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轩窗

  1. 首页
  2. 身体保健

肠套叠的症状 肠套叠的治疗和预防

阅读:603

  肠套叠是一种肠道内的疾病,它多发于婴幼儿身上,成年人也会患上这种病。诱发肠套叠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病毒感染、手术感染、肿瘤等因素。那么你知道肠套叠到底是怎么回事吗?今天小编就向大家介绍什么是肠套叠,赶紧来看看吧!

  目录

  1、肠套叠是什么 2、肠套叠的发病原因与机制

  3、肠套叠的病理变化 4、肠套叠的症状

  5、肠套叠的检查 6、肠套叠的治疗

  7、肠套叠的预防与保健

  肠套叠是什么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肠套叠发病率占肠梗阻的15%-20%,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

  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肠套叠的发病原因与机制

  成年人肠套叠一般均有明显原因。多数在肠壁长有息肉、乳头状腺瘤或粘膜下脂肪瘤等。当蠕动波将肠壁肿块推向远端时,牵拉该段肠管一起套入远侧肠腔内而形成肠套叠。

  美克耳憩室亦可内翻入肠腔而引起肠套叠,成人肠套叠一般多发生在空肠或回肠。

  常见的为6-12月幼儿的小儿肠套叠。一般无明显原因,因而称为自发生肠套叠,6-12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

  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粘膜下Peyer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幼儿肠套叠大多发生在末段50cm回肠,该处Peyer斑也最多。

  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壁为鞘部,套入部又由最内壁和反折壁组成。套入部的最前端为顶部,鞘部的开口处为颈部。

  套入部系膜血管为鞘部挤压而使套入肠管充血、水肿以至坏死。肠套叠发生后,只要肠系膜够长且肠管可活动,套入部的顶部可继续向前推进到左侧结肠。

  按套入肠的顶部和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按照Perin和Lindsay的统计,最多见的为回盲型,占39%,其次为回结型,31.5%,回回型、6.7%和结结型,4.7%,其余为少见类型。

  (一)发病原因

  按肠套叠发生部位、有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将其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肿瘤、创伤及手术后和肠道的炎症性病变等。

  1.原发性

  发生套叠的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出明显的器质性因素,占小儿肠套叠数的75%-90%,成人仅10%-15%为原发性。

  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下,5-9个月乳儿的发病率最高,2岁以上逐渐减少,多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特别多见于春秋季节。

  此季节上呼吸道和淋巴结的病毒感染较多,可能致肠蠕动失去正常的节律性,或形成痉挛。此外婴幼儿的食物性质突然改变,食物过敏、腹泻等,都可能成为肠套叠的促发因素。

  新生儿回盲部系膜常不固定,一般要在生后数年内才逐渐固定附着于后腹壁。因系膜过长、松弛,致使回盲部游动过大,是该部位肠套叠发病的主要解剖因素。

  2.肿瘤

  肿瘤是成人肠套叠最常见的原因。肠道的息肉、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及癌肿等,均可引起继发性肠套叠。

  这是因为回盲部或其他肠段如有肿瘤存在,常会导致肠蠕动失常,而成为引起套叠的诱套点。

  其中383例(57%)为肿瘤,116例(30%)为恶性,结肠套叠546例中379例(69.4%)为肿瘤,其中261例(69%)为恶性。

  小肠套叠以绒毛状腺瘤、脂肪瘤、平滑肌瘤和各种息肉包括Pentzjeghers综合征等良性病变为多见,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引起套叠较为罕见。

  3.创伤与手术

  腹部创伤及手术后发生肠套叠的报道日渐增多,因腹部创伤行剖腹术586例中,21例发生术后肠梗阻,其中6例(28.6%)为肠套叠。

  值得注意的是此6例原无小肠损伤,但多伴有休克和肝损伤。

  腹部手术后的肠套叠常见于部分胃切除,毕Ⅱ式或Roux-Y胃空肠吻合术后,治疗肥胖症的空回肠短路分流和各种肠造瘘术后。阑尾切除术后残端套叠多在术后2周发生。

  也有至术后6年出现症状者,对创伤或腹部手术后发生肠套叠的原因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肠壁血肿、水肿、粘连,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失衡,肠腔内置管及慢性肠扩张、肠吻合口对位不良有关。腹部创伤和手术后多为小肠型套叠。

