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轩窗

  1. 首页
  2. 中医养生

中医五运六气 辩证治疗疾病

阅读:395

  目录:

  第一章:五运六气 临床应用一得

  第二章:用五运六气 解读阳明病

  编者按:五运六气简称运气。这个运气可不是你认为的那个运气哦!是指天时气候变化及其与生物、人体生理、病理、发病关系的学说之间的关系。

  五运六气 临床应用一得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是我国古代研究天体运行、天时气候变化及其与生物、人体生理、病理、发病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历代医学家对运气学说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预测疾病的流行,并指导临床用药。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微有心得,兹举病例如下:

  病例一:暴聋

  王某,男,43岁,某中等城市银行行长,2008年3月10日初诊。

  患者因近来工作压力较大,加之家庭变故(儿子手术),心理负担过重,夜不能寐,3日前两耳听力骤降,以左耳为重,间有耳鸣。其人面色黄白微灰,较胖,声音浊重。素有吸烟嗜好,因工作缘故,每餐必饮酒、食肉。大便稀溏。脉弦细,舌苔薄白。诊为胆经火郁所致,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桂枝10克,茯苓20克,酒军8克,清半夏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石莒蒲10克,生姜10片,红枣12枚,7剂。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二诊:2008年3月17日。患者服药后听力恢复大半,唯遇尖锐声音感觉刺痛,伴有耳鸣。诊为兼有血瘀,以小柴胡汤佐以活血药物治疗。

  拟方:柴胡18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石莒蒲10克,郁金10克,胡黄连6克,川芎1 0克,磁石12克,血竭8克,苏木8克,桃仁9克,红花8克,生姜10片,红枣12枚,5剂。水煎服,一日三次,饭后一小时服用。另加苏合香丸两盒,服汤药时送服半丸。

  之后再未联系,一月后追访,言其服药后诸证悉除,恢复如常人。

  按:2008年为戊子年,戊癸化火,中运火运太过;子午少阴君火司天,全年火气较盛。3月10日在大寒后春分前为戊子年初之气,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太阳寒水,本来初之气为木气生发之时,然则客气太阳寒水加临,寒水主封藏,将本欲借初之气生发的火气封藏,容易造成全年太过之火气在初之气时内郁。生发为木,在人体为肝胆,对应到人体疾病,则体现为肝胆火气内郁。耳为胆经所过之处,(灵枢·经脉>中说:“胆足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胆气郁滞则会造成耳窍突然闭塞之病机,甚则导致暴聋。正如《素问·厥论篇>中说:“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面热。”胆为甲木,以条达畅疏为德,甲木之气生发不畅,郁于胆经则成内火,火性上炎,郁阻上窍则暴为耳聋。

  结合该病人具体情况,此人较胖,面色黄白微灰,大便稀溏,判断素体脾胃虚弱,加之喝酒吃肉为常事,体内必右湿热内留。此为内冈:近来精神压力较大,家庭又有变故,导致精神紧张,休息不良,此为诱发因素。在这种素体体质和诱发因素下,患者如在其他运气条件下,即使发病,或许不会如此急剧与严重,而仅仅表现为听力下降或耳鸣等。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患者遇到精神刺激的诱发因素之时正逢天地火气内郁的运气环境,内外相合,主生发之甲木胆经火气内郁,外现则为耳窍骤然听力下降。

  本病起手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药用柴胡疏肝利胆以解郁,黄芩清热,酒军清泄里热兼活血化瘀,清半夏降气,茯苓安神健脾,桂枝温阳化气舒展木气,龙骨、牡蛎重镇安神,生姜、红枣调养脾胃,石菖蒲开窍化湿,全方以疏利肝胆,清热泻火为立法,取得初步效果。二诊因其闻尖锐声音而感觉刺痛,虑其兼有血瘀,因此在原方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之品,继服五剂以收功。

