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有很多的讲究,这些都是中医多年来的经验的总结,中医要求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在中医养生的时候要与四季轮回相适应,这一点是养生中最基本的。中医养生要注重事件的安排,适时的工作学习,适时的休息锻炼,适时的吃饭睡觉,合理的安排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生理活动,才能达到中医养生保健的目的。
1、按时休息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感觉累了才去休息,其实,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因为,当人感到累的时候,疲乏已到相当程度,这时休息需要较多的时间才能消除疲劳。过度的疲劳为疾病留下了隐患。而工作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会,注意劳逸结合,不仅会很快消除疲乏感,还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人体的阴阳气血也可以得到调整平衡。
2、按时锻炼
我国近年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和骨质增生等老年病已呈年轻化趋势,即青壮年患者日益增多,青年脂肪肝患者的增加更是惊人,这些都与他们不锻炼、吃得过多和喝酒过多有关。所以,青年人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每天按时锻炼,养成习惯,对健康大有裨益。
3、按时喝水
口渴,提示体内缺水已颇严重,这时再补充它为时过晚。据调查研究,有经常饮水习惯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者明显减少于不常饮水的人。而且,还对心肌梗死和中风等严重疾病有预防作用。因此,老年人、动脉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冠心病和中风病人,以及对水相对需要较多的孕产妇、青少年和婴儿,更应该养成经常饮水的习惯
4、按时体检
每年的健康查体中,经常发现相当多的严重疾病患者,如肝炎、肺结核、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其实,许多疾病光靠自我感觉是很难早发现的,只有定期去医院进行健康检查,才能早期发现,从而早期治疗。所以,要定期去医院体检。
5、按时如厕
很多人都是当便意明显时才去厕所,甚至有便不解。这样做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过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而受到损害,甚至也可能引起粪便和尿内的有毒物质被人体重吸收,导致“自家中毒”。因此,应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尤以晨间为好。定时解大便可防治便秘,并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病机会,对痔疮病人也有益处。
6、按时睡觉
不少人不困不睡觉,误以为困倦是应该睡觉的信号,事实上困倦是大脑相当疲劳的表现,不应该等到这时再去睡觉。养成按时就寝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还容易入睡,并能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失眠。
7、按时吃饭
生活中有一些人不是按时就餐,而是不饿不吃饭。这种做法容易损害胃,也会削弱人体的抗病能力。因为食物在胃内仅停留四至五小时,人感到饥饿时,胃早已排空,胃黏膜此时会对胃液进行“自我消化”,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健康生活,合理养生
小编的温馨小提示:中医养生要注重事件的安排,适时的工作学习,适时的休息锻炼,适时的吃饭睡觉,合理的安排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生理活动,才能达到中医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知识
养生的内容很多,如饮食、起居、情志、练功等。但都必须要“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使人体生理节律彼此协调,并与外环境的节律同步。
中医预防疾病的重点是养生,又称为养性、摄生、治未病。预防的目的是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防病延年。养生的内容很多,如饮食、起居、情志、练功等。但都必须要“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使人体生理节律彼此协调,并与外环境的节律同步。《四时调摄笺》说:“人能顺此调摄,神药频餐,助以导引之功,慎以宜忌之要,无竟无营,与时消息,则疾病可远,寿命可延。”说明了养生应四时的重要性。
起居应四时
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传统养生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为生命的主宰,能够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体现生命的活力,故“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人们起居有常,作息合理,就能保养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医张隐庵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长期起居无常,作息失度,会使人精神萎靡,呆滞无神。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体应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相应的调节而与之相适应。人体的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着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机能活动。夜晚人体的阳气内敛而趋向于里,则有利于机体休息以便恢复精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体内生物钟的规律而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一年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生物体也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在四季气候条件下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适当调节自己的起居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老奉亲书》也指出:“夏月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以上充分强调了起居要应四时的重要性。
饮食应四时
不仅一日中饮食要定时、定量,还要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调配饮食。《内经》要求要“饮食有节”,如果“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等不良生活习惯,便会导致“半百而衰”的结果。四时饮食不节还会导致很多疾病,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梁厚味,足生大丁”、“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等论述。《灵枢·师传》又说,饮食要:“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张仲景也说:“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说明饮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四时气候的变化情况,食物的性味等加以选择调配,才有益于人体的健康。一日中饮食有一定的要求,《三元参赞延寿书》说:“夜半之食宜戒,审酉前晚食为宜。”一年中的饮食,根据不同季节调配,张仲景说:“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春不食肝者,为肝气旺,脾气败。若肝旺补肝,脾气败尤甚。”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说:“春省酸增甘养脾气,夏省苦增辛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此外,四时食物的选择还要注意食物寒、热、温、凉四性与脏腑的关系。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说:“春气温宜多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之,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四时食物的选择除了注意食物的性味外,还要根据身体状况,阴阳的偏盛调配食物则更为合理。