  4.其他原因

  肠道炎症引起肠蠕动紊乱,主要有局限性回肠炎、非特异性回盲部溃疡、急性回盲瓣炎、急慢性阑尾炎等,此外肠结核、菌痢性或伤寒性溃疡者可引起肠套叠。

  先天性畸形如Meckel憩室、盲肠缺如、回结肠成直线连接及肠蛔虫病、小肠气囊肿、特发性过敏性紫癜肠壁血肿等都是继发性肠套叠的少见病因。

  (二)发病机制

  促发肠套叠有两个基本条件,局部器质性诱因和肠蠕动反常。其发病机制大多认为是由于肠蠕动失去其正常的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其近端则有剧烈的蠕动,逐步将痉挛段推入远端肠腔内。

  在小儿的身体里,能引起肠蠕动紊乱的因素有肠炎、饮食改变、高烧等。鉴于1岁以下的乳儿发病率最高,此时往往是幼儿断乳及改变食物的年龄。

  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黏膜下Peyer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婴幼儿肠套叠大多数发生在回肠末段50cm,该处Peyer斑也最多。

  蛔虫所产生的毒素能刺激肠道引起肠蠕动紊乱。腺病毒感染时,回盲部肠壁淋巴组织发生炎性增殖,在肠腔内形成一个环状或隆凸的突起。

  邻近肠系膜淋巴结也发生肿大,并可压迫肠管;同时腺病毒感染者肠运动机能常易发生紊乱。同样机制,当肠壁存在有肿瘤或其他器质性病变时,蠕动波将肿瘤及病变肠管推向远端时,牵拉该段肠管一起套入远侧肠腔而引起肠套叠。

  肠套叠大多为近侧肠管套入远侧肠管内,远侧肠管逆行套入近侧肠管者罕见,占0.2%-0.5%,多处同时发生的肠套叠称为多发性肠套叠。

  肠套叠的解剖结构,由鞘部和套入部组成,套入部分又分为头部与颈部。由3层肠壁组成的肠套叠称为单式套叠,单套全部套入相连的远端肠管形成5层肠壁的套叠为复式套叠。

  肠套叠可发生在小肠或大肠的任何部位,按套入肠的顶端和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分为5型:

  ①小肠型,多为小肠顺行套入小肠(空—空、空—回、回—回肠套叠)。

  ②回盲型,从回盲瓣端起套入结肠。

  ③回结型,末端回肠套入结肠。

  ④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

  ⑤空肠胃套叠,是一种逆行性套叠,指胃手术后发生的空肠逆行套入胃腔内。

  上述类型中,回盲型肠套叠发病率最高,据统计成人可达60%,小儿高达90%以上。

  肠套叠的病理变化

  ①肠梗阻

  肠套叠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肠管的梗阻。肠套叠初期,肠管中央通道仍然存在,成人由于肠腔较大很少引起完全性肠梗阻。

  而婴儿肠套叠发生24h后则可出现完全性肠梗阻,易致脱水、电解质失衡、感染、中毒、休克及肠穿孔、腹膜炎等。

  ②肠壁坏死

  肠套叠的套入部进入鞘部后,肠系膜同时被牵入,肠系膜血管受压。如果未能早期复位,肠管可能发生坏死,其严重程度与肠壁血供受阻时间呈正相关。

  按其血液循环障碍的性质,可分为静脉性坏死和动脉性坏死。

  A.静脉性坏死

  主要发生在套入部。系膜血管受压迫,首先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肠管发生淤血、水肿和渗出,肠壁增厚、色泽变紫。

  随着静脉压增高,进而影响动脉血供或发生血管栓塞,血运停止,造成套入部完全坏死,亦谓之淤血性坏死(黑色坏死)。

  B.动脉性坏死

  较少见。因鞘部及颈部长时间持续性痉挛,鞘部内容物不断水肿、渗出、增厚,致使鞘部肠壁高度扩张,末梢动脉的血运发生障碍,肠壁出现条纹状或斑点状灰白色缺血区,极易穿破,又称为缺血性坏死(白色坏死)。

  临床上必须密切注意鞘部灶性动脉性坏死,灌肠复位时极易穿孔,手术复位时也常因肠管颜色和蠕动似已恢复正常而忽略小灶状白色坏死致术后发生穿孔。

  肠套叠的症状

  1.急性肠套叠

  多有腹痛、呕吐、便血、肿块及全身情况的改变。

  (1)腹痛

  腹痛是肠套叠的首发症状,占就诊主诉的90%-100%。因肠套叠形成后,肠腔即发生梗阻,近端肠段发生剧烈的蠕动和痉挛性收缩,随着每一蠕动波发生,使套入段不断向前推进,将肠系膜牵入鞘内而产生剧痛。