  病例二:皮肤瘙痒

  王某,女,32岁,北京某公司文员,2007年7月1 0日初诊。

  患者自一年前(2006年7月)无明显诱因而颜面、颈项、胸背、手足等部位起丘疹,严重时散布全身,片状如云,色淡红,瘙痒不已,且易感冒。西医诊断为过敏性荨麻疹。曾抗过敏治疗,服药不出,不服印发,反复发作,痛苦不堪。亦经中医治疗,效果不显。就诊时全身散在性丘疹,状如五片,色淡红,多处有搔痕,剧痒难耐,夜不能眠,神情烦躁,体倦乏力,食少纳呆,面色白,手足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查前医所用方药为清热凉血、疏风润燥之品,患者自述服用后效果不显。参考其发病时间并结合患者体质,诊为太阳伤寒,兼有里虚,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味治疗。

  处方:麻黄8克,黑附子9克(先煎1小时),细辛3克,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党参10克,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6克,可能走表而瘙痒症状加重,并伴随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热、恶寒、流涕等,此为排病反应,切勿生怪,及时电话告知医者。

  患者服药三剂后,电话告云:“从即日起全身畏寒,低热,鼻流清涕,浑身酸痛,请假在家不能上班,皮肤瘙痒剧烈,几不能耐。”余告知云:“此为正邪交争之关键,切勿服用抗过敏药或涂抹含有激素成分的药膏,只需服用所开药方,日进两剂,服药后喝粥覆被发汗,汗出后病情必然大减。”患者遵从医嘱,服用中药,继而啜粥覆被而汗,果如所言,第二日瘙痒大减,服尽余剂后复诊。

  二诊:2007年7月1 6日。患者皮肤瘙痒症状大减,唯胸背处略有瘙痒,微恶寒,时作喷嚏,流清涕。纳可,二便调o舌苔薄白,脉细。效不更方,原方不变,继服三剂。

  三诊:2007年7月18日o患者皮肤瘙痒基本消除,恶寒、喷嚏等表征消失,体力较前增加,食欲增进,舌苔薄白,脉细o此寒邪已解,唯有体虚,予桂枝汤加味调和脾胃,益气扶阳以收功。

  处方: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8克,党参10克,生黄芪15克,干姜10克,生姜10片,红枣12枚,7剂,水煎服o

  之后,患者未复诊,一年后介绍其他朋友就诊时晤面,言及服药后皮肤骚痒至今未作,恢复如常人。

  按:2006年为丙成年,丙辛化水,中运水运太过:辰戌太阳寒水司天,全年寒水之气太盛。患者体质本为虚寒,正逢寒水太过之运气,该病夏季得之,夏季为里虚表开之时,最易为寒所中。因此诊为太阳伤寒,兼有里虚。该患者虽然得病一年有余,但其所伤为当年之寒气,该隐伏之寒邪不除,病必不愈。因而主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甩以开太阳,温少阴,散寒气:合入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充养气血,佐以干姜、党参温煦中焦,全方内外合参,标本兼治。据临床用药经验,附子、干姜、桂枝、细辛等纯阳药品合用,从少阴直驱太阳,势同接力,扫荡寒邪最速。寒邪

  从表而出,极易使病情加重,伴随出现表征,患者服药三剂后瘙痒加重,皮肤为表,寒气必然从皮而解,是以瘙痒加重:伴随恶寒、流涕、发热等表现,此等表征正应“脏邪还腑,阴病出阳”之侯,恰恰是疾病转机之关键,务必除恶务尽,因进余剂以荡除寒邪。俟汗出后寒邪大泄,尚余体虚,乃予桂枝汤加党参、黄芪、干姜以充养气血、温煦脾胃以收功。

