中医针法是把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从而引起人们的神经反应,已达到缓解疲劳,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作用。针灸还可以治病,治疗很多疾病都有显著的效果。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针灸可以治疗神经毒性,下面看小编的具体介绍吧。
针剌控制紫杉醇所致的神经毒性反应
紫杉醇的临床毒副作用较广泛,主要有神经毒性、骨髓抑制、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等。这些毒副作用的产生主要与给药方案、给药剂量及患者体质有关。紫杉醇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30.1%,主要表现为感觉神经障碍,如呈手套型与长袜型分布的麻木与感觉异常。紫杉醇化疗后肌痛、关节痛也较明显,发生率为61.3%,且有10%的为重度疼痛。因此采取必要的预防和监控措施预防其毒副作用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为探讨应用针剌治疗紫杉醇化疗所引起的神经毒性反应的疗效,研究人员选择住院和门诊的恶性肿瘤患者36例,其中乳腺癌9例、肺癌13例、食管癌8例、睾丸癌1例、卵巢癌5例。神经毒性反应有周围神经病变、便秘及肌肉疼痛。按WHO推荐的抗癌药物不良事件分5级(0级为无、Ⅰ级为轻度、Ⅱ级为中度、Ⅲ级为重度、Ⅳ级为极重)进行评估。
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合谷、曲池等穴位。针剌时患者取卧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用28~30号2寸不锈钢针,快速进针,感穴区有酸、麻、胀、沉及放射感后,即取得针感,行中强度剌激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每天1次,7~15天为一个疗程。
针剌结果显示,治疗5~15天后,抗癌药物的不良事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Ⅰ、Ⅱ级不良事件患者症状均消失,Ⅲ、Ⅳ级不良事件患者只有4例患者恢复到Ⅰ级,其余患者症状均消失。治愈率为89%,有效率为100%。
据研究者介绍,针剌治疗具有见效快、操作方便、成本低等特点,肿瘤化疗患者多有明显消化道反应,服药困难,针剌治疗多易为患者接受,且针灸在抑制癌性疼痛、抑制肿瘤生长、改善骨髓抑制及提高免疫力等方面中有比较肯定的疗效,其应用前景广泛。
针灸如何预防药物毒性反应
针灸对机体既可以有治疗作用,也可产生不良反应。而药物毒性反应则是严重的不良反应,也是药源性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它对人体危害较大,可以累及中枢神经、造血系统及心血管系统,造成肝肾损害。随着大量化学合成药物的涌现,预防和减轻药物的毒副反应愈来愈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针灸预防药物毒性反应,在我国首见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是针对血吸虫治疗中应用酒石酸锑钾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大陆的针灸工作者开始运用传统的针刺补泻手法,预防化学抗癌药物的毒性反应,显示出可喜的苗头。
国外学者还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针灸对药源性肝损害的预防作用。实验在100只小鼠中进行,针刺组每隔2日针刺1次,对照组则不针刺,于第18日投入等量的四氯化碳,结果针灸组死亡率83.6%,而对照组死亡100%,表明针灸确有预防效应。
方法
体针(之一)
取 穴
常用穴:大椎、合谷、足三里、中脘、内关、行间。
备用穴:神庭、肾俞。
操 作
一般仅选常用穴,二组穴位可交替使用,效不显时加用辅穴。本法主要用于预防锑剂反应,在锑剂注射前0.5h或10~20min针刺。以28号毫针刺入,得气后用轻或中等强度刺激,平补平泻法持续运针2min,不留针,或留针5~10min。
效 果
以本法预防锑剂治血吸虫的毒性反应,已有多篇报导。通过数百例观察证明,对预防头晕、恶心、呕吐、心悸、食欲不振、腹痛、发烧等各种反应均有较好效果。与对照组比较,不仅能大大减少反应,还可延迟反应的发生。除此之外,常用穴第一组尚有治疗毒性反应的作用,一般1~3次即可控制症状。
注意事项
锑剂作为抗血吸虫病的药物从上世纪70年代起已为呲口奎酮所代替,本法仅供临床参考。
体针(之二)
取 穴
常用穴:大椎、足三里、内关、身柱、三阴交。
备用穴:行间、期门、日月、天枢、气海。
操 作
常用穴的两组穴位分别于投药前和投药后第二天针刺。采用徐疾补泻之法,体质差者用补法 进针后,以慢而有力的手法针至地部,紧压于穴位30s,迅速提至皮下出针。身体壮实者用泻法 迅速将针插到地部,紧压穴位30s,慢慢用力退出。作一度手法,操作时间约3~4min,一般不留针。备用穴可根据患者症情,每次酌选用2~3穴,操作方法同常用穴。每日1次。
效 果
本法对预防化学抗癌药物的毒性反应有较好效果。这类反应主要表现为对造血功能和肠胃功能的抑制。经临床观察本法可预防化疗引起白细胞下降,具有明显改善造血功能的效果。同时对肠胃功能也有较好调节作用。
注意事项
(1)本法主要用于预防抗癌药物的毒性反应。应注意根据不同体质症情或补或泻,使用不同的手法。
(2)为了使白细胞维持于许可范围之内,常用穴第一组既可用在化疗之前,亦可与化疗同时应用。
(3)防治时间宜在化疗疗程结束后持续一个时期。
针刺治病是一种安全
针刺治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也可能偶然出现某种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等,必须立即进行有效处理。
一、晕针
(一)现象
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度晕针、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细弱,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状。
(二)原因
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
(三)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四)预防
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时,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二、滞针
(一)现象
针在穴位内,运针时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感到疼痛。
(二)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
(三)处理
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用循、摄、按、弹等手法,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如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
(四)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顾虑。并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
三、弯针
(一)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使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到针处疼痛。
(二)原因
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变动了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碰压等。
(三)处理
出现弯针后,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针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若弯曲角度过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因患者体位改变所致者,应嘱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针。遇有弯针现象时,切忌强拔针、猛退针。
(四)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变动。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压。
结语:看了小编写的内容,针灸可以治疗紫杉醇所致的神经毒性反应,而且效果不错。针灸还可以治疗其他的病情,例如肩周炎、高血脂、高血压等症状都有很好的效果。特别对于爱美的女性,针灸还可以减肥瘦身瘦脸哦。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选择针灸减肥绝对不会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