情志应四时
人的精神活动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通过四时的调养,才能使精神内守,生气不竭,防止疾病的发生。情志应四时的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本神》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圣人治身之法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说明圣人治身,首先重精神上的恬惔虚无,清静无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四时的节律变化密切相关,要使情志应四时,必须主动地按季节进行调摄。春三月是生发季节,天地气生,万物荣茂,情志要内守,不能动怒,要有“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精神状态,思想形体要舒坦自然、放松、活泼、充满生机,以“使志生”;夏三月是繁荣季节,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情志要喜悦,切勿急躁发怒,“若所爱在外”,这样才能精神愉快,情志舒畅,“使志无怒”;秋季三月是天高气爽、宜人季节。但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在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秋天要求人们要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只有“收敛神气”,才能使“志安宁”;冬三月是蛰藏季节,情志更要安静、内蓄,达到“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精神状态,以“使志若伏若匿”。
练功应四时
气功是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一种自我锻练方法,练功的功法,意念和呼吸都必须应昼夜、四时阴阳的变化。按昼夜的阴阳变化施动,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从子时至巳时为六阳时,从午时至亥时为六阴时。清气为阳时所主,浊气为阴时所主,所以行服气法,宜在六阳时为之。《服气经·秘要口廖》云“凡服气皆取阳时。”阳时服气颇有道理,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服气以平旦之时最为相宜,因为此时空气中的氧气较为充足。在按四季的阴阳变化施功。一年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练功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使阴阳无伤,相生相长。具体说,春夏季节宜炼静功,并行“搅海吞津法”或“存思冰雪法”,以滋阴养阳,使肝气不致内变,心气不致内洞;秋冬季节宜炼动功,并行“闭气发热法”或“存思火热法”,以生阳养阴,使肺气不致焦满,肾气不致浊沉。
中医养生应顺应四时,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起居,一天三餐饮食,人的情绪,以及锻炼身体的活动都要根据四时的发展和自身的情况,合理的安排。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的由来是从不断的实践中总给出来的科学的智慧结晶,它经历了千年的实践,从实践变成理论,又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如此不断循环中发展和完善,从而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医养生学从内容上来看,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当前中医养生学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说的基础上,利用望闻问切、八纲辨证,辨证人的体质,以及病因、病机,然后再用中医自然外治疗法例如拔罐、刮痧,或者推拿按摩等手法,在人体经络腧穴上进行操作,达到调理亚健康体质的目的。健康长寿是世人共望之事。祖国医学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干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道家、佛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概括起来,有下述八个要诀:
健康长寿是世人共望之事。祖国医学对养生保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干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的医家、道家、佛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的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医养生理论。概括起来,有下述八个要诀:
一、悦情志
人要健康长寿,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相者必久寿也。"
二、戒私欲
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大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三、远房室
指性生活有节制。人的生长发育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欲,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四、适四时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湿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五、节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苫,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恩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六、常运动
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陀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顺性情
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 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 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八、服药饵
人生在世,禀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 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 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 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 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结语:在现今中医养生越来越受欢迎的今天,我们要结合四季的变换,来合理选择中医的养生方法。也不能随意的参照别人的养生方法,因为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我们在使用中医养生的同时任然要结合自身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