  《素问·生气通天论》日:“夫自古通天者,生于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天地为一大宇宙,人体为一小宇宙,大小宇宙息息相通,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保持内外环境动态平衡。因此,天时、气象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乃至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都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每年五运六气的分析,可了解天地自然的盛衰虚实,进而为医者辨证施治提供重要的参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先立其年,以名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躁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意思是,了解年之运气状况,就可明白此年病气之五行六气属性,据此治病即可得到调治。<素问·六节藏象论>日:“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这更强调了掌握五运六气对于医家的重要性。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河间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说:“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明可见矣。”又说:“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他认为五运六气理论对中医临床有非常切实的参考意义。临床上充分考虑当时的运气情况,在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上增加天地自然运气情况这样一个重要参考系,对于病因、病机的分析和认识上就多了一面镜子,能够帮助医者更加精准地确定治则、治法,制定处方、用药,进而提高诊疗水平,取得满意的疗效。

  用五运六气 解读阳明病

  现行的教材以及各家注解都是用脏腑经络思维模式注释《伤寒论》,它是以人为本的方法,完全脱离了四时外感病的基本规律,是不妥当的违背张仲景原旨的注释。匹时外感病全部概括在五运六气范围内,所以我们就用五运六气脏气法时思维模式解读《伤寒论》,它是天人台一的方法'大有柳暗花明之感,真是别有洞天。现以阳明病解读为例说明如下。

  现在注家从脏腑经络思维模式都把“阳明”解释为胃和大肠,认为阳明就是阳气极盛之意,此说一出,便失去了“阳明病的真面目。但从五运六气脏气法时思维模式来认识,《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阳明之上,躁气主之.”燥是秋天的主气,是应对肺金的。

  一、阳明病本义:燥

  阳明本义:《紊问,天元纪大论》说:“明之上,燥气主之。或云:“明之上,燥气治之。可知阳明是以燥为本气而燥气是由肺和大肠系统所主。肺系统的生理功能是主气、主毛皮、主宣发、主肃降。

  释燥:燥为阳明本气,性凉,属于次寒,是秋天之气,本性属阴而主肃降。燥甚则寒。燥金克杀肝木系统。《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阳明司天,燥淫所胜……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咳,腹中鸣,注泄骛溏…… 心协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颓疝,妇人少腹痛,目昧 呲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燥凉本性主肃降,一旦受寒或受热都能失去肃降功能。秋气燥金来临,克杀肝木系统,故草木枯 槁,水泉涸竭,是为燥金用事之验。经 云:天人合一,有验于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体也如斯也。

  唐容川说:“燥气太过……必赖太阴脾湿以济之。《内经》言阳明不从标本,从中见之气化,正是赖中见太阴湿气,以济其燥之义,仲景存津液亦是此义。”

  关于燥气,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补秋燥胜气论》-文论之详细,请读者细细品味,定会大有收获。

  阳明病定义:阳明肺金主皮毛,所以外感六淫,悉从肺入。《素问·五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呼吸之气,其生理功能是主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并主宰着室发和肃降。一旦肺气失调,就会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等。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肺苦气上逆”,《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气胰郁,皆属于肺”,就是肺失宣发和肃降的病理反应。不仅如此,它还会影响到六腑的通降。《素问·五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 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五腑都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功能。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所以是肺的宣发与肃降在决定着腑道德通、降生理功能,一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就会发生胃家实(注意是“胃家实”包 括上面的五,不独指胃)的病变。无 论是伤于寒,还是伤于热,都能使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而发病。

