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小心骨病发展为瘫痪
第二章: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越来越多
第三章:颈椎病为什么越治越重
编者按:骨骼疾病并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现在很多年轻人也会发生骨质疏松事件。为什么现在人的骨骼疾病那么多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样的状况呢?
小心骨病发展为瘫痪
我国现有骨质疏松症患者近1.57亿人,中老年人中男性约有60.72%。女性约有90.47%患有骨质疏松,全世界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8可发生椎体骨,大约每30秒即有一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严重质疏松症患者会反复发生骨折,骨折后80%的人会残,20-50%的人会在卧床一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骨质疏松症足一种由于骨量减少骨质损伤而引起全身性骨骼疾病,这里的骨量减少不单指钙、磷的少,还包括成骨基质等比例的减少,从而导致骨组的超微结构发生退化,出现骨小梁变细、变稀、甚至断裂。这实际上是骨骼损伤导致的微骨折。
国内外的专家教授经过大量实验证实,骨质疏松患者骨量丢失到18-25%时会出现腰膝酸软、全身乏力、双下肢抽筋、腰背疼痛等症状;骨量丢失达到30%以上时,骨组织的损伤加重,患者就会出现疼痛加剧、翻身、下蹲、站立、弯腰困难等;如不及时有效治疗,无需半年到一年,骨量丢失就会超过40%。此时骨组织受到严重损伤,患者就会出现骨质增生、腰颈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颈椎病、关节疼痛变形、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及骨折不愈等多种骨病。反复骨折及椎问盘压迫神经都可导致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疼痛难忍,生不如死,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病、肾功能坏死、严重肺部感染等呼吸类疾病。
因此专家郑重提醒老年朋友:对于各种骨病绝不可掉以轻心,这种病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逐步发展的过程,一旦出现症状就预示病情已经很严重了,要及时进行治疗: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同时专家还提醒大家靠单纯补钙、补胶原的方式不能解决骨病的根本问题的。
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越来越多
随着其他科学技术的进步,股骨头坏死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股骨头坏死已成为危害千百万人健康的疾病,那么,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越来越多有何原因?
据估计,日本每年新发病患者为3000~ 4000例,美国为1.5~2万例 我国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患病率为9.34万人,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越来越多。
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越来越多有何原因,下面介绍一下:
1、滥用激素:激素制剂越来越多,治疗疾病越来越广,什么病都用激素。医务人员使用激素不当,滥用激素成了“激素大夫”,只片面追求激素治疗作用忽略了激素药的副作用,不少病人对激素产生依赖性。据统计在我国北方,导致股骨头坏死的首位原因是激素占50.51%。
2、缺乏认识:人们对股骨头坏死缺乏应有的知识,髋部不适,疼痛往往误认为是风湿、类风湿、扭伤,因此就按上述疾病去治,结果越治越重。延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3、酗酒:在我国北方饮酒御寒,酗酒助兴已成为普遍现象,酗酒加大吃大喝,血脂增高,往往造成股骨头血管的脂肪栓塞容易引发股骨头坏死。
4、交通事故增多:70年代以来全世界每年死于交通事故者高达35万人,伤l千多万人。我国1998年交通事故25.8万起,死亡5万多人,伤15.6万。近年来更是有增无减。交通事故多,股骨颈骨折、髋部扭伤、髓部外伤增多,因外伤导致的股骨头坏死就增多。
骨科专家谈到股骨头坏死时强调:预防股骨头坏死在饮食上应该不吃辣椒,不过量饮酒,不吃激素类药物,注意增加钙的摄入量,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多晒太阳,防止负重,经常活动等,尤其对骨质疏松的治疗尤为重要,它可以减少激素对骨骼的影响,减少骨折的概率,对股骨头坏死均有预防和治疗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颈椎病为什么越治越重
在骨科门诊中经常见到这样的病人,部分患者在采取颈椎的治疗方法之后,却出现了越来越重的情况,究其原因是由于患者未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一部分患者心存侥幸,对颈椎病的初发症状不太在意,认为忍忍就可以了,疼的时候吃止痛药,贴膏药,其实这只能暂时缓解疼痛,不能解决颈椎病的根本问题。
一部分患者盲目采用按摩、牵引治疗。由于所选的地方不是正规的骨科医院,专业的医生,因此,如果手法不对,盲目治疗,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一部分患者采取微创治疗,不光有安全隐患隐,而且,事实上更刺激了骨质增生的发展,一般只能管一段时间,极易复发,并可能发展得更严重。
在骨科门诊中,我们反复强调,颈椎病是一个发病缓慢并且病情隐匿的疾病,它包括颈肌劳损、颈椎骨刺、韧带肥大、颈椎间盘突出等各种疾病,但归其原因都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骨质疏松会导致人的颈椎变形,然后造成椎管狭窄,压迫或刺激周围神经根,从而产生颈肩部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所以,在预防和治疗颈椎病时,也应同时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同时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也应警惕颈椎病。
结语:颈椎病也是骨骼疾病里面非常典型的一种疾病,对于坐姿比较差的人,和电脑工作的一族来说,颈椎病几乎就成了它们的克星。(文章原载于《中外健康文摘》,刊号:2012.05,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养生堂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