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睾丸,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因为这是男性特有的器官,但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睾丸旁边有两个细长状的附睾,这里对于男性朋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发炎就会产生不良后果。那么你知道附睾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吗,附睾炎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怎样才能预防附睾炎的发生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内容。
附睾在男性特有的一个器官,一旦男性的附睾发生炎症,形成了附睾炎就会给男性的身体功能带来直接的影响。而对于附睾炎患者来说及时治疗是关键。
1.急性附睾炎的治疗
(1)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应用阴囊托或自制的软垫托起阴囊可减轻症状。疼痛重者可用止痛药,局部热疗可缓解症状,并可促进炎症消退。但过早使用热疗可加重疼痛,并有促进感染扩散的危险。所以早期宜用冰袋局部冷敷。夫妻生活和体力劳动可加重感染,故应避免。
(2)抗菌药物
应选择对细菌敏感的药物,通常静脉给药1~2周后,口服抗菌药物2~4周,预防转为慢性炎症。
(3)附睾切开减压
疑有睾丸缺血者,应行附睾切开减压,纵行或横行多处切开附睾脏层鞘膜,但要避免伤及附睾管。
2.慢性附睾炎的治疗
慢性附睾炎单纯应用药物效果不一定理想。除应用有效广谱抗生素外,局部热敷等物理治疗也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采用附睾局部应用黄连素或新霉素等离子透入治疗。若有慢性前列腺炎,必须同时进行治疗。反复发作来源于慢性前列腺炎的附睾炎,可考虑结扎输精管后再进行治疗。对于多次反复发作者,也可考虑做附睾切除术。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是各种疾病也争先恐后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其中附睾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危害男性朋友的健康生活和工作。那么,附睾炎的病因有哪些呢?
附睾炎的病因
1、抵抗力低下
生活中被附睾炎危害的中青年男性较多,这与患者的繁忙工作、生活状况有一定的联系。此年龄段男性的工作、学习压力大、过度疲劳、生活不规律等,导致的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菌常在此时趁机侵入附睾引起炎症。
2、会阴部环境易引起泌尿道感染
很多男性在生活中习惯穿紧身的内裤,同时内裤的前面是双层的,将阴茎和阴囊包在一起,导致会阴部长期高温、潮湿,易于滋生细菌,从而引起泌尿道感染,并导致附睾炎。
3、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处处存在,只是人们没有引起注意。很多男性在日常久坐或长时间骑车会压迫附睾,从而影响其血液循环,易出现炎症。夫妻生活不规律的人也易患附睾炎。
附睾炎是一种男性疾病,但是因为大家接触的少,可能对这种疾病并不了解,有的人患了附睾炎疾病,可能自己还不知道,所以下面我们就给的大家介绍一下附睾炎的临床表现,这样大家就可以更详细的了解附睾炎。
1、急性附睾炎临床表现
发病突然,高热、白细胞升高,患侧阴囊胀痛,沉坠感,下腹部及腹股沟部有牵扯痛,站立或行走时加剧。患侧附睾肿大,有明显压痛。炎症范围较大时,附睾和睾丸均有肿胀,两者界限触摸不清,称为附睾睾丸炎。患侧的精索增粗,亦有压痛。一般情况下,急性症状可于一周后逐渐消退。
2、慢性附睾炎临床表现
慢性附睾炎较多见,部分病人因急性期未能彻底治愈而转为慢性,但多数病人并无明确的急性期,炎症多继发于慢性前列腺炎或损伤。病人常感患侧阴囊隐痛、胀坠感,疼痛常牵扯到下腹部及同侧腹股沟,有时可合并有继发性的鞘膜积液。检查时附睾常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变硬,有轻度压痛,同侧输精管可增粗。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可达(2~3)×109/L。尿道分泌物可做染色或非染色检查。尿液分析也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手段。
2.超声波检查
可将附睾与睾丸的肿胀和炎症范围显示出来。
3.磁共振检查
附睾炎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其T2加权象上附睾信号可与睾丸信号相同或高于后者。
鉴别诊断
1.睾丸肿瘤
没有痛感,肿块与正常睾丸易于区别,前列腺液及尿常规检查均正常,必要时可以作组织病理检查。
2.精索扭转
常见于儿童。扭转的早期,睾丸上提与附睾有清楚的界限,扭转的后期可能界限不清,如轻轻上推睾丸则发生疼痛,说明为精索扭转。
3.附睾结核
早期病变局限于附睾尾,最后累及整个附睾。一般发病比较缓慢,不痛,输精管有串珠样改变。
附睾炎的预防措施
1、不憋尿
不要养成憋尿的不良习惯。注重解除工作和生活中的精神压力,避免出现神经肌肉功能失调,防止发生尿液返流。
2、忌烟酒及辛辣刺激
杜绝酗酒、吸烟,少吃辛辣酸等刺激性食物,以防附睾局部充血。
3、改善饮食结构
防止高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入。鼓励少吃“猪、牛、羊等含胆固醇较高的肉类,多吃鸡、鱼类等含胆固醇较低的肉类。
4、做好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勿过度劳累,应适当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如练气功、太极拳等增强体质。
5、夫妻生活不宜频繁
避免夫妻过频,减轻附睾的工作负担,对提高附睾局部的抵抗力有利。
6、避免久坐
避免长时间久坐久坐不利于血液循环,炎症难以消退。
结语:上面就是关于附睾炎的内容了。生活中,如果出现了附睾炎的情况必须要积极的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导致更大的危害发生。但是附睾炎患者也不必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因为保持乐观的情绪对于疾病的恢复也是有很大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