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轩窗

  1. 首页
  2.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要悟“精气神”

阅读:282

  目录:

  第一章:养生须悟“精气神”

  第二章:养生为人处世学学《菜根谭》

  第三章:哲学法则天下大道

  编者按:精气神可谓是中医理论基础。精气神三者各有各的功效,相互之间又各有练习,是不可分割的。那么中医养生要如何从精气神三方面来着手呢?

  养生须悟“精气神”

  精气神是“气”物质内部结构在物质性、能量性、信息性方面的倾向性表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精、气、神三者,各有各的功能和效用。所以古人有云:精足不思欲,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又云:“精满、气足、神旺。”丹家修炼里有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说。

  一般来说,当我们谈到“精”的时候,它其实是指人体生命运动的精微物质。《内经·素问)中指出:“精者,身之本也:”“人始生,先成精”。“精”是最基本的物质,是“精化气,气化形’的根据,道家认为先天之元精,是父情母意在情投意合时相合而成。“精”主要藏于肾脏之中,肾脏中之“精”称为“元精”,“元精”是气化状态的,不是可见的物质状态,又称为形而上。传统理论指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脏中的“精”来自于先天,即决定于人出生时所得的多少。

  在后天的生活中,肾“精”不断地消耗,用后天诸多方法,如药补、食补都难以增添进去。丹家几经实践认为诸补不如气补。但是下手兴功一定要得法,不能盲修瞎练。

  丹经日:“五金八石皆为假,万草千方总是差。”后天的物质滋养主要靠脾胃,即食入水谷之”精”,再“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五脏藏其精气而不泄也”。不食水谷之“精”则生命难以维持。水谷之“精”也是由“行而下”物质气化而成。

  清代程杏轩曰:“食物入胃有气有质,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后天之精,从地气中来,性属阴,只能充养形体,维持生命。先天之精,从天气中来,性属阳,能控制人体的生命发展运动,太极拳经中讲,“命意源头在腰际”,道家日:“人有二肾,命门居二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生两仪,水火俱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因此,肾中之水,称为真水,肾中之火,称为真火。

  “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元精”。所以说“小修则小得,大修则大验”。内丹功是在先天之精中下功夫。《抱朴子·内篇》日:“夫所谓道,岂唯养生之事而已乎?”要穷理独见,识变通于常事之外,“即可以发掘先天之精的生命潜力,减缓衰老的进程,以延长人体寿命。掌握性命度百岁乃去。”所以说道家提出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是典型的内功实践和内功探索的规律。

  我国古人发现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气”的物质,而这种“气”是组成世界万物的最精微的物质。

  传统理论认为“气”是常体,万物只不过是“气”的变化之客形,即非稳定的非常在的现象。佛家所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指宇宙之中的气。气聚散的原因和气的物质运动,表现为阴阳二种辩证统一的内部规律。阴性凝聚,阳性发散,因此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宋朝张载日: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这种气的物质聚散过程,传统理论定义为自然,丹道修炼者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这一法则。气充塞于宇宙之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收回则深幽玄远,放之则一蔚蓝天”。

  清朝王夫之曰:“聚则显,显则谓之有;散则隐,隐则谓之无。” 气的聚散原理揭示了事物有无相生、无中生有的运行规律。

  明代王弼日:“欲言无耶,而物由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见其形:”实际上有与无,有形与无形,形而下与形而上,是同一含义,都是讲气物质的聚散变化。《庄子·知北游》日: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之为生,散则为死。可见气对修内功者之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可知“天地合气命之日人”。

  人身的九窍、三关、五脏、十二骨节皆通乎天气,“内外相贯,如环无端”(《内经·素问》J=孟子日:“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荀子日:“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知万物而知其情。”

  所谓气大通神,是道家炼丹从宇宙以及宇宙与人来建立的丹学理论,即人要顺从自然,取法自然,道法自然,其修炼方法上往往模仿门然界。《天仙正理》曰:小周天者,取象于子、丑、寅十二时,如周一日之天地也。道家也是通过太极理论来说明炼功原理及炼功过程。丹道修炼就是这样形成的。

  道家提出了上、中、下三丹田的理论,并分出了炼性功与炼命功,其性功主要是开发人脑的潜力,从而获得智慧的提高。

  道家认为人脑中有识神与元神二部分功能,其重点方法是退识神,显元神,退后天,返先天。其命功是身体健康和武功修为的方法。道家几经实践,确立性和命都得修炼,即性命双修,才能达到高级境界。丹道的修炼与老子的《道德经》有关,老子日:在太极之上的气,吾不知其名强字曰道。并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及“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是典型道家的气功修炼门径。

  “神”在精、气、神中最重要,是起主导作用的。从“气”的结构来说,“神”是精、气、神三者运化关系、运化特征的确定和表现。“精化为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旺矣。虽神自精气而生,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类经》)。