  营养良好,平素健康的婴儿常出现阵发性的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手足乱动,呈痛苦状。持续10-20分钟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

  数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如此反复。体质较弱或在肠炎、痢疾基础上发生肠套叠的病儿可无剧烈哭闹,仅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较大儿童患肠套叠时腹痛发作间歇期一般较长。

  (2)呕吐

  肠系膜受到牵拉引起的反射性呕吐。为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常在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有发生,吐出物多为奶块或其他食物,以后常夹有胆汁,24小时后呕吐可渐停止,但常有拒绝哺乳或饮食。较晚再次呕吐,甚或吐出物为粪臭液体,说明套叠所致之肠梗阻已十分严重。

  (3)便血

  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肠腔内渗出血液与肠黏膜分泌液混合可出现便血。便血常于腹痛后4-12小时发生,起初混有黄色便,很快即排出暗红色果酱样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也可仅为少许血丝。

  回结肠型套叠早期即有便血,小肠型肠套叠便血发生较迟,较大儿童往往缺乏肠套叠便血症状,或在发病数天后才发生。若患儿无自行排便,肛门指诊可见手套染血。

  (4)腹块

  病初腹痛暂停期一般能顺利进行腹部检查,扪及肠套叠所形成的肿块。检查自右下腹开始,依次摸右季肋部,上腹中部及左腹部,因婴幼儿肠套叠以回盲型居多,肿块的部位多沿结肠框分布,严重者可达直肠。肿块表面光滑,可活动,形状多如腊肠或香蕉状,中等硬度,略带弹性。此为确立诊断最有意义的体征。发病超过1-2天者,因套叠部以上小肠胀气显著,故往往难以扪及肿块。

  (5)全身情况

  随肠套叠的病情进展可出现精神萎靡,表情冷漠,呈重病容。48h后出现肠坏死者可产生腹膜炎体征,全身情况更趋恶化,常有高热、严重水电解质失衡、明显中毒症状与休克等表现。

  2.慢性肠套叠

  多发生于成人,症状颇不典型,83%-92%具有导致肠套叠的器质性病变。其病程发展缓慢,表现为慢性、间歇性、不全性梗阻,症状出现数天、数月到1年以上,最后可逐渐发展为急性完全性梗阻。

  初发为反复出现肠道炎症及肠道功能紊乱症状,腹痛并伴有恶心和呕吐,大便中可有少量的黏液和血液,也可完全正常。

  腹部肿块在疼痛发作时可出现或变硬,并可见到肠型,疼痛间歇期恢复原状,若套叠自行复位,则腹块可完全消失。

  慢性肠套叠症状中痉挛性腹痛75%,恶心呕吐68%,腹胀45%,压痛60%,肠蠕动改变34%;25%-50%可触及肿块,30%-60%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3.亚急性肠套叠

  典型的痉挛性腹痛,腹块和黏液血便不显著,病初有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易被误诊为肠炎、阿米巴结肠炎、菌痢,扪及腹部肿块者又被误诊为肠蛔虫症,接受多种诊疗未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正确处理,直到套入部肠管血运发生障碍成为绞窄性肠梗阻。

  体征上因鞘部包裹着套入部虽有血运障碍,尚未能污染腹腔,因而腹膜刺激征不明显,但病人全身状况可迅速恶化。

  临床常见于较大儿童或成人发生的肠套叠。此外,胃切除手术后空肠胃套叠都有上腹部疼痛,早期呕吐胆汁或胃引流量增多。

  一般手术后并发小肠套叠,可有腹胀、腹痛、腹块,少数有黏液血便,大多发生在术后2周内,多呈亚急性型,后期慢性复发型较少见。

  儿童肠套叠

  2岁以下的儿童突然发生的阵发性剧烈腹痛,阵发性哭闹不安伴呕吐、果酱样血便,可疑为本病。腹部检查可于脐右上方扪及腊肠样、光滑、活动较好有一定压痛的包块;肛门指诊指套上有血迹,有助于诊断。

  空气或钡灌肠X线检查,可见套叠头部之肿块影和呈杯口形的充盈缺损,可明确诊断。

  成人肠套叠

  40-60岁成人,遇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本病:

  ①突发腹部绞痛,伴有可消散的腹部包块;

  ②不明原因和反复发作的不完全性肠梗阻;

  ③急腹症病人伴有腹部包块或黏液便、黏液性血便;

