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986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帕金森病发病率为0.047%,而根据上海2000年的统计,这个数据已达到了1.14%,最近全国范围内的统计数据则高达2%左右,最保守的估计,近20年中国帕金森病发病率至少增长了20多倍。
据相关人士表示,已经有动物实验证明,一些农药和除草剂残留物可能会引发帕金森病发病,而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是发病的诱因。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公布的最新患者调查报告显示: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座城市共1033例患者进行的随机;
调查结果显示:病人对此病的了解很不够,有65%的病人是在症状影响生活后才到医院就诊的,有近八成的病人表示,没到医院之前不知是患上此病,还有53%的病人表示;
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没有引起重视,另外还有23%的病人出现自行停药或随意增减药量的情况。
一、帕金森病因
帕金森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原发性帕金森病,该病因黑质纹状体变性、脑内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所致,对左旋多巴治疗有效,约占帕金森综合征的80%。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表现类似帕金森病,但程度重,病变广,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不佳,包括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皮质基底节变性(CBD)、路易体痴呆(DLB)等。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多是由药物、感染、中毒、脑卒中、外伤等明确病因所致。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神经安定剂(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是最常见的致病药物。
遗传性帕金森综合征可见于肝豆状核变性、Fahr病、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等。
二、帕金森病的症状
特征性的表现是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步态和姿势障碍以及运动迟缓。运动迟缓包括起动缓慢,冻结、小步、慌张步态,自发动作减少,写字过小、坐位起立困难、发音困难、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等。
一般姿势不稳是晚发的症状。在病程的中晚期,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如抑郁、便秘、睡眠障碍、认知损害等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帕金森叠加综合症
临床表现除了具备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外,尚有突出的锥体束征、小脑萎缩、认知损害等,受累部位范围较广,症状较重,对抗帕金森病药物反应不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多系统萎缩(MSA)目前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MSA-P和MSA-C型,其中MSA-P型表现为运动迟缓等帕金森综合症症状,MSA-c有突出的小脑损害;
但无论何种类型,MSA首发症状多为自主神经症状,如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尿潴留(或膀胱残余尿增加),男性有勃起障碍等,可在出现帕金森综合症之前数年即存在。
2、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以假球麻痹、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锥体外系肌僵直、步态障碍和轻度痴呆为主要临床特征。比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患者较早出现步态不稳、跌跤现象。
3、皮质基底节变性(CBD)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减少、肌阵挛、姿势障碍、肢体肌张力增高(上肢多不对称)、皮层复合觉缺失、失用,异己肢感现象等。晚期可出现痴呆、步态不稳和平衡障碍。
4、路易体痴呆(LBD)主要症状为波动性认知障碍,帕金森病样表现和幻觉。进行性加重的皮质性痴呆是其特征性症状,可伴发失语、失认、失用和空间定向障碍。
部分以肌僵直、运动减少、姿势障碍、步态异常和震颤等帕金森病样表现为首发症状。
四、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
是由各种已知原因,包括血管病、药物、感染、中毒、外伤等所致的帕金森病样表现。
1、药物源性帕金森综合
是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最常见的原因,多由服用多巴胺能耗竭剂或具多巴胺受体拮抗作用的抗精神病药或钙离子拮抗剂引起。
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居多,多出现于用药后3个月内。多数患者症状可逆,停用相关药物数周或数月后症状可消失。
表现为服用相关药物后出现静止性震颤、肌僵直、动作迟缓、运动减少、姿势不稳等锥体外系症状。起病较快、进展迅速是其特点。
