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现代人们工作繁忙,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过大,用脑过度等原因,致使呈现出各种失眠、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抑郁症等病症日趋增加的现象,还有些人尚未中年,身体就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了,甚者失去工作能力,不仅给自身造成很大的痛苦,给家庭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亦为整个社会之损失。基于上述日趋严重的情况,本人忧心已久,诚心愿解患者之疾苦,故此,多年来对于上述诸多病症潜心研究,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多有所获。今根据本人几十年教功练功、行医治病之经验,总结整理,创编“宁心安神功”,经过将该功法授予患各种失眠病症的患者练习,果然效果良好,受益者良多。若能坚持修炼此功,不仅治疗各种失眠病症效果良好,还可以起到调理人体五脏六腑之疾病、平衡人体阴阳的作用。今将此功法首次公诸于众,以表济世之寸心。期望患有失眠、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抑郁症等病症的患者,坚持修炼此功,以收奇效,诚心所愿。
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依据
《灵枢·邪客篇》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心为君主之官,统辖全身而制九窍,人体的生理功能,皆发于心,“于眼曰视,于耳曰听,于鼻曰嗅,于口曰言,于手曰举,于足曰履。饥则思食,渴则思饮,冬则思裘,夏则思葛”(《尊生八笺·延年却病笺》)。心旺则脏腑健,心疲则脏腑倦。《素问·灵兰秘典论》又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这里不仅说明了心在五脏六腑之中的重要地位(君主地位),并明确提出了养心在养生寿考方面的重要性。所以,欲健身养生必先养心,内心宁静,心之气血充盈,则脏腑功能协调,身心具健。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代医学家万全在《养生四要》中指出:“心常清净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管子·内业》亦云:“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在心中,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可以为精舍。”古人还有“凡欲身之无病,必先正其心,……心君泰然,则百骸四肢虽有病不难治疗”之说。明代高濂所著《尊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也将“四万八千法门,同归方寸,故首题原心章。”其它典籍谈及宁心安神之述甚多,兹不备举。可见古圣先贤对于宁心安神之重视。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二: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明。前者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之功能,并保持脉道畅通,以濡养脏腑百骸,《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后者则是指心对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具有主宰作用。不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篇》也称心为“精神之所会。”心的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自然正常,各脏腑之生理功能便能得到正常的发挥,脏腑之间协调一致。反之,若心的功能失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会随之出现异常。