  神在精、气中自然产生,反过来又成为精、气的主导。所谓“得神”,就足主导符合自然之道;所谓“失神”就是主导与rI然之道相背,这种对“气”内部结构自组织是精、气、神动态平衡的结果。不同的内部结构,成为气的层次和运用基础。神足的“气”,在人体中形成五行运化的高级别,阴阳平衡的高级别。“神之与机,互相倚伏。放神有所主,机有所从;神有所决,机有所断;神为机之主,机为神之使”(《类经·图翼》)。机,指“气机”,气的动态分布。

  精、气能否被神所充分地主导,是一个内功功夫问题。从理论上讲“精、气、神三宝合体,精养其气,补其气,神补其神,筑可成基,唯能合一则为基,小能合一则精、气、神不能长旺”(《伍柳仙宗》),《金丹大要》曰:“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为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成形,形乃成人。何谓道。

  万物含三,三为二,二为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练精、积精、练气合神,练神还虚,金丹乃成。”练功的过程就是开发“元神”的过程,“元神”的概念现代人很少知道,而传统内功实践者早已发现并运用这一人脑的深层功能。运用“元神”的功能,充分统一精、气、神,在更高水平上“得神”,以便实现“气”中的内部转化,以气化精,充养和凝固肾精,进而从个体的人走向天、地、人的大系统,在这个层次上校正和统一“神”,加大“神”的信息量,从而用天地元气化精,添补人体真阳的损耗,在最大限度上控制和延长人体的寿命大限。到这个内功境界上,才能像《两升经》中所云:“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或者像明代张介宾所述:“致心于玄境,致身于寿域,气数可以挽同。”

  因此,内功上注重“精气神”的修炼,在初级阶段主要是以充足为目标。在高级阶段则是以统一为目标。老子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在内功的高级阶段,特别是“后天返先天”的内丹功阶段,才能最终解决“精气神”的辩证统一,正所谓,“说破万源归一统,色身舍去道法。”

  养生为人处世学学《菜根谭》

  清晨,我坐在阳台上,细细品读《菜根谭》,虽隔了长长的光阴,但这样智慧的语言却让我深有同感:“世事如棋局,不着得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一句话道破了人生的真谛!

  “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我也爱书,更爱好书,好书是智慧之师,是良友,是人生风雨的陪伴者。

  “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米,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一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乐?如何看他不破而怀贪生之虑?如何看他不重而贻虚生之羞?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是啊,乐境与苦境只在我们的心境,如果心境好,自然是乐境了!如果心境不好,就如同掉进了苦海,身陷其中,无法自拔!

  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呢?书中这样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学会处世,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经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呢?

  生活中充满了诱惑,我们容易被金钱、名利迷失了方向,许多人“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如果这些欲念不能清除干净而只采取压制的办法,恐怕只能压得一时,不能压得一世,就像石头下的小草,一去掉石头的压制,就会不断复发。

  行走于尘世,总会多多少少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是人还是要保留本真为好,“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爱是万缘之根,当知割舍。识是众欲之本,要力扫除”。

  反复品读《菜根谭》让我明白,“做人要脱俗,不可存一矫俗之心;应世要随时,不可起一趋时之念”。正所谓,做事先做人,好人品是尘世里的一朵美丽芳香的花。

  哲学法则天下大道

  宏微合一观全局

  宏微合一是哲学普遍世界观,包括了中国的“天人合一”,“一”的哲学含义就是统一、和谐、稳定。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指着眼前的流水,比喻那些过去了的岁月与事物,以此劝勉弟子要十分珍惜叫时间,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所谓:“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千江百川,归入大海”。任何事物,都是从小到大的积累,由细向巨的变化。

  人间大道在哪里?庄子说“道在矢溺”,连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真所谓无处不有。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这是一个令人憧憬的世界。其中有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由解牛之术而得养生之道,就是要遵循事理与把握规律。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佛教中的一个故事:佛在灵山,众人问法,而佛不说话,只拿起一朵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启示人们有限的认识会趋于无穷。这里面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意思,即哲学明察世界的法则——宏微合一换成谚语就是“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启悟我们应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去很好地把握人生与事业。

  智利诗人聂鲁达有《统一》诗:“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在哲人的眼中,统一就是简单,简单也就是统一;统一是上意志,简单是世界秩序。

  有关宏微合一的哲学谚语很多,正面的有:一叶落而知秋;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楼台,起自垒土……反面的如:小不忍则乱大谋;失之毫厘,谬之于里;干里之堤,溃于蚁穴;抓住芝麻,丢了两瓜;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对立统一为中庸

  对立统一的法则,启迪我们掌握辩证观或日传统的中庸哲学,因为生活与事物巾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

