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失眠病症注重辨证论治。临床辨证从虚实证型来分,常见的实证证型有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不和等;常见的虚证证型有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我国历代医家应用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根据各自的学识和临床经验。分别主张从营卫论治,从心论治,从脾胃论治。从肝论治,从瘀论治,从痰论治。从火论治,综合论治等法则,在学术上各有建树。
笔者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禀承先父施闻鸡老中医庭训。先父治疗失眠病症主张调其所逆。除其所害。意思是。治疗失眠首先要找出引起失眠的原因。如果失眠是由脏腑功能紊乱引起的。就应先把其紊乱的脏腑功能调整好,则失眠现象自然会消失;如果失眠是由外邪侵入机体诱发的,则应先分清外邪的性质并将其清除,这样睡眠才会趋于安稳。
先父遣方用药皆单刀直入,直击病所。屡起顽疴。活人无算。笔者在继承先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失眠专科临床实践,和当今失眠患者的临床症候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将失眠病症分为六个临床症型.然后针对不同的失眠证型。运用中医药治疗。往往获得较好疗效。
营气不足型临床症状可见睡眠不安,通宵似睡非睡,梦扰纷纭,白天精神不振。头晕目糊。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可伴心慌、乏力等症。治疗原则益精养血安神。
肝郁气滞型临床症状可见夜晚卧床。思虑万千,辗转难眠,日间精神抑郁。善叹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腹胀。嗳气频作等症。治疗原则疏肝解郁安神。
营血蕴热型临床症状可见卧床难眠。或早醒,醒后再迷迷糊糊至天亮,兼见咽干少津。五心烦热。面颊痤疮,盗汗,或伴有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口角抖动等症。治疗原则清营凉血宁神。脾胃失和型临床症状可见夜间睡不安稳。时睡时醒,多梦。兼见口腻口淡。不思饮食或纳食无味。胃脘不适,大便不成形或有欲解不尽感等症。治疗原则和胃健脾安神。
心肝火旺型临床症状可见夜间失眠。卧床久久不能入眠,或间断多醒。多梦纷纭,甚者彻夜不眠,兼见头胀,目赤,口干苦,心烦易急躁,大便干结,小便红赤等症。治疗原则清热泻火安神。胆怯心虚型临床症状可见睡眠不安。常伴有惊惕恶梦,白天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易惊易恐。胆怯如有人追捕等症。治疗原则镇惊定志宁神。
瘀阻脑络型临床症状可见夜眠时少,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常伴有头昏。耳鸣。脑响,手足麻木。健忘(尤其对数字和近期事件记不住)。昏昏欲睡等症。治疗原则健脑通络助眠。
肝亢肾虚型临床症状可见夜眠不酣。间断多醒,或早醒,有梦,醒后难再复述。常伴有头胀,头痛,颈项板牵不适,口干苦。眩晕。耳鸣,面颊色斑。两颧升火。腰酸膝软,夜间尿次频繁,或四肢不温。背脊时寒等症。治疗原则滋肾平肝安神。
由于失眠患者的症状复杂多样,所以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对于上述证型和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尚需根据临床辨证综合考虑。灵活掌握。如此方能提高临床疗效。这也正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