主宰失常,可反作用于其它脏腑,而使其随之发生病变。由于心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之主宰。故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之说。心之所以主神明,是与其主血脉密切相关的,心之气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心具有主血脉之功能,故其亦主神志。心血旺盛,神有所舍,则神志清晰,反应灵敏,精神饱满,精力旺盛,记忆力强。反之,若心发生病变,功能下降,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必然会影响到心主神明之功能,从而引发一系列精神病症。
心包络为心之外围包膜,又有心包、“膻中”、“心主”之称,它不仅具有护卫心脏之功能,且可“代心行事”,其功能与心相近。若外邪侵犯于心,首先侵犯心包络,故有心包络“代心受邪”之说。如果心包络功能旺盛,抗邪有力,则可保护心脏使其免受外邪之侵犯。反之,若心包络受损,功能减退,无力抗邪以卫心脏,则易使心脏罹病。心包络若有病与心病大体相同,可出现神昏、心烦、气虚、谵语、嗳气等精神病症,祖国传统医学称之为“热入心包”或“蒙蔽心包”。可见,加强对于心包络的养护,保持其生理功能旺盛,对于宁心安神和治疗各种精神方面的病症,也是非常重要的。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脾统血,且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与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在血液生成方面,心血有赖于脾所传输之水谷精微所化生。若脾气健旺,气血化源充足,则心血自然充盈,心有所主,神有所舍。而心血又有赖脾气之统摄才不致溢出脉外。心对于脾而言,维持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亦有赖心血之滋养,并在心神的统管下正常运行。心阳能温助脾阳,使脾气健运,气血化生有源。心阳对于脾阳的这种温煦作用,称为“火能生土”。
脾主运化,使心血生化有源,心脉充盈,心有所主。脾统血,使心血不致溢出脉外。心行血,使脏腑得养,脾气旺盛。心脾共同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健康无病。
若因外邪侵袭,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烦扰,情感内伤,损及心脾 ,必致病变(失眠、神衰、抑郁等)。如整日思虑过度,高度精神紧张,烦恼生气,情扰心神,耗伤心血,或火热、痰浊、淤血伤心,或忧思伤脾,湿邪困脾,脾失健运,脾不统血等,均可造成心血亏损、神明失主、心脾两虚之病变,在临床上可出现失眠、多梦、睡眠浅表、四肢疲倦、腰膝酸软、形寒怕冷、食量减少、食欲不振、大便稀薄、面色无华、多梦、健忘、神志不宁、头目眩晕、记忆力减退、多疑胆小、嗳气懒言、月经不调、性欲降低、周身乏力等心脾两虚之病症。重者可出现惊悸、怔忡、胸痹、脉象改变、心动过速、心烦意乱、真心痛等,甚者出现悲观厌世、对生活失去信心、存在自杀心里、谵妄、神昏等重症。对于上述病症患者,我们当用宁心安神之法,收敛心神,内守精神,通经活络,健脾养心,使心血充盈,心神得养,经络畅通,脏腑安宁,五脏六腑功能协调一致,阴平阳秘,身心具健。坚持练习宁心安神功,日久必收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之实效。
一、静敛心神
功理:静敛心神之静坐法亦为养心健脾、吐故纳新、修养昆仑等三节动作的预备式。此节动作通过静坐内守,收敛心神,清心养性,吸天地之精气,通周身之经络,培育内气,御邪外干,进而收取益气养血、养心安神之实效。
坐法:双腿盘坐于硬板床上或端坐于床沿、凳、椅(双足平行着地,膝部呈直角),宽衣解带,双手手心向下放于两膝盖上或双手重叠放于丹田处。微收下颌,舌抵上颚,轻合嘴唇,头顶项竖,百会朝天,眼睑下垂或微闭双目,内视小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周身放松,头脑清空入静,正定心神。初练者可采用数息法(一吸一呼为一息)或冥想法(意想美丽自然景色、景观等),即以一念代万念,可以清除杂念,利于入静。