  ④腹部手术或外伤后恢复期出现慢性肠梗阻。

  对症状、体征不典型的可疑病人,X线检查有较大的诊断价值。钡剂灌肠、纤维结肠镜检查则对回结型和结结型肠套叠具有诊断价值。

  肠套叠的检查

  1.肛门指诊

  为本病的常规检查。可见指套染血或排出血便,个别肠套叠严重时套入顶点可达直肠,此时直肠指检可扪及子宫颈样肿块。

  2.X线检查

  (1)腹部平片

  肠套叠多无可靠征象,完全性梗阻时腹部平片可见部分肠管积气积液和持续扩张的小肠袢。并发肠坏死、腹膜炎者,有肠麻痹、腹腔积液征象。偶可在腹部平片见到肠套叠直接征象,如在右下或右腹部见到一段充气结肠内有腊肠样软组织肿块,肿块近侧结肠影缺如,有时肿块影四周有一薄层壳样气体包围 。

  Rigler曾以“自行车坐垫”来描述小肠套叠的平片所见,意即在小肠气胀积液及肠壁增厚基础上见到圆锥形透亮肠段,形如自行车坐垫。该圆锥顶部即为套入部顶端形成,手术为回-回型套叠。

  (2)钡餐检查

  用于诊断小肠套叠、成人慢性和空肠-胃吻合口套叠,以及少见的十二指肠套叠。

  ①小肠套叠的X线影像特征

  A.服稀钡剂300ml后,钡剂下行至肠套叠附近肠管后前行速度缓慢,钡首在套叠顶端略有停滞,套叠以上的肠管轻度扩张,并有逆蠕动出现。

  B.钡首至套叠处肠管时,肠腔呈鸟嘴状或锥形狭窄并延长呈线状,为钡剂进入狭窄之套入部所致。狭窄最显著处,黏膜皱襞呈纵行排列。

  C.狭窄肠段的远端可见钡剂逆入套鞘部,显示扩张的套鞘呈新月状、半环形或弹簧样外观。

  D.套叠部水肿的肠壁形成平行的半透明影或软组织样充盈缺损。

  E.偶尔可见到小肠内原发肿瘤在套入部呈充盈缺损状,或炎症所致的套叠近端瘢痕性狭窄区,或系膜嵌入所形成的侧方充盈缺损区。

  F.病变的位置和形态在不同时间复查可有改变,甚至消失。

  ②成人慢性肠套叠

  成人肠套叠多发生在回盲部,且继发于肿瘤、息肉等。

  A.钡剂在套叠部,先入套入部,或称套叠中央管,其表现较具特征,即该套入部肠腔明显变窄。

  由于该套入部充盈钡剂度不同,表现各异,充盈多时,可见皱襞呈纵形平整的索条,充盈不足时,仅呈窄细的线形,远端肠扩大,呈杯口状或螺旋状环绕套入中央管(图5)。

  B.由于成人慢性肠套叠以回盲结型多见。回肠末端及其系膜被卷入升结肠内,受系膜的牵拉,使整个套叠部向内下移位,遇有局部痉挛、激惹等使上述套叠结构显示不清时,如果见升结肠、肝曲有向内、下移位现象,应考虑回盲部套叠所致,并排除回盲部结核和肿瘤。

  C.钡剂通过套叠部时间延长呈半梗阻状态。

  D.套叠头部常呈分叶状,钡剂仅从其中之一通过至远端结肠。

  (3)空气灌肠检查

  空气灌肠检查肠套叠,是随着水压灌注进行整复成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空气灌肠是借透亮气体,把套入部衬托为密度高的软组织包块影。不仅能早期确诊,且有整复作用,因而具有双重临床意义。以空气灌肠器做结肠注气,压力为6~8kPa,在萤光透视下由肛门缓慢注入空气,开始时空气注入肠腔比较容易,到达套叠头部时突然停滞不前。由于套叠头部向充气结肠内突出,气柱前端形成明显之杯口状影。在无空气灌肠器时,亦可采用低压钡灌肠方法。

  3.内镜检查

  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口套叠可行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内镜可见充血水肿的小肠黏膜经吻合口向胃内突出。慢性小肠型套叠可采用纤维小肠镜来诊断,同时可取活检,有助于确定病理性质。累及结肠的套叠根据情况可选用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

