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主要讲究的就是吃,我们中国人对于吃来说很讲究。你知道我们养生的时候应该怎么吃么?那些吃法是不好的呢?有什么好点的饮食规律呢?小编今天为您整理的关于吃的相关养生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说文解字》“节”最原始的意思是竹节,还被应用要骨头连接的地方,又将“节”引申为节制。《古今汉语词典》则进而释为一定程度、适度的含义。
“不节”在此就是不适度即饮食不适度。《备急千金要方》论述:“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意指饮食适度是生存的必要保障。
故针对于此,《医说·食忌》提出“食饮以宜”的原则。针对饮食的不适度,可分为饮食量的太过与不及,饮食的质不适度,饮食的寒热、五味的太过等几个方面。
饭不能吃的太多,最好不要量的不足,或过时不食间隔太长,或饥等。进食量减少可导致气致气血衰少,继发多种疾病。
饮食肥甘厚味的不适度。对饮食肥甘厚味的科学的要求,是反对过食肥甘厚味。《素问·奇病论篇第四七》:“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高粱之变,足生大丁”,说明过食肥甘厚味,往往会阻碍气机,壅滞脾胃,化生内热,甚至发生疔疮等疾病。
后世在《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医说·食忌》中强调“食饮之宜,……肉无贪肥脆,菜常令称于肉”,《格致余论》中有“茹淡论”专篇,主张少食肉,多食天赋之味和自然之物,认为自然冲和之味,有补阴之功。
饮食的寒热不适度。《内经》提倡饮食要“寒温中适”,反对过寒过热。《灵枢·师传》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指出饮食不可过热,也不可过凉,寒温适中,脾胃之气就可保持平衡而无偏盛偏衰之弊,邪气无从发生。《医说·食忌》则细化提出“饮不厌温热,肉不厌软暖”。
饮食五味的不适度。《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泛指各种不同的种类、不同性味的食物成分,又为食物的总称。因此,《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强调五味必须调和均衡,不能太过,太过则损伤其相应的脏腑,而产生相应的病症。《内经》有多处关于五味致病的规律的记载《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是故多食咸,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发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邮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
饮食不合时宜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此处有阶段次第,又十年为一节次。说明《内经》时期“节”有时段的含义。所以此处饮食不节应解释为饮食不合时宜。
后世医著述有多相述和大量的其列入饮食禁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病禁辛,脾病禁苦,心病禁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
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辨曰:春不食肝者,为肝气王,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败尤甚,不可救。又肝王之时,不可以死气入肝,恐伤魂也。若非王时,即虚,以肝补之佳。余脏准此。”
《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如“正月勿食葱,令人面生游风。……”《备急千金要方·第二十六食治方》如:“六月勿食羊肉,伤人神气”。
饮食无节律性
“节”之节奏、节拍含义,《楚辞·九歌·东君》:“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尔雅·释乐》:“和乐者谓之节”,引申为节律。
古人对饮食的节律性、规律性亦有所认识,《论语·乡党》“不时不食”,《吕氏春秋·尽数》“食能以时,身必无灾”。说明古人对饮食的时间规律性十分重视,强调饮食必须定时。按时进餐能减少疾病,有益健康。
《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指出不按节律进餐的危害性。并透彻论述了饮食的规律性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医说·食忌》:“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水谷变化,冲气和融,精血以生,荣卫以行,腑脏调平,神志安宁,正气充实于内,元真通会于外,内外邪诊莫之能干,一切疾患无从而作也。”
饮食过杂
“节”有俭省、节约之义,在《管子.乘马》中有:“知侈俭,则百用节矣”的记载,其中“节”即为节省、节俭之意。
此节省之义针对饮食过杂,《千金要方》引高平王熙言:“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食不欲杂指在同一时间内,不要进食品种过多,以防某些食物之间有排斥、制约等不良反应,或影响食物吸收效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其中“谨和五味”通常释为五味不可太过,还有另外的含义即避免饮食过杂,利于五味调和,谨防有所犯或有所伤,以致五味杂陈,《医说·食忌》中强调“和食时当谨其度,故得食饮常美,津液常甘,身轻而不倦”。
养生要以和为贵
儒家文化向来推崇“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倡导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与发展。谓“和”,就是协调、和谐、平衡、融洽之意。“和”在天地万物运化之中,人体也需在诸多方面以“和”而延年益寿。
首先是人与自然之早就提出:“人与天地相应天地之气生”,其中人类应积极适应于自然自然相对抗。“适者生存”的对一切生物与自然界关辟总结。善待是善待生命,保是护生命。
其次是人与人之和。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和为贵”思想,实际上首先阐述的是一种文化观。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要和其他人相处共事,与他人和睦友好地相处,相互之间建立起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让心态处于轻松自如之中,有利于人体的内分泌,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果人际关系恶劣,长期处于紧张、激动、委屈、忧伤的不良情绪之中,那很可能就会导致疾病发生。
再次是身心之和。医学专家指出,没有身心的高度和谐统一,人就得不到真正的健康,所以,增进心理健康,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保持心理的高度平衡,这是十分必要的。
是内脏血和、阴阳和和。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只有五脏六腑和者,才会精神振奋,健康长寿。
最后是饮食之和。做到膳食平衡,保持摄取与消耗相平衡。所谓营养平衡,是指既全面摄取人体所需各种营养要素,又要保持各种营养要素所占的比例。
《吕氏春秋》说“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何谓“本”?就是《黄帝内经》总结出的“阴平阳秘”,“气血正平”,“精神内守”,“正气存内”。憨吃、憨睡、憨乐,这是我的养生箴言。
总结:饮食养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关于吃的东西,我们吃东西不能暴饮暴食,还要讲究作息规律和饮食习惯,让我们养生出一个好身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