呼吸法:采用顺腹式呼吸法,鼻吸鼻呼,先吸后呼,吸气时小腹自然隆起,呼气时小腹自然塌陷。可采取下面两种呼吸法之中的任何一种意念呼吸方式。(1)气沉丹田法:吸气时,意想天阳之气由鼻孔吸入后直入丹田(小腹),小腹随之自然隆起,意想气充满丹田;呼气时,意想吸入丹田之气充满周身,而后逐贯四肢,直至四肢末端而输布周身,小腹随之自然塌陷,并同时做周身放松的意念。(2)循经导气法:吸气时意念经气由双足内则起,沿双腿内则足三阴经上行直至腹部、胸部;呼气时,意念经气由胸部起,分别沿双臂内侧手三阴经走向手部,直达指端;再吸气时,意念经气由双手背侧循手三阳经上行,经臂部,直达肩背(按手三阳经循行路线应该到达头部,因考虑到初学者运用不当会引发头晕等不良反应,故此引经气至肩背部即可);呼气时,意念经气由肩背部分别沿背部、体侧循足三阳经下行,再经过腿部后侧、外侧直达足部。再吸气、呼气时,重复上述意念活动。
做上述意念呼吸法,要求意念不可过重,要似有似无,呼吸保持深长匀吸,微微绵绵,不憋气,不努力,小腹伴随呼吸起落要顺其自然,不可用力或过于着意。此静坐法每次做10—15分钟即可,坚持日久,可练就大气充身浩荡,感觉体内热烘烘有如热气团翻动,周身暖融融、活泼泼毛孔皆开,甚或微有汗觉。此时,精神内守,心神内敛,气顺血和,无物无我,气息若存若无,与天地合而为一,唯觉大气充满周身,并随呼吸之节律周流不息,外表静而内动不已。其舒适之快感,雅如“仙境”,非亲验者而无法体悟,正如庄子所云:“人不知鱼之乐其乐也”。上述功态,不可追求,功到自然成,切勿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儒、释、道三家对于静敛心神之法,均倍加推崇。儒家提倡静坐,谓之“知止”,《大学》指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孟子强调“不动心”、“求放心”、“勿助长”,“养浩然正气”,使大气“现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宋代大儒程颐对其门人有“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之教诲。释家有坐禅之大法,倡导“明心见性。”道家有内丹修炼之秘术,曹真人云:“神使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庄子》讲“坐忘”,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都是提倡静心安神以养生延年。释、道两家为出世之人,其生活环境与儒家不同,但其归根是一,其终结是无,不外静敛心神之法门。儒家谓之至善,释家谓之空,道家谓之仙。我们则为静养心神,孜孜为善,祛病强身,以健康的体魄投身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此则与儒家略同。
二、养心健脾
功理:此节动作主要是通过对脾经、心经以及心包经进行循经按摩、穴位点按,配以呼吸和肢体导引,吸天阳下降以养气,饮地阴上升以养血,激发经气,通活经络,调畅气机,旺盛心脾之功能,从而使脾气旺盛,运化有权,心血充盈,心神安定,身心得健。
预备式:见静敛心神之坐法。
呼吸法:采用顺腹式呼吸法,鼻吸鼻呼,先吸后呼,吸气时稍用意将空气尽量吸入体内,腹部自然隆起;呼气时自然将体内浊气呼出,小腹塌陷。即吸有意,呼无意,无意即顺其自然。
动作:起于预备式。端坐于床上,双腿伸开呈自然弯曲,双足心相对。双手拇指和食指分别按于足大趾端之隐白穴和大敦穴上,随吸气之势,双手拇指和食指稍用力轻轻点按隐白穴和大敦穴,至吸气尽,呼气时手指松开,如此点按八次。然后双手分别沿左、右足内侧赤白肉际向后、向上按摩,至内踝上三寸三阴交穴处,双手握于踝上小腿部位,拇指按于三阴交穴上,随吸气之势双手拇指稍用力轻轻点按三阴交穴,至吸气尽,呼气时手指松开,如此点按八次。然后双手继续沿双腿内侧(循脾经)向上按摩,过冲门穴,经腹中线两侧上行至章门穴处,并用双手手掌分别按摩左、右章门穴片刻,稍事休息(双手重叠放于丹田部位,呼吸自然,深长匀吸,周身放松)。
然后将右手(掌心向里)按于神厥穴(肚脐)处,随吸气之势轻轻揉按,至吸气尽;呼气时,右手沿任脉(腹中线)向上按摩至膻中穴处(两乳头连线中点,约第四肋间),呼气尽;吸气时用右手手掌揉按膻中穴,至吸气尽;呼气时右手循左臂内侧部向手指方向按摩,拇指沿左臂内侧中线(心包经),其余四指沿左臂内侧下缘(心经),向左臂手指方向按摩,至腕横纹上方二寸内关穴处,呼气尽。然后右手握住左腕,右手拇指按于左腕上二寸处内关穴上,吸气时右手拇指稍用力轻轻点按,呼气时放开,如此做八次;再将右手拇指按于左手神门穴上,吸气时稍用力轻轻点按,呼气时放开,如此做八次;最后,右手拇指按于左手劳宫穴上,其余四指托住左手手背,吸气时,右手拇指稍用力轻轻点按左手劳宫穴,呼气时放开,如此做八次。再以同样的方法,将左手按于巨厥穴处按摩,并重复上述动作,唯左右手交换,此不赘述。