  王孟英最得《内经》真髓,而善调气机。王孟英,“肺主一身之气,气雍不行”,“一身之气,皆失其顺降之机”。肺胃一气相贯,肺气塑降有权,则胃气也顺流而下。有形之污垢,必借胃腑为出路,且肺金清肃,能平镇肝木。所以,王氏独重治肺来拨动气机。他说:以大剂轻淡之品,肃清气道。啤一身治节之令,肝胃逆升之火,胃腑逗留之浊,枢机郁遏之热,水饮凝滞之痰,成得下趋,自可向愈。”治肺常用宣、降、清、肃等法。药用枇杷叶、杏仁、紫苑、竹茹、旋复花、瓜蒌、薤白、白虎汤、苇茎汤等。这对于轻症新病来说,“但与舒展气机”,“伸其治节,俾浊气下趋,乃为宣达之机”,则诸恙自瘳矣。可是对于重症痼疾,“欲清气道之邪,必先去其邪所依附”的有形之物,“使邪无依附而病自去”。对于邪气“挟身中有形之垢浊”的治疗,“最忌补涩 壅滞之品。设误用之,则邪得补而愈炽,浊被壅而愈塞,耗其真液之灌溉 阻其正气之流行”。“枢机窒滞,滋腻难投”。祛除有形之物,王氏常用小陷胸汤、温胆汤、凉膈散、雪羹汤、承气汤、礞石滚痰丸、莱菔子、桃仁、丹皮、丹参、茺蔚子等方药。

  王孟英为温病大家,自然重于温热而用白虎汤、苇茎汤、承气汤等,这些不正是<伤寒论》白虎汤证、承气汤证吗?而《伤寒论>最重视寒邪,故常用麻黄沥等方剂宣降肺气。后世的杏苏散、通宣理肺丸、宣白承气汤都可以应用o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十七条中说:“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由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瓜萎皮组成)。”吴鞠通自己注说:“其因肺气不降,而里证又实者,必喘促寸实,则以杏仁、石膏宣肺气之痹,以大黄逐肠胃之结,此脏腑合治法也。”肺脏被痰热邪壅,滞闭不得宣降,大肠里实不下,宣降肺气与通大肠结热合而治之,故称脏腑合治。

  阳明肺金与胃的统一问题。我们说,风寒伤人阳气,开始于太阳;风热伤人阴气,开始于阳明肺金。陈平伯在<外感温病篇>中说:“风温外薄,肺胃内应:风温内袭,肺胃受病,其温邪之内外有异形,而肺胃之专司无二致……风温为燥热之邪,燥令从金化,燥热归阳明,故肺胃为温邪必犯之地。”“风涅本留腑胃。‘王孟英在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注中说:”夫温热之邪遇异风寒,其感人也,自口鼻入,先犯于肺,不从外解,则里结而顺传于胃。胃为阳土,宜降宜通,所谓腑以通为补也。”至此,大家应该清楚阳明肺金与胃腑的关系了吧。

  阳明肺系本气为凉燥,主阴气,其性肃降,肃降则胃肠通下。风热伤肺,变为热燥,失其肃降之性而逆上,胃肠也失降而出现大小便不调,故治法多用辛苦通降法,辛凉宣肺恢复其肃降功能,可用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等;苦 寒通下去其结滞,可用承气汤等;合之 有宣白承气汤等。承者,从上往下之谓,承接其气,既肃降也,顺下也。

  阳明既然是以凉燥为本性,那么 就不能单纯把阳明病解释成“阳明病是气分热盛,是肠胃热盛”,而要按阳明病分类论之。

  二、阳明病分类:寒燥与热燥

  《伤寒论》第179条,问日,“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己,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肺主皮毛在表,表征不可能不涉及到阳明肺金,故与主阳气而在表的太阳同为上焦部,而为太阳阳明病,是太阳阳明同病。阳明肺金既然主表,所以阳明病自然就会有第234条的桂枝汤证和第235条的麻黄汤证。为什么有的人要把它们当作阳明病兼证处理呢,太阳之上,寒气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所以,太阳阳明病是寒燥为邪,是阳明本气凉燥气与寒气合邪,故《伤寒论》说“太阳阳明合病,麻黄汤主之。燥淫为害,肺就不能宣发,不能肃降”,所以要用麻黄汤之杏仁、麻黄苦温润降之,桂枝、甘草之辛甘温以宣通之。后世有杏苏散、通宣理肺丸等。

