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生活中常有的事情,引起腹泻主要和我们平时饮食以及生活习惯有关系。你会发现,腹泻是非常难受的事情,如果你不治疗的话,情况会更加的严重。那么腹泻怎么办?中医是如何治疗腹泻的?一起来看看吧,
现在,天气是非常炎热的,大家都喜欢待在空调房间,再吹着生冷的食物,这样看起来有利于降温,其实很多时候腹泻就是这样产生的。
腹泻是十分常见的疾病,有的人只要稍微饮食不当,或是水土不服,就会出现腹泻。腹泻如何治疗呢?女医谈允贤简单巧妙地就给治愈了,是怎么做到的?且看正文!
一富家妇年三十三岁,患泄泻,服药无効。询其故,饮食太过不能尅化,此为脾家久受虚湿所致。用艾火灸五穴,其泻渐止,又服和胃白术丸出《摘玄方》。
上脘一穴,中脘一穴,下脘一穴,天枢二穴。
白话译
有一个有钱人家的妇女,年纪是三十三岁,因为患了腹泻,也用了很多的药物来治疗,但是效果都不好。
仔细询问她之后,考虑她的病因是因为饮食太过,脾胃不能运化,这是脾胃久虚又受到湿邪侵袭所引起的。于是我用艾火为她灸了五处穴位,患者的泄泻就渐渐停止了,然后再接着给她服用《摘玄方》中和胃白术丸。我所选择的五处穴位包括上脘穴一处、中脘穴一处、下脘穴一处、天枢穴左右两处。到八月的时候再灸膏肓穴左右两处、脾腧穴左右两处、大权穴一处、足三里穴左右两处,病人就完全痊愈了。
本案病机为脾虚夹湿,饮食太过,不能运化所致泄泻。《黄帝内经》云:“湿盛则濡泄。”患者脾虚而土不制水,湿盛则濡泄。谈氏治法先以艾火灸上脘、中脘、下脘、天枢诸穴,再服和胃白术丸,泄泻渐止。是法为温脾除湿之法。后再灸膏肓、脾腧、大权、足三里等穴,恢复脾胃元气,故获痊愈。
上脘、中脘、下脘为任脉经穴。
上脘在巨阙下一寸,脐上五寸,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属胃而络脾,能主腹中雷鸣,饮食不化,霍乱呕吐下利,腹痛,反胃呕吐,食不下,腹胀气满等症。
中脘在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主饮食不进,反胃,赤白泄痢,腹痛泄泻,霍乱,泻出不知,饮食不化等症。
下脘在中脘下两寸,脐上两寸,古人认为下脘穴当胃下口与小肠上口,水谷于是入焉,主腹坚硬,胃胀,羸瘦,腹痛,六腑气寒,水谷不转化,不嗜食,反胃等症。
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穴位,夹脐中两旁各两寸陷下处,主泄泻,赤白痢,水痢不止,饮食不下,水肿腹胀肠鸣,久积冷气,烦满呕吐,霍乱,冬月感寒泄利,腹胀气喘等症。
艾灸以上的这些穴位都能够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还有温脾的功效。
泄泻为临证常见病证。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说:“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故曰湿多成五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可见泄泻与脾虚湿盛之间的密切关系。李中梓还将治疗泄泻的方法概括为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其中,淡渗“使湿从小便而去,如农人治涝,导其下流,虽处卑监,不忧巨浸。经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燥脾温补脾土,“土德无惭,水邪不滥,故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经云虚者补之是也。”淡渗、燥脾两法与谈允贤此案治法一致,可与参看。
中医推荐腹泻的食疗偏方
寒湿证
1.莲子生姜粥
莲子50克,生姜30克,红糖30克,粳米100克。莲子、粳米先煮半小时,再放入姜、糖,煮10分钟食用。
2.附子粥
炮附子(先煎1小时)10克,生姜30克,粳米100克。共煮1小时后成粥食用。
3.杨梅酒
杨梅20枚,白酒500毫升,密封3天后可饮之。
湿热证
1.马齿苋绿豆汤
马齿苋200克,绿豆50克,大蒜5头,盐适量。共煮1小时饮用。
2.苦瓜拌蒜泥
苦瓜100克,紫皮大蒜1头。苦瓜切丝,大蒜加工成泥,再加米醋、酱油、香油拌匀。
3.马齿苋粥
鲜马齿苋100克,薏仁米30克,粳米50克,同煮成粥食之。
脾胃虚弱证
1.芡实薏仁山药粥
芡实30克,炒薏仁30克,山药50克,糯米100克,砂糖30克。同煮成粥。
2.莲子大枣粥
莲子30克,大枣10枚,山药30克,百合30克,糯米100克。同煮成粥食之。
3.粳米姜茶
茶15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粳米30克,同煮成粥食之。
伤食证
1.山楂山药粥
山楂3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煮粥食之。
2.酸辣汤
焦山楂60克,胡椒粉6克,红糖30克。焦山楂水煎取汁,再加入胡椒粉、红糖搅匀。
结语:对于腹泻,我们一定要积极的治疗,不能让它一直拖着,否则会出现虚脱等现象的哦。对于经常性的腹泻,我们可以采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上文小编给大家具体介绍了一些艾灸方法,我们可以在专业人员那里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