做完上述动作为一遍,恢复预备式,稍事休息,至全身松静后再做第二遍,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身体状况,每次做8-16遍。
三、吐故纳新
功理:此节动作主要是通过呼吸吐纳和收提谷道、腹部活动,吐出脏腑之浊气,吸入天地之清气,吐故纳新,加大肺活量,加强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增加血液的含氧量,提高机体新陈代谢机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改善心脑的血液供应,补益心血,益气安神,从而使人的睡眠和精神状态得到相应的改善。
坐法:端坐于床沿或凳子上,小腿自然下垂与大腿成直角,两脚平行着地,间距一尺许。下颌微收,头顶项竖,百会朝天,舌抵上颚,两眼微闭。双手重叠,内外劳宫相对,手心向里贴于小腹(丹田)处(男子左手在里,女子右手在里)。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跨,全身放松。头脑清空入静,呼吸自然平稳,气顺血和。如此静坐片刻,尔后开始吐纳(其要领与静敛心神之坐法相同)。
吐纳法:吐即呼气,纳即吸气。先吐后纳,即先呼后吸。呼气时,口半张,念“呵”字,用喉咙发音,将体内浊气吐尽,同时小腹内收,肛门上提,即收腹提肛,缩肾敛臀;吸气时,舌抵上颚,口轻闭,用鼻将空气自然吸入,小腹自然隆起,周身放松。稍事休息,待呼吸自然平稳后,再做第二次吐纳。简言之,即口吐气,鼻吸气,吐气时念“呵”字,吐有意,纳无意,有意即尽量吐之,无意即顺其自然。每次练习吐纳18-36次。
早在《庄子·刻意》篇中就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颈鸟伸,为寿而已矣”之载述,《吕氏春秋》有“吹呴呼吸如乔松”之说,唐代名医孙思邈有“夏日呵心火自闲”的养生经验总结。明代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中言道:“心源烦躁急须呵,此法通神更莫过。失眠口疮并热痛,以之日下便安和。”又云:“鼻为天门,口为地户,则鼻宜纳之,口宜吐之,……令平和也,是谓调气。”古人还有“鸡鸣而起,徐徐呼呵”之验说。可见,吐故纳新、呼呵吐气之养生方法,源远流长,在祛病健身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四、修养昆仑
道家以昆仑山为天下众山之首,凡山脉皆总领于昆仑,而人的头部为诸阳之所会,易象为乾,为天,所以古人又称头部为昆仑。历代养生家对于头部的保养都非常重视,文献中记载甚多,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歌云:“肛宜常提气宜炼,齿宜数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人的头部为诸阳之会,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均会于头部,头部穴位很多,若经常坚持对头部的保养,可以起到通活经络、协调脏腑机能、平衡人体阴阳的作用,还可开慧增智,使人耳聪目明,嗅觉灵敏。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在头部,为神经系统中枢之所在,通过对头部的按摩、相关穴位的点按以及颈部活动等锻炼过程,可以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缓解大脑的疲劳,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趋向平衡,从而改善人的睡眠。
1、百会运转
百会为督脉之要穴,是诸阳汇集之处。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揉按百会,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血压,养护大脑,缓解大脑疲劳,安神健脑,治疗头痛等。
动作:端坐于床上(要点同静敛心神之坐法),双手重叠,内外劳宫相对,置于头顶百会穴处(男子左手在下,女子右手在下),推动头皮旋转,一吸一呼转一圈,吸气时由左向前、向右转前半圈,呼气时由右向后、向左转后半圈。如此,左转八圈,再反方向右转八圈。手掌在百会穴处转动时,意在小腹(丹田)。如果失眠严重者,可以增加至反正各转六十四圈。旋转完毕后,再重压百会穴八次,即吸气时将手抬起,呼气时下按。