  4.超声检查

  肠套叠声像主要为肠梗阻、套叠局部和肠壁缺血等特征表现。

  (1)肠梗阻的表现

  套叠部位以上的肠管扩张,内充满液性或半液性内容物。

  (2)套叠部位的表现

  套叠部位超声呈现一实质性团块,横切面时表现由多层叠肠壁形成的“同心圆”征,纵切面时呈“套筒”征。

  当套叠靠近腹壁或小儿患者肠套叠时,应用5~7.5MHz的高分辨率探头,可使该征象显示更清晰。

  (3)肠壁缺血坏死表现

  ①腹腔积液,腹腔内出现游离无回声区,可在肝肾间隙,肠管间探及。

  ②套叠内积液,表现为套叠反折处两层肠管浆膜层之间出现新月形液性暗区。

  ③套叠附近肠管运动减弱,动态观察无蠕动或极少蠕动,肠内容物静止不动。

  ④彩色多普勒检查:如肠管内血流信号缺少或消失,尤其是动脉信号,消失时提示肠壁缺血。

  5.CT检查

  肠套叠表现为腹腔内分层状软组织肿块,其形态因层面与肿块呈平行、垂直或斜行关系而不同。

  套叠肠段与层面平行时,典型的套叠有3层靶环状结构,最外层为扩张增粗的套鞘部,肠壁增厚,中层为伴随套入的肠系膜呈脂肪样低密度,常偏于一侧。

  其中可见扩张的静脉,呈点状或条状,套叠肠段与层面垂直时,常能清楚显示套入的剖面图,内层系套头为软组织密度。

  口服造影剂后,套鞘内和中心管道内均有造影剂充填,其黏膜皱襞显影呈“弹簧”样改变。

  重复套叠即已形成的套叠再套入远端肠管,致靶环增为6层,套入部可居套鞘的中心或一侧,仔细观察肠系膜的改变非常重要,水肿肠系膜套入分2层。套头则偏于套鞘的一侧。

  多发性肠套叠多见相邻数个肠腔内发生在套叠靶环周围或上下层面出现,如见到增粗的系膜血管扭曲、纠集并伸向其它肠管,即使未见另一“靶环”,也可作为多发套叠征象之一。

  肠系膜水肿,肠系膜静脉则显示粗大,提示有肠系膜绞窄,静脉回流不畅。如肠壁间或周围脂肪间隙有气体影,表明有穿孔。

  回结型肠套叠位置恒定,形态特异。

  CT可依据套叠内的密度,或CT值测定判断套叠的性质,如脂肪密度肿块多为脂肪瘤水样密度的阑尾多为黏液囊肿。如不规则的实性肿块多为恶性肿瘤等,均可引起套叠。

  肠套叠的治疗

  (一)治疗

  肠套叠的治疗应因人施治,婴幼儿肠套叠可视病情选择结肠注气整复、手术整复或肠切除吻合。成人肠套叠多有诱发疾病,故应手术治疗,同时处理原发疾病。

  1.一般治疗

  肠套叠明确诊断后,即应给予禁饮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等支持及抗感染治疗。

  2.空气(钡剂)灌肠

  为早期小儿肠套叠首选疗法,其成功率达77%~97%。

  (1)应用指征

  肠套叠发病在24~48h,全身情况尚好,无腹膜炎体征,无显著脱水及休克症状者。

  (2)方法

  为使小儿镇静并减轻肠痉挛,空气灌肠前30分钟,可给予复方氯丙嗪1-2mg/kg和硫酸阿托品0.01mg/kg。如患儿过分哭闹,可考虑在全麻下进行整复。

  病儿安静后,将气囊肛管(Foley氏管)插入直肠内,气囊充气40ml左右堵住肛门,避免漏气,然后将气囊肛管与空气灌肠复位器相接。

  注气前在X线透视下观察膈下有无游离气体及肠管内气体分布情况,然后缓慢注气,从8kPa开始逐渐增高,一般不超过12kPa。

  严禁注气过快过猛,以免发生肠穿孔。在X线透视下见空气到达结肠脾曲、肝曲时移动较慢,到盲肠部往往停止移动,持续加压数分钟,回盲部可呈较大圆形阴影逐渐缩小,直到完全消失,同时见大量气体进入小肠内,表示套叠已复位。

  如肿物阴影消失,但小肠内进入气体很少,则应继续注气,直到大量气体进入小肠为止。因在回回结型肠套叠时,回结套叠虽已复位,而回回套叠仍然可能存在,将会引起肠坏死。

  (3)复位成功的判定

  ①透视下肿物阴影消失、气体闪光样进入回肠,回肠内气体增多;

  ②拔出气囊导管后排出大量气体和果酱样血便或黄色粪便;

  ③腹部触诊原有的肿块消失;

  ④腹痛缓解,病儿停止哭闹,安静入睡;

