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麻风病,很多人都闻风丧胆,它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的传染性疾病,它的可怕之处在哪呢?主要就是因为它的病变部位在皮肤和患处周围的神经,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伤残。具体有关麻风病的介绍,我们一起去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麻风病防治知识
一.麻风病是一种什么病
麻风病是一种通过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皮肤疾病,它主要是通过危害皮肤和皮肤周围的神经系统,从而导致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
临床上常有皮肤和神经症状。晚期病人可有眼、鼻、咽喉、淋巴结及内脏损害。
二.麻风病是怎样传染的
麻风病病源菌是麻风杆菌。主要传染方式是直接接触传染,即健康人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直接接触病人含有麻风杆菌的皮损或粘膜损害;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即健康破损的皮肤或粘膜经常接触病人用过的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而造成感染。
感染了麻风杆菌并不一定会发病。因为是否会发病主要还是取决于患者的身体对麻风杆菌的抵抗能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身体免疫能力。根据相关的调查统计结果来看,95%以上的成年人对麻风病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
三.麻风杆菌的抵抗力强
麻风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对较弱。经紫外线照射30~60分钟或经日光直射2小时即完全失去活力,但在碎冰中保存20天后或在室温(14~24℃)条件下保存2周,活力才完全丧失;麻风菌对热十分敏感, 60℃经10~30分钟即完全失活。
四.感染了麻风菌就一定会得麻风病
绝大多数人(约95%)对麻风杆菌具特异性免疫力,即使麻风杆菌侵入机体也很快会被消灭而不引起发病,只有少部分免疫力低下或存在免疫缺陷者才会导致发病。
五.得了麻风病有哪些表现
1.面部浮肿、发红、发光,似“酒醉”面容。常伴眉毛稀疏脱落及脸部蚁行感或异物感。
2.如果身上出现斑点,起结节或者斑块等现象,甚至有的斑块类似藓一样,但是没有瘙痒的感觉,所以用治疗藓的方法去治愈是没有效果的。
3.皮肤麻木、不出汗,特别是斑和斑块处。有的筋痛(神经痛)作风湿治疗无效。
4.手指伸不直,虎口无肉(肌肉萎缩)形如鸡爪。
5.足底溃烂,无明显疼痛,久治不愈。
6.走路跛脚,步态异常。
7.口角歪斜,不能作吹口哨动作。
8.眼睛闭不拢,似兔眼。
麻风病可具备上述症状,但有上述症状者不一定是麻风病,应找医生仔细检查,以求确诊。
为便于基层防治人员和广大群众认识和报告麻风病,将麻风病特征概括为十大线索口诀作为参考:生疮生癣,不痛不痒;红斑白斑,麻木闭汗;虎口无肉,手指弯曲;吊脚跛行,歪嘴兔眼;眉手脱落,面如酒醉;手足起泡,不知痛痒;四肢筋痛(神经)、疼痛难忍;足底溃烂,久治不愈;面部结节,耳垂肥大;长期接触,勿忘检查。
六.麻风病能治愈
麻风病是“不治之症”的年代早已成为历史,麻风和其它慢性病一样,完全能治好。随着科学的发展,治疗麻风病的药物越来越多。
上世界40年代,氨苯砜治疗麻风收到很好的效果,相继研制出利福平、利福定、氯苯吩嗪等多种强杀伤和抑制麻风杆菌的药物。
现使用联合化疗(用两种以上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联合使用治疗麻风,如:利福平、氨苯砜和氯苯吩),疗效显著,一般服药1星期,体内细菌可杀死95%以上。坚持服药,少菌型麻风服半年时间,多菌型服两年时间,麻风病就治愈了,就是一个健康的人。
七.怎样预防麻风病
1.麻风病的预防主要是早发现,早治疗。实行对现症病人的家属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2.大力宣传,普及麻防知识,争取早防、早治。
3.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增强体质,减少发病。
八.麻风病人需要隔离治疗
麻风病人不应与家人和社会隔离,治疗就在家进行,病人只要服1周药后,基本上就失去传染性。病人在家治疗不但可和家人一起生活,而且可以从事他应从事的工作。
九.怀疑自己患了麻风病怎么办
如怀疑自己的症状象麻风,应及早去当地皮防站(所)或防疫站就诊,我国麻风病治疗是免费的,千万不要讳疾忌医,贻误病情,失去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机会!麻风病一般不致命,但会损害神经且不可逆。如耽误治疗时机会给自己留下终身残疾!
麻风杆菌
病原菌是麻风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完整的杆菌为直棒状或稍有弯曲,长约2~6微米,长约0.2~0.6微米,无鞭毛、芽孢或荚膜。非完整者可见短棒状、双球状、念珠状、颗粒状等形状。
数量较多时有聚簇的特点,可形成球团状或束刷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麻风杆菌新的结构。麻风杆菌抗酸染色为红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为例)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
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稍、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带及血管壁等处。在粘膜以甚为常见。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风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风杆菌。
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主要是鼻粘膜)排出体外,其它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
麻风分枝杆菌(M.laprae),俗称麻风杆菌,引起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流行广泛。目前全世界约有病例1200万,主要分布在亚、非和拉丁美洲。
我国建国前流行较严重,估计约有50万例病人。1981卫生部要求提出在20世纪末基本消灭麻风的指标是发病率≤0.01‰。目前,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
1996年统计尚有现病人6200余例,患病率为0.0056‰。近3年病例已稳定在2000例左右。但治愈后有一定复发率(约3.7%),应予重视。
生物学特性 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与结核分枝杆菌相似。细长、略带弯曲,常呈束状排列。革兰和抗酸染色均为阳性。经治疗后可呈短杆状、颗粒状或念珠状多形性,可能是L型变异。未经彻底治愈可导致复发。
麻风分枝杆菌是一种典型胞内菌,病人渗出物标本涂片中可见大量麻风分枝杆菌存在于细胞内。这种细胞的胞浆呈泡沫状,称麻风细胞。这与结核分枝杆菌区别有重要意义。
麻风分枝杆菌在体外人工培养至今仍未成功。有人将麻风分枝杆菌注入小鼠足垫,并将足垫温度降低,即可见麻风分枝杆菌繁殖并能传代。此法可供药物筛选和免疫及治疗研究之用。
致病性与免疫性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麻风分枝杆菌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人体。
近年来发现未经治疗的瘤型麻风患者早期鼻粘膜分泌物含有大量麻风分枝杆菌,因此通过呼吸道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其他如痰、汗、泪、乳汁、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均可有麻风分枝杆菌,故也可通过接触传播。
人对麻风分枝杆菌的抵抗力较大,主要靠细胞免疫。和结核相似,α/β和?/δT细胞起重要作用,可在巨噬细胞中逃离吞噬体,在细胞质中保持生长较长时间,以免受IFN-γ活化巨噬细胞溶酶体的作用。
但其靶细胞谱广,有时不受巨噬细胞的杀伤。根据机体的免疫状态、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可将大多数患者分为瘤型和结核型两型。少数患者处于两型之间的界线类和属非特异性炎症的未定类,该2类可向2型转化。
总结:通过上述的文章对麻风病防治知识和麻风杆菌等有关麻风病知识的具体介绍,大家一定都对麻风病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如果你周围也用朋友患了麻风病,那么请一定要把这些知识告诉他,好让他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