2、点按风驰、安眠、翳风穴:
此节动作不仅具有很好的健脑、安眠作用,还可以改善听力,治疗耳鸣、耳聋等病症。
动作:用双手剑指分别按于两侧风池穴上,吸气时稍用力点按,呼气时松开,如此做8-64次;继之以同样的方式点按安眠穴和翳风穴。
3、擦脸梳头
此节动作具有祛风明目、安神健脑、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解除大脑疲劳、通活手足三阳经脉、预防脑血管疾病以及美容等作用。
动作:双手手心分别贴于头两侧鬓角处的头维穴上,随吸气之势轻轻揉按,至吸气尽;呼气时双手稍用力循面部向下按摩,至呼气尽;再吸气时,将双手五指分别按于眼内、外角及眼眉上(即小手指置于内眼角睛明穴处,无名指置于眼眉头攒竹穴处,中指置于眼眉中间鱼腰穴处,食指置于眼眉外稍丝竹空穴处,拇指置于外眼角瞳子髎穴处)轻轻揉按至吸气尽;呼气时,双手五指沿头皮向后、向下稍用力梳头至颈部。再吸气时,重复上述动作,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每次做8-64次。
4、拿玉枕
此节动作可以运活颈部组织,疏通手足三阳经络,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消除大脑疲劳,缓解失眠病症,还有利于通小周天。
动作:先用左手手掌捏住项部,吸气时,用力捏并向上提,呼气时放松,如此做八次;再以同样的方法右手做八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最多可以左右手分别做六十四次。
5、颈项活动
此节动作除具有拿玉枕的作用外,还可以治疗各种类型的颈椎病、颈椎增生等。
动作:吸气时,头由左向前、向右转动:呼气时,头由右向后、向左转动。一吸一呼转一圈,正转八圈,反转八圈,最多可以正反各转六十四圈。在头部转动的同时,眼睛也也要随头部转动而转向同一方向。注意,头部转动要伴随呼吸,不要太快,以免引起头晕。
五、睡心安眠
此节功法仅限于晚上睡觉时或者午睡时练习。在做完前面四节动作之后,练习此节功法易于入睡。
具体做法如下:睡前脱衣后,仰卧于床上,双目微合,双手手心向里贴于下腹部,双腿平伸或呈自然弯曲,周身放松。大脑清空入静,抛弃日间一切杂念,神不外驰。如古人所讲“先睡心,后睡目”。内外如一,似沉浸于大气团中,在万物皆空的意念境界中达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气息自然,气血上下往复周流,随自然呼吸而消除脑力和体力疲劳,力求做到“松”、“静”、“空”、“正”的自然境界。而后意念自己仰卧于春暖花开的万花丛中,蓝天白云,春风和煦,鸟语花香,置身于大自然,与天地合而为一。呼吸自然,深长匀吸。吸气时,意念气入丹田;呼气时,意念丹田之气充满周身四肢,同时做全身放松的意念。此时可以采用数息法(一吸一呼为一息),以一念代万念,易于入静。慢慢会感觉冥冥渺渺,朦朦胧胧,自可进入梦乡。
如果失眠严重,不易入睡,仰卧时间久了,会感觉疲乏,且还未能入睡,则可以改为左侧卧或者右侧卧,其意念活动同仰卧。《内功经》云:“侧卧弓形,俗尘清尽,性入天象”。保持心情愉悦,耳无闻,目无视,口无嗅,心无思,气息中和,正如孔子所言“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的精神境界,妙如仙境。歌云:神敛心静万事抛,垂帘内照息畅调。百脉融融入仙境,冥冥渺渺在梦窈。
宁心安神功共五节动作,简单易学,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工作繁忙者,遐闲之际,坐在办公椅上即可练习,男女老幼皆宜,无副作用,效果显著。既可以按顺序全部练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部分动作练习。一般情况下,早、中、晚各练习一遍就可以了,失眠严重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增加练功次数和练功时间,但不可疲劳练功,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度。实践证明,练习宁心安神功,十日小验,百日病除,贵在坚持,不可一曝十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