  ⑤口服活性炭1g,6-8小时后排出的粪便内有黑色炭剂,证实肠道已完全通畅。若此时小儿无自动排便,可做直肠检查或灌肠观察大便情况。

  行结肠注气整复治疗的儿童均应住院观察,直到排出炭剂后才允许离院。

  (4)并发症

  肠穿孔为结肠注气复位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42%。适应证选择不当,或注气时过猛、过快致压力过高,是引起肠穿孔的主要原因。

  ①注气过程中突然出现气体向四周放散的腹腔“闪光”样改变;

  ②肿物阴影模糊不清;

  ③急剧腹胀,腹部变硬,叩诊呈显著鼓音。

  ④腹部透视可见膈肌升高,膈下大量游离气体;

  ⑤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全身情况急速恶化。

  此时应立即停止注气,做腹穿排气,并迅速准备手术治疗。

  (5)结肠注气整复失败的原因

  ①整复时机选择不妥,发病超过48h较难成功;

  ②技术操作不当,注入空气过量可致肠穿孔,而注入空气不足或不稳定又达不到复位目的;

  ③套管嵌紧或过长;

  ④体温超过38℃,能排除肺部感染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应考虑有肠坏死,注气整复易失败;

  ⑤哭闹不安,腹内压力增加;

  ⑥继发性肠套叠。

  (6)钡剂灌肠整复要点

  在无结肠注气设备时,可应用钡剂代替空气作肠套叠整复。其指征为病程在48h以内,腹部平片梗阻不严重,无腹膜炎体征的回结型肠套叠。

  将盛钡容器置高于水平体位100cm左右,缓慢注入,同样在X线透视下观察肠套叠整复情况。其穿孔率为0.7%,多发生在未受累肠段。整复后复发率为8%~12%。症状超过48h者,钡灌肠整复失败率为55%。

  2.手术整复法

  (1)指征

  ①发病超过48小时,或48小时以内病情较重疑有肠坏死征象者;②结肠注气(或钡剂)整复失败者;③多次复发疑有器质性病变,手术整复既可明确诊断,并有治疗作用;④小肠型套叠

  (2)方法

  剖腹后探知套叠的部位,用手在套叠的远端将套入部逆行挤出,多数情况下可使套叠完全复位。切忌强行牵拉套叠近端肠段。

  挤压手法应轻柔,必要时复位到最后部分时可对套入部稍施牵引,以达到完全复位,复位仍感困难时可用小指伸入颈部狭窄环内,使其稍有扩张,并将套入部位与其鞘部肠壁间粘连略加分离,而使复位容易进行,此方法称为Cope法。

  手术后早期肠功能紊乱,就应考虑术后肠套叠,可及时剖腹手法复位,延误诊断可发生肠坏死。复位后需仔细观察肠管的生机能力和有无器质性病变,如有肠坏死应行肠切除吻合术,复位后阑尾有明显病变时,可将阑尾切除。

  3.套叠段切除及肠吻合

  (1)指征

  ①肠套叠不能手术复位者;②套叠伴有肠坏死者;③注气灌肠复位致肠穿孔并肠坏死者;④继发于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

  (2)方法

  取决于病因、病变部位、范围、受累肠段的长度、是否伴肠坏死和病人全身情况。凡恶性病变、肠管已失去活力者,应争取一期切除,尤其成人结肠套叠,恶性率最高,应予切除。

  累及右侧结肠的套叠可做右半结肠切除。累及降结肠或乙状结肠者行左伴结肠切除。乙状结肠直肠套叠,直肠下部有病变时,宜行经腹会阴切除。如无直肠病变,可做套叠整复后再行前切除。

  多数结肠套叠呈不全性梗阻,充分的术前准备利于一期切除吻合。结肠套叠引起完全性肠梗阻时,多主张行分期手术,先做梗阻近侧肠造瘘,病情稳定后再行择期手术。

  总之,因恶性肿瘤所致肠套叠均应遵循其手术原则,应广泛切除套叠肠段及其有关系膜淋巴结,避免引起肿瘤在肠腔内外播散,或静脉癌栓脱落的血行播散。

  若癌肿已经转移扩散,可行肠套叠手法复位后局部切除吻合,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

  较少见的阑尾套叠常表现为盲肠包块,不易与盲肠癌相鉴别,可做局部切除或盲肠切除,但应该严格掌握其指征。无肠坏死小肠套叠,可先做手法整复,然后行仔细的肠壁触诊,发现器质性病变者应行肠切除。

