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在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了,中药对于调理身子有很大的好处的,而且没有别的副作用,最重要的是可以指标又治本。但是大家知道吗,我们吃中药的禁忌也是非常多的,如果服用不当的话,结果是非常严重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常见中药服用有禁忌
很多人对于中药非常青睐,一些疑难杂症也能够用重要来调理缓解,枸杞、胖大海、人参、甘草等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重要,人们也会根据自己认为的方法来食用,那么这到底对不对呢?服用的量多喝少有关系吗?我们来看下服用中药的禁忌吧。
枸杞子
枸杞子味甘,性平,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的作用,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可以适当吃点枸杞,但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正在感冒发烧、腹泻的人也最好别吃。
安全用量:每日5-15克。
菊花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的作用,但阳虚体质者不适合服用;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应慎服;阴阳两虚型、痰湿型、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也不宜服用菊花。
安全用量:每日3-6克。
金银花
金银花是寒性的,不但能够清里热,还能够散表热。但是因为它的药性偏向寒性,所以也是不能够长时间的服用的,尤其是那些脾胃寒、阴证疮疡或气虚体弱的人以及女性在月经期间都是不能服用的。
安全用量:每日9-30克。
胖大海
胖大海味甘,性寒,有小毒,有清肺利咽、润肠通便的功效,适合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的音哑,其他原因引起的喑哑用胖大海无效,特别是老年人突然失音及脾虚者应该慎用。
安全用量:每次不得超过3粒。
人参
人参性平,味甘、微苦,有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补脾益肺、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体虚之人最宜服用,但身强体壮者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易引起口干舌燥,甚至鼻孔出血,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忌饮茶,忌与葡萄同食。
安全用量:每日5-10克。
决明子
决明子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中药材,它也是偏向寒性的中药,它有降低血脂、血压以及清肝明目的作用。但是如果长时间的服用的话会引起腹泻的以及女性月经不调,所以不能长期服用。有泄泻、低血压者及怀孕女性更加要慎用。
安全用量:每日10-15克。
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有补益心脾、润肺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但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还易引起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湿盛胀满者不宜服用。
安全用量:每日3-10克。
服用中药当心7个饮食忌口
生活中很多疾病人们更喜爱服用中药治疗,可能有所不知服用中药要注意一些饮食禁忌。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禽、蛋、蔬菜、瓜果及油盐酱醋茶等都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
1、忌辛辣热性
辛辣食物性多温热,耗气动火。如服用清热败毒、养阴增液、凉血滋阴等中药或痈疡疮毒等热性病治疗期间,须忌食辛辣。如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之品,如若食之,则会抵消中药效果,有的还会促发炎症,伤阴动血(出血)。
2、忌浓茶
一般服用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尤其在服用“阿胶”、“银耳”时,忌与茶水同服,同时服用会使茶叶中的鞣酸、生物碱等产生沉淀,影响人体吸收。如平时有喝茶习惯,可以少喝一些绿茶,而且最好在服药2~3小时后再喝。
3、忌油腻
油腻食物性多粘腻,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服用中药期间,如进食荤腻食物,势必影响中药的吸收,故对痰湿较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须忌食动物油脂等油腻之物。
4、喝中药时不宜同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或加重病情
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治疗“寒证”服用中药时,应禁食生冷食物。服用这些药物时,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疗效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
5、喝中药时不要吃萝卜
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千万别吃吃萝卜,因为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不仅会降低补药的效果,还有可能影响药物的补益作用。
6、喝中药时不要吃大蒜
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病人,在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的时候,千万别吃大蒜。因为大蒜里面含有大蒜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所服的中药不能有效地发挥治疗作用。
7、喝中药不宜吃生、冷的食物
因为生、冷类食物不但刺激胃肠,而且还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熬中药时别忽视了细节
立秋后,不少人都琢磨着喝点汤药来补补身体。但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刘玉宁主任医师却提醒说,补益药要辨证施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同时,喝药前要学会如何熬药,特别是有些熬药的细节,将会影响到药效发挥。
挥发药盖着盖儿煮
熬药时要不要盖上盖子,可不是生活习惯的问题,不同的药物,敞开盖和盖上盖效果确实有差别。一些挥发性药材,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这类挥发性药材很容易辨认,一般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等,且煎煮时间不宜过久。又如一些补益类药物如人参、鹿茸、西洋参等,需要在容器内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来,也应该盖上盖子,以防止药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随水蒸气失去了。
而一些重量轻、体积大的药材,如金钱草、番泻叶等,如果熬药容器不够大,盖上盖子易使药液溢出。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药材,煎熬时需经常搅拌,这样的药物最好不要盖着盖子煮。当然搅拌最好顺着一个方向,这样使药材均匀受热,使有效成分完全溶解,一般间隔10分钟翻动1次。
假沸的药多熬一会儿
药熬好了,在一般人印象中是“咕嘟咕嘟”地沸腾,但有的药材,如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会有假沸现象,即药物在温度没有达到100℃时就开始沸腾,如果此时把药从火上拿下来,药材中有效成分没有溶解,药效会受影响。
煮药需用白开水
现在人们熬药都有些“懒”,打开自来水就直接用。其实,熬药的水不能图省事,还是要把烧开的水晾凉后再使用,因为一些地方的自来水多用氯消毒,或多或少都有残留,同时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较多,也容易和药材中化合物发生反应,影响药效。
中药煎糊了该怎么办
中药是治疗各种疾病的良药,不少人在熬中药时经常会遇到中药煎糊的情况。那中药煎糊了该怎么办呢?
煎中药时,往往因为加水过少、火力过猛或忘了煎煮时间,使药汁煎干,甚至药物煎糊。于是有人二煎时多加些水,以为可以把头煎的药量熬出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对于煎干尚未煎糊的药物,重新加水适量,稍煮片刻,仍可服用。但是煎糊的药物成分遭到了破坏,疗效也因此降低。
而有些药物煎糊以后,产生了其他功效,如荆芥是解表药,煎糊以后变成了荆芥炭,失去了解表作用,反而产生了止血效能;还有如蒲黄用于活血,而煎糊后蒲黄炭则止血,作用恰恰相反。
煎药应当注意水量、火候、时间,以免煎干甚至煎糊。一旦煎糊的中药,千万不要服用,干脆倒掉重新买一服。如果继续服用失去药效的药物,不仅不能治病,而且还会耽误病情;至于服用了药性改变的药物,药不对症,则会加重病情,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结语:所以说,中药虽然好,但是也不是随便服用的,不同的人服用中药有不同的讲究,中药和不能够喝浓茶、萝卜等食物一起吃,否则有不良反应的出现。除此之外,熬制中药的讲究也是特别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