  少阳三焦主相火,三焦相火亢盛的主方是白虎汤相火克肺金,而为少阳阳明病。少阳相火为病在气分,不可发汗和利小便。少阳阳明病,燥火为害,故大便难。只有少阳阳明病才能说阳明病是气分热盛”,轻者可用麻杏石甘汤,重者则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承气汤等。

  肺感受寒邪或感受火热之邪,都能导致肺主气的升降出入功能失调,从而使肺失宣发或肃降功能,使胃肠的通降功能失常,从而出现胃家实的病状,谓之正阳阳明病。胃家实可以涵盖太阳阳明病和少阳阳明病在内,所以阳明病有寒燥和热燥之分,不可不知。

  对于这类阳明病的治法,石寿概括为。开通”,他说:“开字横看,是由肺达皮毛,与升降之向上行者不同。通宇竖看,是由肺下达胃肠,通润、通和,皆谓之通,非专指攻下言也。”抓住一个“肺”宇不放,精明。可参看石寿棠所著《医原》、吴鞠通《温病条辨》的补秋燥胜气论。

  少阳阳明 :

  1.白虎汤证 燥火

  2.桂枝汤证表虚

  3.麻黄汤证 寒燥

  太阳阳明:

  1.葛根汤证 水湿

  2.脾约证 燥热

  太阳阳明

  少阳阳明:

  1.三阳病 2.胃家实3.燥、热、实、结、水湿、食

  正阳阳明

  太阳阳明病的另一个类型是葛根汤证,见《伤寒论》第31~ 33条。由于肺失宣发和肃降,使得肺通调水道功能也失常。风寒外束,肺失宣发,经气不利,阻滞津液运行,筋脉肌肉失于濡养,而导致项背强几几或刚痉(《金匮要略·痉湿褐病脉证并治第二》:“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禁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涅停滞肠 胃,在肠则“自下利。(即泄泻),在胃则 呕。此种胃家实属千津液不四布的水湿,而非大便不通,是一种自我排病现象。由上述可知,《伤寒论》在此论述了肺的主气、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及主治节四大功能失调的病理反应,岂能只把阳明解释为胃和大肠?

  三、脾约证:麻子仁丸

  少阳阳明病是白虎汤证,正阳阳明病是承气汤证,大家都好理解,只有太阳阳明病N约证不好理解,故解说于下。

  《伤寒论》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方:麻子仁500克,芍药250克,枳实(炙)250克,大黄(去皮)500克,厚朴(炙,去皮)250克,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250克,将上六味药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10丸,日3服,渐加,以知为度。

  《伤寒论》注家都以脾阴不足解读,不妥。太阳阳明病,肺不肃降而胃家实,故脉浮而胃气强 不布津液则脉涩而小便数、大便难。燥气盛,是克肝木,肝木郁则横克脾土,而使脾约:二是肺病及母脾土不能布散津液,而使脾约。经云:“燥气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子仁丸,用杏仁、麻子仁、厚朴苦温平燥润燥,芍、枳实、大黄小承气汤苦以通降下之,《芍药枳实酸寒泻肝,厚朴、 小承气汤苦以通降下之,此本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小泻肺汤中之药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日:“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月理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满,不可卧者方。将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枳实(一方为芍药)各3两。上三味,以水3升,煮取2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胸中满者,加厚朴2两;喉中有水鸡声者,加射干2两; 食咽者,加生姜2两,喘而汗出者,加麻黄2两;矢气芍药、枳实是酸的补之,大黄是苦成的泻之,麻黄苦辛平燥开腠理以通气。再者,葶苈、大黄、枳实、厚朴、生姜又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大腾蛇汤的主要药物,大腾蛇汤主治天行热病(外感)导致的腹满腑闭。