  近年来小肠套叠伴恶性肿瘤者有明显增多趋势,故主张病变解剖部位都应一期切除,不做复位。

  对胃手术后的急性空肠胃套叠,应及早手术,最常用的方法是整复或加套叠肠段切除,必要时再次行胃切除,去除易发生套叠的输出袢。亦可整复后将输入、输出袢肠系膜缝合或缩小胃肠吻合的处理方法。

  如原为胃空肠吻合者,整复后加幽门成形。原发性回盲型肠套叠整复后再次复发时可手术复位,同时将末端回肠与盲肠靠拢缝合固定,以防止复发。

  肠套叠易与哪些病混淆

  1.细菌性痢疾

  发病急,伴有呕吐和腹痛,同时大便可带血而与肠套叠相混淆。但细菌性痢疾大便次数频繁,含大量黏液和脓血,早期体温即可高达39℃以上,腹痛不及肠套叠剧烈,腹部无肿块扪及,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和吞噬细胞。而肠套叠大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偶尔有肠套叠继发于菌痢之后,应加以注意。

  2.阑尾炎

  2岁以下的婴儿患急性阑尾炎者少见,且阑尾炎一般无血便,其腹部肿块发生较肠套叠为迟,多在阑尾炎未及时手术形成包裹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3.蛔虫性肠梗阻

  病儿多有排虫史,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有时可吐出蛔虫。多数可在脐周或右下腹部扪及条索状或香肠样肿块,指压有高低不平感或有窜动感。

  X线检查,平片可在肿块处见多条蛔虫影;钡剂灌肠常可见蛔虫团在扩张的肠袢内呈典型的面条状或丛集小圆形充盈缺损。

  4.腹型紫癜

  表现为腹痛、呕吐、便血等症状。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粪便暗红色或血红色,腹部有压痛,但无肿块,可并发皮疹、关节痛或血尿。值得警惕的是,腹型紫癜由于肠功能紊乱,可并发肠套叠,必要时可做X线检查加以鉴别。

  5.出血坏死性肠炎

  临床上多表现为便血、腹痛、呕吐。大便呈洗肉水样,伴特殊腐败腥臭味,早期即有高热和全身中毒症状。

  6.急性坏死性肠炎

  可表现为腹痛、呕吐和血便,但该病多有腹泻史,早期即可表现为腹胀、高热和频吐,大便频繁,呈洗肉水样,量较多,具有特殊腥臭味,全身情况恶化快,常表现严重脱水、皮肤花纹等休克症状。

  7.过敏性紫癜

  多见于年长儿,多数有新鲜的出血性皮疹,伴有关节痛,有时伴有血尿。血便多呈暗红色,腹部触不到肿块,这些症状有助于与肠套叠鉴别,有时本病可并发肠套叠,应引起注意,必要时应作X线检查。

  8.其他病症

  尚有绞窄性内疝、肠扭转、结肠息肉等肠道出血性疾病,有时亦可误诊为肠套叠,均可经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仔细鉴别。

  肠套叠的预防与保健

  1.应避免腹泻,尤其是秋季腹泻,家长应高度警惕此病的发生。

  2.平时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过饥过饱、随意更换食品,添加辅助食品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

  3.要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

  4.如果一个健康的婴幼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大便带血,精神不振时,应想到是否有可能会得肠套叠。

  5.最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和果酱般血便。

  饮食保健

  1.黑豆醋冰饮

  原料:黑豆700克、醋200克、蜂蜜30克、郁金100克、冰糖250克、水600克。

  制作方法

  1.将黑豆粒,黑豆醋放入榨汁机内。

  2.加入蜂蜜,冰块及凉开水。

  3.打匀装杯即可。

  本食疗主治肠套叠等疾病。

  2.蜂蜜拌芦荟

  原料:芦荟100克、白果(鲜)200克、蜂蜜400克、盐5克。

  制作方法

  1、芦荟叶洗净,去皮,叶肉切成细片;

  2、银杏去皮,在水中煮熟,去薄皮,除水分,加入少许盐;

  3、芦荟、银杏装入瓶中,倒入一小杯蜂蜜,瓶口密封保存即成。

  结语:通过小编上文的介绍,你知道肠套叠到底是怎么引起的了吗?你知道患上肠套叠这种疾病应该怎么治疗了吗?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俗话说病从口入,我们要从源头上杜绝肠套叠的发生。

相关文章

  • 肠套叠症状 肠套叠应该怎样有效地治疗

      肠套叠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病症,这种病症应该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对身体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伤害。那么,这种病症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治疗的方法又有什么呢?赶紧来看看吧!   肠套叠症状的症状体征   肠套叠的临床典型的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血便和腹内肿块四联征及全身情况改变。   1.腹痛   肠套叠的主要症状。以典型的痉挛性腹痛就诊者为90%以上。腹痛突然发生,阵发性疼