震颤较轻微或不出现,但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较明显,还可出现静坐不能,口、面、颈及肢体的不自主运动。
2、血管病性帕金森综合症
主要表现为碎步,步态不稳,对称性铅管样肌僵直,缺乏静止性震颤,半数以上患者有假性球麻痹及锥体束症;以下肢受累为主,对左旋多巴治疗无效。
五、遗传变性病性帕金森综合症
可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锥体束症和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具有某些帕金森病的特点。常见:
1、肝豆状核变性多有肝功损害及肝硬化,发现角膜K-F环和血清铜,铜蓝蛋白低即可确诊。
2、Fahr病以锥体外系症状,癫痫,智力减退为主要症状,临床上需排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继发因素引起的基底节钙化。
3、Hallervorden-Spatz病由泛酰酸激酶基因突变引起,患者多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大脑皮质等多部位受累的表现,MRI检查显示特征性的“虎眼症”。
六、帕金森病的治疗
治疗帕金森症的药物包括复方左旋多巴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抗胆碱能制剂和金刚烷胺等;部分患者可考虑神经核团毁损术或脑深部电刺激手术。
七、帕金森病的预防
主要以预防各种可能导致帕金森病表现的原因为主。如积极控制血压、血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少用或慎用可能导致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或尽量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必须使用,则应密切观察。
八、帕金森病的四种症状
帕金森病的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并不十分明显,且存在个体差异,一般分以下四种情况;
1、静止性震颤
震颤往往是发病最早期的表现,通常会出现单侧手指搓丸样运动,其后会发展为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在静止时出现不自主的有节律颤抖,变换位置或运动时,症状可减轻或停止。震颤会随情绪变化而加剧。
2、肌肉僵直
早期多从单侧肢体开始,患者感觉关节僵硬及肌肉发紧。影响到面肌时,会出现表情呆板的“面具脸”;影响到躯干、四肢及膝关节屈曲的“三曲姿势”。
3、行动迟缓
早期患者上肢的精细动作变慢,如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比以前缓慢许多,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写字也逐渐变得困难,笔迹弯曲,越写越小,称为“小写症”。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开步,身体前倾,步伐小而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即“慌张步态”。行进中,患侧上肢的协同摆动减少以至消失;转身困难,以致要用连续数个小碎步才可。
4、合并其他症状
有时患者还会合并出现语言减少和声音低沉单调、吞咽困难、流涎、睡眠障碍、抑郁或痴呆等症状。多年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采取不同的治疗行为,帕金森病患者病情的变化差异十分显著;
(1)在发病早期就开始接受合理治疗的患者,绝大多数能够延缓病情的发展,病情相对稳定,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2)虽然治疗,但时常中断的患者,大多不能很好地控制病情,病情会出现反复及不同程度的加重。
(3)发展到晚期才开始治疗的患者,病情往往已很严重,现有的治疗手段对改善病症也很有限,患者通常会出现明显的残障。
(4)在病情发展迅速的患者中,孤老独居、性格孤僻、生活封闭等情况占很大比例。而有家人护理、性格开朗、社会交往多的患者,病情控制稳定的比例较高,说明家庭关怀至关重要。
九、帕金森患者饮食结构
帕金森病本身不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和合理的治疗,很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要想治愈帕金森不但需要科学的治疗,还是需要日常的护理,那么,帕金森患者怎样做好饮食护理?
1、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
通常每天吃300~500克的谷类食物,如米、面、杂粮等。从谷类中主要能得到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等营养,并能获取身体所需的能量。
2、经常适量吃奶类和豆类
奶类含丰富的钙质。钙是骨骼构成的重要元素,因此对于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和骨折的老年帕金森氏病患者来说,每天喝1杯牛奶或酸奶是补充身体钙质的极好方法。建议喝牛奶安排在晚上睡前。另外,吃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也可以补充钙。
3、限量吃肉类
由于食物蛋白质中一些氨基酸成分会影响左旋多巴药物进入脑部起作用,因此需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每天摄入大约50克的肉类,选择精瘦的畜肉、禽肉或鱼肉。
结语:看了小编上文的介绍,您应该已经知道帕金森病的症状有哪些了吧,您也应该已经知道帕金森病的预防了吧,是不是迫不及待想把今天学到的有关帕金森病的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们呢?那还等什么,赶快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