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养生的方法和食谱。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所以对养生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在霜降这个节气,天气越来越冷的时节,身体很容易出问题,那么,我们的五官和我们的内脏有哪些联系,吃什么可以治疗这些疾病呢?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来看看吧。
身体部位反映健康状况
很多中医专家们经常这样说,一个人如果健康出现了问题,一定可以通过身体的外在表现出来,比如,眼睛暗淡没有光彩,很可能是气血虚弱。耳朵发红肿胀,那就是肝胆火旺了。这些知识对我们判断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我们来了解了解吧。
声音
人的声音也是气血的代表。气血充足的人声音洪亮有力,这也是肺气充足的重要表现。气血不正常,人的声音也会表现出来。如肝气过盛或肝阳上亢的人常大呼小叫,肝气郁滞的人,会长吁短叹。
眼睛
主要看眼睛色泽和清澈度。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说明气血充足。眼白的颜色混浊、发黄,就表明肝脏气血不足。眼白与肺和大肠关系密切,如果眼白有血丝,多为肺部和大肠有热。眼袋很大则说明脾虚。眼睛干涩、眼皮沉重,也代表气血不足。如果两目呆滞,晦暗无光,是气血衰竭的表现。
睡眠
很多人睡眠质量很好,一觉可以睡到天亮,睡得特别快特别沉,这种情况说明这种人气血很足。而有的人很难睡着,失眠,容易惊醒,打呼噜,那可以注意了,这可是气血亏虚的表现,这时候就需要加强保养了。
耳朵
耳朵色淡白,多见于风寒感冒,也见于阳气不足的人。耳朵红肿,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耳垂上有一条明显斜线纹,说明心气虚。耳鸣和耳聋则都说明肾气虚弱。耳朵局部有结节状或条索状隆起、点状凹陷,而且没有光泽的人,多提示有慢性器质性疾病,如肝硬化、肿瘤等。耳朵局部血管过于充盈、扩张,可见到圆圈状、条段样等改变的,常见于有心肺功能异常人群,如冠心病、哮喘等。
头发
头发与肝、肾有密切关系。肝血充分,头发就能有充足供血。肾中精气是人体根本,头发生长、健康状态的维持都与肾密切相关。头发变白是肝血肾气衰落的表现。但有些青少年短时间内出现白发,且伴有脾气不好、容易发火,多是因为肝郁血热。如果伴有睡眠不足、腰膝无力、耳鸣,则是肾气不足。如果出现大量脱落,而且头发越来越稀疏,就要警惕整个身体的气血问题。头发油腻,则说明脾肺不和,脾的气太过,肺气又虚,就会出现头油过多现象。头发生长速度跟肝血相关,如果肝血不足,头发长得慢、易干枯。
手
首先,手的温度是人体气血直接的表现。气血充足则手总是温暖的,而如果手心偏热或者出汗或手冰冷,则都是气血不足。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都代表气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饱满,肉多有弹性,则说明气血充足。手掌厚而有力,富有弹性,一般为气血充沛,体质强壮,如果手掌厚而无力,弹性差,多为精力欠佳,疲劳乏力。手掌软细薄而无力,多精力衰退,体弱多病。另外,人的手指甲上都有个半月形的“小月亮”,正常情况下,除了小指应都有半月形。如果手指上没有半月形,或者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说明人体内寒气重、气血不足。
皮肤
皮肤主要看有没有光泽,有没有皱纹。皮肤和肺部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皮肤白里透红吹弹可破,又没有皱纹没有斑点,那么这个人的肺部一定很健康,肺部的气血很充足。相反,皮肤没有光泽,粗糙又斑点,皮肤发红发青,这些都是气血亏虚的表现。除此之外,从脸色也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气血状况,如果肾不好的话脸色发白,肝不好脸色是暗黄的。
牙齿
牙齿与肾关系最为密切,如成人牙齿稀疏、牙齿松动、齿根外露等问题,多为肾气亏乏。牙龈与胃肠相关。如出现单纯的牙龈红肿,多是胃火上扬所致,也可能与胃炎有关。牙齿松动脱落的原因是由于牙槽骨不坚固,而牙槽骨不坚固多由骨质疏松导致。牙龈萎缩代表气血不足,当你发现牙齿的缝隙变大了,越来越容易塞牙,就要留意身体健康状况。
通过仔细观察身体各部位,可及时发现疾病隐患。人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远离疾病,对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好处。
中医十个判断身体健康的标准
在中医看来,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要看各个方面,包括声音、呼吸、头发、眼睛等等,中医对衡量身体健康有自己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医衡量身体健康的十个标准。
1、声音洪亮
肺主气,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无力,故声音的高低取决于肺气充足与否。
2、呼吸匀畅
《难经》指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可见呼吸与人的心、肺、肝、肾关系极为密切。只有呼吸不急不缓、从容不迫,才能证明脏腑功能的良好。
3、脸色红润
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古人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因此面色是气血盛衰的“晴雨表”。脏腑功能良好,气血充足则脸色红润,气血亏虚则面容没有光泽。
4、头发润泽
中医认为,“肾者,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头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不仅依赖于肾中精气之充养,还有赖于血液的濡养。健康的人,精血充盈,头发润泽;反之,精血亏虚时,头发易变白而脱落。
5、双目有神