  • 婴儿肠套叠 婴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

      婴儿肠套叠这种病症对于婴儿来说是非常的痛苦的。何况婴儿的很多身体的功能都还不是很完善。那么,这种病症应该怎样进行治疗呢?治疗的方法是什么?这种病症的病因是什么?赶紧来看看吧!   婴儿肠套叠的病因   1.急性肠套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

  • 肠套叠 它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肠套叠,大家只听这个名字就应该感觉这是一个很少见的疾病,但是因为疾病治疗起来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那么你知道肠套叠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吗,肠套叠有哪些临床表现呢,肠套叠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内容。   所谓肠套叠就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

  • 小儿肠套叠 它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说到小儿肠套叠,这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疾病,这种疾病会对婴幼儿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且一年四季都有发病的可能性。那么你知道造成小儿肠套叠的原因有哪些吗,小儿肠套叠有什么临床表现呢,小儿肠套叠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所谓肠套叠,就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最多见于婴儿期

  • 麻疹的症状和治疗 如何做好预防

      春季到来很多人会患上麻疹,儿童因为免疫力和防护意识差更容易受到麻疹的侵袭。麻疹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我们又该如何预防麻疹找上自己呢?   麻疹的传染性极强,人类为唯一的自然宿主。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以往约90%发生在6个月至5岁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多。成人多因儿童时换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

  • 恙虫病症状 恙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恙虫病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疾病,因为这种病经常发生在野外工作的人身上。它是一种传染病,发病的时候有很多症状,与常见的发热等很相似,所以会延误治疗。那么今天小编就向大家介绍什么是恙虫病,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1、什么是恙虫病 2、恙虫病的发病原因与机制   3、恙虫病的临床表现与症状 4、恙虫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5、恙虫病的检查项目 6、恙虫病的预防措施   7、恙虫病的传播   什

  • 红眼病的症状 红眼病的预防和治疗

      红眼病又称为结膜炎,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是一位熟客,其常常高发于春夏季节,但在秋冬亦多有发生。对于红眼病的发病原因,常常由细菌和病毒两种,且后者的传播流行更为严重。既然大家都很熟知红眼病的名称,那么红眼病有什么症状呢?红眼病应该怎样预防?得了红眼病以后应该怎么治疗呢?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   红眼病的症状   我们常说的红眼病又称为结膜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炎。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红眼病可分

  • 混合痔的症状 混合痔如何治疗和预防

      混合痔是一种发生在肛门的疾病,引起混合痔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上火、便秘等。但是混合痔的形成原因不止这些,有很多我们不在意的生活细节也会导致混合痔,那么你知道混合痔究竟是怎么引起的吗?今天小编就向大家介绍什么是混合痔,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1、混合痔的介绍 2、混合痔的病因   3、混合痔的症状与表现 4、混合痔的治疗   5、混合痔的危害 6、混合痔的诊断标准   7、混合痔的食疗法

你可能感兴趣

  • 迦乐进口日本aderia石塚硝子套叠竖纹玻璃杯咖啡杯水杯饮料杯


  • 海外直订医药图书How To Prevent Hair Loss: Hair Fall Treatment For Women And Men 如何预防脱发:女性和男性的脱发治疗


  • 图解眼疾的正确治疗与X新知识 (日)户张几生 不同眼科疾病症状一览表 眼部保健养生图书 常用眼药水的选择及眼部按摩手法解析书籍


  • 脱发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病因病机原因分类预防治疗常用中药与食疗


  • 奥泰灵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20粒治疗和预防脊椎炎关节炎关节酸痛


  • 【书】走出强迫的泥潭 强迫症神经症自救指南森田疗法心理学精神障碍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心理学焦虑症恐惧症心理咨询辅导书籍


  • 【京联】正版走出强迫的泥潭 强迫症神经症自救指南森田疗法心理学精神障碍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心理学焦虑症恐惧症心理咨询辅导书籍


  • 正版2本激光超声波强脉冲光和射频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皮肤激光美容与治疗图解皮肤光疗美容的发展与应用常用皮肤光疗仪器相关技术


  • 灰指甲是怎么引起的 墙贴墙纸 灰指甲的危害 灰指甲的症状与危害


  • 徽千方甲硝唑片兽用毛滴虫球虫预防治疗杀菌抑菌国标正品兽药粉


热门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