  著名作家张恨水,少年时曾在私塾学习,先生是个老秀才。一天乡里来了个戏班子,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弄得学生们都坐不住了。先生灵机一动,就问大家:“你们说,是读书好呢,还是看戏好呢?”有的回答:“读书好。”也有的回答,“看戏好”只有张恨水不声不响先生就叫他起来,谁知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读书就是看戏,看戏也是读书。”先生连连点头,称赞他的独特眼光。

  王蒙告诉文学青年一个秘诀:“心在天上,脚在地上。”他要说明的意思是,搞文学既要“异想天开”,又得“脚踏实地”,两者是统一的。他提出的“中道原则”,就是“走平行四边形的中线”,两边可以同时兼顾。

  矛盾无处不在,我们需要运用中庸哲学来统筹,防止认识的片面化与走极端。对于一些成语和谚语,应当实事求是地进行辩证分析。比如“知足常乐”,生活中需要“知足常乐”.是说对过度欲望的节制,可是工作呢,要不断进取,这就得“不知足才常乐”了。

  又如“生命在于运动”,这只是养生方式的一面,还有另一面即“生命在于静养”,动与静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如此才能体现生命的哲学。

  佛家为人处世的要义是“眼冷似灰,心热如火。”既冷静又热诚,两者合为一体。《菜根谭》曰:“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去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到许多真趣味。”禅语体现了中国的哲学,富有画意诗情,喻象往往取用自然观照。“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这是意在鼓励进取的。“任凭你三尺大雪,压不住一寸灵松”——却是褒扬坚持退守的:一个聪明人不就是知进知退、能攻能守的吗?

  美国诗人布罗茨基说:“诗人要歌唱/为了忘却真实生活中的虚伪/为了记住虚伪生活中的真实。”‘忘”与“记”是一对反义词素的组合,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我们要记住那些富有意义的东西,也要忘掉那些毫无意义的东西,不能什么都放进脑子里。

  中庸哲学是我们民族的智慧,仍然在不断地发展,因为我们认识与掌握世界的任务,也远远没有完成。

  逆反归一属于哲学悖论,指示着人类永远的困惑,这种悖论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又在荒谬中揭示着真理。

  伏尔泰的启蒙思想小说《查第格》中有两个谜语。其一,什么东西最长又最短,最快义最慢,最不为人重视又最备受惋惜?(谜底——时间)。其二,什么东两得到而不知感谢,有了而不知享受,给予时心不在焉,而失掉时又不知不觉?(谜底——生命)。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的盲人作家,有记者采访她时问道:“一个人可能遭遇到的最大悲哀是什么呢?”她回答说:“有眼睛而仍然看不见,”

  香烟更是奇妙莫测的东两,克莱恩博士告诫公众:“当你吸烟时,它在无声中言语,在静止中运动;在杀害你的同时,给你生存的活力;它既是一曲颂歌,也是一曲挽歌。”

  这样的悖论是生活巾不乏的现象,人们在感叹:“残疾者在做着创造性工作,而健康人却在病态运转”;“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但是快乐却越来越少”;“大楼越造越高,可人情味越来越薄”……

  台湾高希均先生呼吁建立“书香社会”,他对媒体发出责问:“最应当吸收知识的人,最没有时间去吸收;最有能力买书的人,最不会花钱去买书。”

  逆反归一还是文学创作的一种独特手法,可以启迪人生的智慧,让我们来朗诵那些充满哲理的妙诗。

  泰戈尔:“广阔的黑夜,比囚禁的光明,更为美丽”;“离你最近的地方/有最远的距离,”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于无声处听惊雷”,.海子:“从模糊中求得明晰,从局部中获取全息。”某报曾举办“微型诗歌大赛”,有一首获特等奖的是《生石灰》:“越泼冷水,越焕发出热情。”

  佛家所谓“背心求心,面南望北。”即反常合道,殊途同归,相反而相成也,这同老庄说的“大智若愚”、“用晦而明”、“以屈求伸”是一致的,启悟我们应用逆向思维过到出奇制胜之目的。

  结语:中医养生是我们传统养生的精髓所在,养好我们的精气神,也就掌握了中医养生的最重要的地方。(文章原载于《自助养生》《益寿文摘》,刊号:2012.05,2012.03,作者:孙燕玮,孙波,赵守林,黄凤婷,那秋生,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养生堂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文章

  • 中医养生9窍门 延年益寿饱满精气神

      编者按:中医养生是从古代就开始被广泛应用的,古代的一些帝王或者王宫贵族都深受其益,中医中有一种按摩手法叫做宫廷理筋术,这就是古代贵族才能享受的中医养生法。中医养生药遵循哪些?   饮食养生   中医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故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

