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说过肌肉萎缩这一病症,其实肌肉萎缩就是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而导致肌肉面积的缩小。那么肌肉萎缩的病因是什么,肌肉萎缩有哪些类型,肌肉萎缩应该怎样治疗,又有什么预防的方法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吧。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废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压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
病因
神经源性肌萎缩常见的原因为废用、营养障碍、缺血和中毒。前角病变、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的病变等均可引起神经兴奋冲动的传导障碍,从而使部分肌纤维废用,产生废用性肌萎缩。另一方面当下运动神经元任何部位损害后,其末梢部位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交感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而致肌萎缩。
肌源性肌萎缩是由肌肉本身疾病,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肩带或面肩肱型的肌营养不良患者,通过形态学检查证实为脊髓型肌萎缩。用微电极技术检查患肌营养不良的动物,显示机能性失神经肌纤维者约占1/3。两大类疾病可以引起“肌萎缩”:神经受损称神经源性肌萎缩;肌肉本身的疾病称肌源性肌萎缩。
肌肉萎缩分类
1.按发病机理分类
(1)由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等病因产生的肌肉萎缩。
(2)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引起的肌肉萎缩,此种分类临床意义不大,因病因一时难以明确。
2.根据肌肉萎缩分布分类
(1)全身弥漫性肌肉萎缩。
(2)头面部肌肉萎缩。
(3)头和上肢或上下肢近端肌肉萎缩。
(4)上下肢远端肌肉萎缩。
(5)限局性肌肉萎缩。
3.根据导致肌肉萎缩的原发病变分类
(1)神经原性肌肉萎缩。
(2)肌原性肌肉萎缩。
(3)废用性肌肉萎缩。
治疗
1.规范运动治疗
肌肉萎缩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运动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
2.治疗不当易出现“误用综合征”
有人误把运动治疗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3.强调肌肉协调性训练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肌肉萎缩肢体运动障碍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4.电击治疗
低频或中频电刺激、神经营养药,配合针灸、电针和推拿。
日常预防
由于肌肉萎缩的发生常与自身摄护不慎有关;诸如自然界的湿、寒、热、暑等六淫邪气乘机而入侵害身体后就容易引发肌肉萎缩疾病,因此在预防肌肉萎缩的过程中人们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及时做好御寒保暖、避暑防热、谨防湿气的工作,同时人们居住的居室应清洁干燥、通风透光,在外出活动要注意气候寒温,适当增减衣服,防止感冒。
作息要规律
人们应该做到劳逸结合、避免劳倦太过,中医学认为劳倦会损伤人们的脾胃,而脾主肌肉四肢,劳役太过最易损伤脾气,从而使肌肉肢节失于滋养支配,从而导致肌肉萎缩;因此人们要注意合理休息及劳逸结合,日常劳动要量力而行以免过分耗力伤气、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和老弱妇幼以及病后体虚之人,更要注意自身体质特点和体力状况,不可过份劳作,以避免自身健康受到肌肉萎缩的危害。
补充蛋白质
人们要为增加肌肉的新生,必须保证蛋白质营养,由于蛋白质是制造肌肉组织的主要原料;其中红肉和乳制品中含丰富的肉酸,肉酸可以增加骨骼肌的有氧能力,有效防止肌肉萎缩症,而且红肉中还含有丰富的肌氨酸,人们在吃红肉的的时候每天能从饮食中摄入少量肌氨酸,吃素的人就摄取的比较少,所以说饮食预防做好了可以很好的避免受到肌肉萎缩的伤害。
调整精神状态
在肌肉萎缩的预防措施中包括调整生活环境这一点,当人们过于疲劳的情况下就应该选择环境优美、风物宜人之处以陶治性情、爽神养心,这样及时调整好精神状态的人才不会轻易被肌肉萎缩所威胁与伤害,此时人们还应该还在居室内保持通风透光、清静宽蔽以避免病毒感染等因素存在引发肌肉萎缩疾病。
结语:看了以上的内容,大家是否对肌肉萎缩的原因有了深入的了解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有良好的习惯、规律的作息,经常去锻炼,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才能让疾病远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