  四、病例 秦某,女,50岁,1960年7月(农历)出生,庚子年。发病时间:2010年10月20日。

  主诉:便秘,伴面部皮肤瘙痒、干燥、起红斑3天。

  现病史:近半月来常感口干,皮肤干燥,时有便秘,曾服防风通圣丸,效果不明显。三天前因便秘致痔疮脱出,皮肤干燥敏感、起红斑,伴口干欲饮、乏力、烦躁失眠,舌尖红,苔薄白,脉左右寸部浮大,两尺脉较弱。

  分析:1960年是庚子年,2010年是庚寅年,2010年10月是五之气,主气是阳明燥金,客气是太阳寒水,三个燥金与太阳寒水合气。燥寒气盛,必有心火内部。皮肤干燥,常感口干,伴口干欲饮、乏力,苔薄白,脉左右寸部浮大,这是燥寒伤肺。起红斑、烦躁失眠、舌尖红,是心火内郁致。便秘是腑实。

  诊断为太阳阳明病,证属寒燥伤肺,肺失宣发和肃降,而心火内郁。治宣平爆散寒,宣肺通腑。方用麻黄汤加味:麻黄20克,杏仁2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厚朴10克,大黄10.克【后下),3剂,水煎服。上方服3剂后,其症状全部消失。

  吴鞠通有宣白承气汤,我们秉承昊鞠通之意,称此为麻黄承气汤。吴鞠通因肺热而创宣白承气汤,我们因肺燥寒创麻黄承气汤。服后并没有发汗。所谓发汗,要“温覆”才能出汗,否则不会出汗o麻黄、杏仁、厚朴苦温平燥,佐以桂枝、炙甘草之辛甘,用大黄、生地、麦冬苦咸寒下之。

  结语:虽然说中医有时候看起来有点像是算命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大家都不能否认中医的治病效果确实不是一般。(文章原载于《养生阅刊》,刊期:2012.06,作者:彭鑫,田和禄,秦毅,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养生堂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文章

  • 如何治疗痘痘 中医辩证分型来治疗

      相信大家对痘痘一点都陌生,痘痘也被称作是粉刺,是一种皮肤病。多发于青年,很是影响脸部的美感,很多人对此感到很苦恼。站在中医的角度,长痘痘多是因为体热旺盛或者吃了油腻刺激性的食物、情绪不佳或者是脾胃湿热导致的。那么,中医中又是怎么治疗痘痘的呢?下面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痘痘是很多人的心病,特别是那些青春期的女性,总是被各种痘痘所困扰,尝试过无数种治疗痘痘的方法,但是痘痘始终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 中医祛痘方法 中医祛痘需分型辩证治疗

      都说女性比男性更在乎自己的容貌,只要冒出一点痘痘就紧张,其实男性在痘痘这方面也一样,也在乎。那么如何祛痘呢?祛痘的方法有哪些呢?中医如何分型辩证治疗痘痘的呢?带着这些疑问和小编一起阅读本文吧。   目录   1、中医祛痘分型辩治 2、中医如何祛痘   3、老中医祛痘土方法 4、中医祛痘按摩最有效   5、中医秘传祛痘小偏方 6、祛痘的中草药   7、养颜祛痘中药茶 8、祛痘的中药面膜   9、

  • 中医刮痧辩证治疗失眠的方法

      刮痧治疗失眠的方法:   1、肝郁化火   症状:失眠的同时还有性情急躁易怒,不易入睡,入睡后则多梦易惊醒,胸胁胀满,善太息,易生气,口苦目赤,不思饮食,口渴喜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而数。   取穴四神聪、行间、足窍阴、风池、神门   刮拭顺序先点揉头顶四神聪,然后刮后头部风池,再刮前臂神门,最后刮足背部行间至足窍阴。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四神聪局部取穴宁心安神行间平