目光炯炯有神,无呆滞之感,说明精充、神旺,脏腑功能良好。《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意思是眼睛为脏腑精气的汇聚之所。《黄帝内经》还有“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一说。古人将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属五脏,整个眼窝是精气的表现,其中肾表现在瞳孔,肝表现在黑眼球,心表现在眼睛的血络上,肺表现在白眼球,脾约束整个眼睑。由此可见,眼睛的状况跟五脏六腑的精气息息相关。
6、记忆力好
“脑为元神之府”,“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人的记忆全部依赖于大脑的功能,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表现为记忆力强、理解力好。
7、体形适宜
即保持体形匀称,不胖不瘦。标准体重=身高(厘米)-100(女性减105)(公斤)。中医认为,胖人多气虚,多痰湿;瘦人多阴虚,多火旺。过瘦或过胖都是病态的反映,很容易患上糖尿病、咳嗽、中风等病。
8、牙齿坚固
口腔卫生,基本上没有龋齿和其他口腔疾病。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是骨的一部分,与骨同源,所以牙齿也依赖肾中精气来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精髓不足,则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9、腰腿灵便
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乏力。膝为筋之府,肝主筋,肝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则四肢屈伸不利。灵活的腰腿和从容的步伐是肾精充足,肝血旺盛的表现。建议大家保持每周3次以上的运动,每次半小时,使肌肉、骨骼和四肢灵活自如。
10、情绪稳定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反映着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能正常表达则身体健康,七情过度表达则直接伤及五脏:过怒伤肝,过喜伤心,思虑过度伤脾,过度悲忧伤肺,惊恐过度伤肾。因此,对于日常产生的各种情绪,能正确对待,善于调节,才是健康的表现。
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身体保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调理饮食
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2、早起早睡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这类疾病在秋末冬初发病率极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在脑血管的流动速度变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3、增强体力
现在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机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这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现在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炼,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4、预防疾病
秋末气候转凉,这个时期是中风和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期,极容易导致猝死。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的人,对气候的变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导致复发、病情恶化。因此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提高警惕加强预防,家中应备有急救与治疗药品,以防万一。
5、预防秋燥
这一时节气候干燥,因而皮肤水分蒸发快,故易造成皮肤干裂、皱纹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结等,因此秋天预防秋燥是重要的保健原则。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重视补充机体水分,要避免过劳和剧烈运动使津气液耗损。为了防止皮肤干燥可涂擦各种护肤霜。但应注意口唇干裂不可擦甘油,更不可用舌头经常舔口唇,否则会使口唇干燥皲裂加重。
6、慎食瓜果
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现在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秋冬季节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7、适时进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对于每个人而言,最好的养生保健的方法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确定,因人而异,顺应四季,作息有规律,吃当季的食材,这些是养生的基础。可再根据自己的体质加强相对薄弱方面的补益,建议大家可以常喝紫葡养生茶,能改善体质,增强机能,提高免疫力,让身体恢复健康。
结语:中医的这些知识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都非常关心,的确,身体只有一个,如果生病了很难恢复健康,而我们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可以很多方面来着手观察,比如从我们的五官,从我们的脸色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及时对症下药,不至于出现大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