  • 养生之道 老中医教你三诀窍调养精气神

      一个人有没有精神,就看他的精气神。为了探索人的生命的延年与衰老,中医发掘出养生之道的三大法宝,那就是养精、养气、养神。今天小编带给大家一篇调养精气神的日常方法。一起来看看。   一、日常保精方法   1.什么叫精   “精”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先天的遗传物质,是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起到了“生命之根”的作用;另一个是食物化生的营养物质,属于后天这

  • 养精蓄锐 养好精气神中医6招

      目录:   第一章:养精蓄锐身体棒 夏日养好精气神中医6招   第二章:夏季养生需要调情致忌甘厚   第三章:夏季养生保健小常识   编者按:炎炎夏日,许多人的精、气、神都不足,要知道夏季养好精气神,对身体健康的好处是非常多的,那么该如何养呢?夏季如何养生?夏季养生注重什么?下面小编给大家推荐夏季养生保健养好精气神6个有效方法,以及告诉你夏季养生保健小常识。   养精蓄锐身体棒 夏日养好精气神

  • 养生午班车 按摩太阳穴轻松补足精气神

      在现代的生活之中,劳累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代名词,尤其是在中午,许多人在都会觉得精神疲惫,感觉难以完成下午的工作,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人在下午的状态变差,甚至在工作中出现许多的难题,那么人要如何解决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解决这种情况十分的简单,只要我们在中午时搓一搓身体这部位就可以有效的补足精气神减少身体受到的危害!   搓哪里补足精气神   我们在生活之中搓哪里能够很好的补充我们的精气神,还可以帮助我

  • 中医泡脚养生方 让你精气旺盛

      编者按:都说脚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小小的一双脚汇集非常多的穴位,脚也便成为人的精气之源头。那么春季养生,如何泡脚呢?泡脚的好处大家都知道,那么什么时间泡脚好呢?   中医泡脚养生方 让你精气旺盛   俗话说:“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中医认为:“鼻为苗窍之根,耳为神机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脚为精气之根。”鼻、耳、乳是人体三个方面的根本,而脚是人

  • 中医馆教你养生 五精气保健康

      编者按:中医,注重养气,气量、气场、气度,决定了一个人的人体平衡和稳定的一个状态。那么,中医养气有哪些秘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是摄神养气   培养浩然之气,排除声色犬马等欲望,使“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会气阻伤身。一些贪官以权换钱,让贪欲牵着鼻子走,大肆贪污收受贿赂。原以为钱多了生活会怡然自得,实际上却常有惶惶之感,生怕有

  • 精气十足赶走“春困”养生菜谱健脾祛湿

      春回大地,万物呈现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我们时常感觉疲惫不堪总感觉没有睡好觉,专家解释这为“春困”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气主导的季节,肝气旺盛,肝胜脾(木克土),则导致脾失运化,水湿内停。   ★ 猪横脷煲夏枯草   功效:清热祛湿,除肝热   材料:猪横利500克,夏枯草、绵茵陈各20克,生姜4片。   做法:1、把猪横脷先飞水去腥备用。2、将夏枯草、棉茵陈及生姜和猪

  • 五脏精气通达七窍 中医看七窍识五脏健康

      《内经》提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也就是说,通过观察五官的异常情况,就能了解心、肝、脾、肺、肾可能存在的病变。   所谓“七窍”,主要是指面部的七个孔窍,即眼二、耳二、鼻、口、舌。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所以五脏有病,往往能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心开窍于舌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你可能感兴趣

  • 精气神中医文化字画养生馆装饰画传统养生文化墙贴海报定制大挂画


  • 108粒】济民可信金水宝胶囊阳痿早泄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精气不足


  • 金水宝胶囊济民可信72粒补肾药虚阳痿早泄精气不足乏力支气管炎


  • 540粒礼盒】金水宝胶囊补肺肾两虚精气不足久咳虚喘乏力滋补


  • 图解养生茶 书配方 养生茶 女 补气血 养生茶 美容 养颜 祛斑 养生茶男保健 肾茶 普洱茶养生茶 补气养血女人


  • 足部按摩治百病速查手册一本通 零基础无师自通学足疗中医养生书籍 脚底穴位按摩 中医养生足浴书 找穴位一学就会足部按摩书籍


  • 养生之道屏风隔断墙美容院中医养生馆会所采耳头疗足道折叠遮挡


  • 告别抑郁症 饮食理疗中医调理少年抑郁症治疗书籍森田疗法 缓解焦虑的人睡眠障碍中医养生食疗药膳家庭保健养生食谱穴位按摩书籍


  • 【正版】零基础学会推拿按摩手足部按摩 腰部按摩手法推拿中医推拿按摩书籍 中医养生治病 家庭生活 图解实用按摩大全


  • 推拿按摩中医养生折叠移动屏风隔断客厅时尚玄关理疗双面遮挡装饰


热门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