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足心热,常有病痛。正常婴幼儿手心脚心温和柔软、不凉不热,若手心脚心发热,往往是要发病的征兆,这时要注意宝宝的精神状况和及时调整宝宝的饮食穿着。
2、口鼻干又红、肺胃热相逢。若宝宝口鼻干燥发热,口唇鼻孔干红,鼻中有黄涕,表明宝宝肺、胃燥热,需要让宝宝多饮水、避风寒,以免宝宝发生高热、咳嗽。
3、舌苔白又厚、腹中积食多。正常时婴幼儿舌苔薄白清透,呈淡红色。若舌苔白而厚,呼出气有酸腐味,一般是腹内有湿浊内停、或胃有宿食不化,此时要着眼消食化滞,可使用小儿化食丹、小儿百寿丹、消积丸等药,以促进婴幼儿消化。
4、食欲不振。如果宝宝饮食过量,或者吃了生冷的、不易消化的食物等,都容易引起宝宝肚胀不舒服、饮食不畅,导致食欲不振,在睡眠中常常翻动不安、磨牙。
5、大便干、呈羊屎状。正常婴幼儿的大便为软条状,每天定时排出。若大便呈羊屎小球状,且干燥难以排出,或2~3日一次干大便者,多是肠内热气过重。内热过久,宝宝不仅容易出现上火症状,而且容易感冒发烧。
6、脐的残端:是断脐时的创伤,要保持创伤面的清洁,否则成为细菌入侵体内的门户,轻症为脐炎,重者可发展败血症。
9、宝宝胃肠道屏障机制差,肠道内的细菌容易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尤其牛奶喂养的宝宝(母乳喂养时,母奶中有分泌性免疫球蛋A,可增加肠道的免疫抗病功能)。宝宝血脑屏障机制亦差,得了败血症后细菌容易进入脑部,发展为脑膜炎、脑脓肿。
8、宝宝出生时血液中有来自母体的免疫球蛋白IgG,使宝宝不容易得一些疾病(如麻疹)。但另一种免疫球蛋白ZgM,不能通过胎盘到胎儿,而免疫球蛋白M是抵抗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的主要抗体,因此宝宝容易患大肠肝菌的感染(如大肠杆菌脑膜炎、败血症)。
7、宝宝患感染性疾病:体温非但不高,反而下降,还有不吃、不哭或哭声低下,反应迟钝,体重不增,出现黄疸等非特异性的症状、体征;遇到上述情况应去医院诊治,否则会贻误病情。
10、宝宝抽搐时:除了比较引人注目的全身性或身体某一部分(如面、某一肢体或几个手指)的阵发性或强直性抽搐外,更多见的是眼球震颤、双眼凝视、反复眨眼、面肌颤动、前臂来回摆动等轻微的动作,有的宝宝表现为反复的、短暂的呼吸暂停、面色青紫等。
11、睡眠姿态。正常的婴幼儿睡眠时比较安静舒坦、呼吸均匀且没有声响,有时小脸蛋上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表情。但宝宝入睡时若出现以下状态,则是不正常:
①刚入睡或即将醒时满头大汗,并伴有其它不适症状,比如有四方头、出牙晚、囱门关闭太迟等,这是患了佝偻病的征兆;
②夜间睡觉前烦躁,入睡后全身干涩、面颊发红、呼吸急促、脉搏增快(正常是110次/分钟),便预示宝宝即将发烧;
③睡眠时哭闹不止,时常摇头、抓耳,有时还发烧,这可能是宝宝患了外耳道炎、湿疹或是中耳炎;
④熟睡尤其是在仰睡时,鼾声较大、张嘴呼吸,而且出现面容呆笨、鼻梁宽平,则可能是因为扁桃体肥大影响呼吸所引起的;
⑤睡觉后不断咀嚼、磨牙的话,则可能是肚子里有蛔虫,或是白天吃得太多,消化不良所致;
⑥睡觉后用手搔屁股,且肛门周围有白线头样的小虫在爬动,则是蛲虫病。
另外,常言道,要想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饥不是说要让宝宝饿肚子,寒也不是要让宝宝受凉挨冻,而是指宝宝饮食穿着要适量,不偏食、不过热,并根据季节变化作相应调整。吃得过饱、或过热出汗太多,都会使宝宝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