  • 小儿感冒怎么治疗 中医辩证治疗效果好

      阿嚏!这样的声音是很多家长不愿意听到的,每每孩子发生疾病,最担心的就是家长了。看着自己的孩子忍受疾病的痛苦,心理就是很悲伤的。感冒就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中医上,对于中医也是有很多的解释的,不同的感冒症状,就会有不同的治疗措施。那么,在生活中怎样进行小儿感冒的治疗呢?  发生不同的感冒情况,就会有不同的感冒症状,对我们健康的伤害也是很不一样的。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感冒常以风夹寒、夹热而发病,因此

  • 善用中医按摩术 辩证治疗感冒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由于正气不足,肺卫机能失调,腠理疏松,或气温变化,调摄失宜,触冒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邪,邪气外感,侵犯皮毛肺卫,正邪相争于表而成感冒。   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解表散邪。   2.基本操作   (1)头面及颈项部操作: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术者行一指禅“小8字”和“大8字”推法,反复分推3~5遍。继之指按、指揉

  • 胰腺炎的治疗 中医辩证治疗胰腺炎

      胰腺炎分为急慢性,急性胰腺炎多发于饱食高脂食物或饮酒之后,症状为上腹剧痛,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而慢性胰腺炎则为反复发作,那么患有胰腺炎该怎么办?胰腺炎的治疗有什么秘方么?下面就让小编介绍一些中药方帮你调理身体!   胰腺炎的治疗 中医治疗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   1.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通里。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合清胰汤1号加减。柴胡疏肝散重在疏肝理气,主治肝郁气

  • 中医防治手足口病 12种方法辩证治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相信大家一点都不陌生吧,只要你家中有小孩,那么一定是对它十分了解,因为大多数患者都是婴幼儿。那么,如何防治手足口病呢?今天就让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防治手足口病的方法有哪些吧。   中医防治手足口病   辨证诊治6方法   在手足口病患儿发病的初期和中期,中医通常会采用清热解毒和化湿凉血的治疗方法,而经常使用的药物有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

  • 八大类型月经不调 中医辩证治疗典型病例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失调疗效满意,下面分别阐述中医辩证治疗月经不调的中药方及典型病例。   1.脾肾气虚型   主证:月经周期紊乱,或先期而至,或后期未来,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经量多,经色淡,质稀薄,面色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腹冷坠,纳呆便溏,夜尿多。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脉细无力,尺脉弱。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调经。   方药:举元煎合归肾丸。   党参20克,黄芪

你可能感兴趣

  • 钟士元 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 第三版+人体经筋病治疗与扳机点图解 治疗脊椎病骨科学脊柱知识全解经筋疗法正骨推拿中医骨科医学


  • 2本套钟士元教授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第三版第3版+人体经筋病治疗与扳机点图解脊椎医学骨科学书籍中医康复运动书广东科技出版社


  • 【正版】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中医临床证外治法针灸按摩敷贴膏药脐诊疗幼科小儿童科常见疾病非药物外治法作用机理应用经验


  • 【正版】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中医临床证外治法针灸按摩敷贴膏药脐诊疗幼科小儿童科常见疾病非药物外治法作用机理应用经验


  • 【正版】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中医临床证外治法针灸按摩敷贴膏药脐诊疗幼科小儿童科常见疾病非药物外治法作用机理应用经验


  • 【正版】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中医临床证外治法针灸按摩敷贴膏药脐诊疗幼科小儿童科常见疾病非药物外治法作用机理应用经验


  • 【正版】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中医临床证外治法针灸按摩敷贴膏药脐诊疗幼科小儿童科常见疾病非药物外治法作用机理应用经验


  • 【正版】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中医临床证外治法针灸按摩敷贴膏药脐诊疗幼科小儿童科常见疾病非药物外治法作用机理应用经验


  • 来益维生素E软胶囊30粒 心脑血管疾病 习惯性流产 不孕症辅助治疗


  • 全11册万林论治乳腺疾病+崔公让论治周围血管病+冯宪章论治皮肤病等 当代名老中医临证精粹丛书辑 中医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热门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