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从而给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带来负面影响。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易动“肝火”,出现心烦、急躁、发怒等情绪,心理学家将这些症状称之为“情绪中暑”。据测算,在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会在夏季发生“情绪中暑”。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病者,由于“发火”还容易造成心肌缺血、血压升高,甚至会因此发生猝死。
什么是“情绪中暑”?
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人容易情绪失控,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的现象,叫情绪中暑,又叫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
案例:
8月1日凌晨3点左右,明先生跟几位朋友在KTV唱了一会歌后,聚在一家小餐馆吃夜宵。正当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对桌传来一阵喧哗声。明先生也好奇地张望着,原来对桌一名30多岁的中年男子喝醉酒了。没料到,没一会儿工夫,就在明先生低头吃菜时突然头部被人猛击了一下,他忍痛抬头一看,原来是对桌的那名男子拿一瓶可乐朝他头部猛击后又想用啤酒瓶砸他。明先生立即抓住了对方的手,两个人扭打成一团。正在这时,对方的一个朋友操起一把匕首朝明先生胸部猛刺,明先生只觉胸部一阵剧痛,鲜血直流。随后,明先生在朋友的搀扶下上了出租车,直奔医院急救。
分析
夏季天热,人容易烦躁。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夜生活丰富,经常出入娱乐场合,酒精容易让人情绪失控,酒一下肚,一句话甚至一个不友好的眼神,就会发生争吵、拉扯、打斗。而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人会处于易激惹状态,也就是“情绪中暑”,表现为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症状。如果加之酒精刺激,则会使人的情绪激动,导致行为冲动。
案例:
近日,在某车床厂车间工作的张强(化名)来到了心理咨询工作室寻求心理帮助,几天前,他因为忍受不了自己顶着高温在车间工作而老板却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的“不公平”待遇,而挥拳向老板打去,这一挥,“挥掉”了自己的工作。
分析:
“张强不是第一个因为热浪 ‘袭击’而做出激烈反应的案例了,”心理咨询工作室的老师介绍道,“每到夏天,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就很多,而且,比起其他季节的患者,在炎热的天气下,人们的心理问题都显得更严重。而且,由于天气燥热,人们的神经网受到影响,也更容易冲动,烦躁,耐心不足,转化为激烈行为的可能性也更大,出了事比较难处理。”
怎样预防“情绪中暑”?
预防“情绪中暑”,首先要特别注意静心养生,遇事戒躁戒怒,心平气和;其次要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适当放缓进度,尤其要注意保证睡眠。另外,在封闭的空调房里不要呆得太久,居室要注意通风,并尽可能地参加一些户外体育活动。
心理状态的放松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经常听听舒缓的轻音乐,比如瑞士的班德瑞轻音乐,在这种自然、纯美的音乐背景下, 重新梳理心事,搭建起属于自己的“仙境”。当然也可以静坐沉思,闭上眼睛想像森林、蓝天、大海、冰雪等令人感到凉爽的情境,打造一个“心理空调机”,为自 己的心灵吹风纳凉。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切忌暴跳如雷,最好是冷静下来,暂时回避,正如俗话讲的―――“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意识地保持乐观、宽容的心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力斯曾提出合理情绪疗法,并用ABC来表示:A代表诱发事件;B指个体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 评价,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信念;C则代表个体情绪和行为的结果,理性信念往往导致乐观快乐的情绪,而非理性信念则容易导致悲观烦恼的情绪。因此对日常生活 中的一些事情,要尽可能以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去理解,与他人相处尽可能以善良、宽容服人。
此外,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劳逸结合,做好自我的时间管理。参加游泳、滑冰等全身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耐热能力,而且有利于疏解内心压力。根据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应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养成 早睡早起和午休的习惯,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是保证心情舒畅的法宝。
日常生活中注重情绪调节
首先要多动,多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加强与他人的交往。其次要知足。心理学认为人的抑郁情绪与“丧失感”有密切关系,俗话说,“知足者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尽可能地去想自己所拥有的,而不是反复考虑失去的或得不到的东西,抑郁情绪才会烟消云散。最后要释放。遇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找个知心朋 友聊一聊,不要自己挺着、扛着。
当然,如果尽了力却还是处在“情绪中暑”状态难以自拔,那就应该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心理咨询,相信 心理医生会帮您解决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