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吞咽不畅,胸骨后饱胀不适。严重者,下咽受阻,伴有呕吐,呕吐物为滞留于食管内的食物,有时并发呼吸道感染。病程一般较长,几年至十几年不等,有明显的缓解期。在胸椎6~8的脊柱区带内有压痛,或可触及结节和条索状物,或可触及棘突偏歪等。
上消化道钡餐透视:食管扩大并有液平面,下端呈鸟嘴状,出现逆蠕动。如食管高度扩大,可屈曲呈“S”形。
以胸椎6~8为中心的X光正侧位片:用针刀医学影像原理方法读片或可见到胸椎骨关节不同情况位移。
【诊断依据】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不难确诊。但需与食道癌、贲门癌鉴别,可做食管镜进行鉴别。
【治疗依据的理论】
根据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该病治疗需依据内脏慢性软组损伤的理论、脊柱区带病因学的理论和关于电生理线路系统的理论来彻底解除其病因。
【治疗】
(一)如属于第6~8胸椎处有骨关节移位的,按下法治疗:
病人俯卧位,以移位椎体的棘突为中心,在其与上一椎骨下一椎骨棘突连线的中点各定一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刀点平面垂直刺入,达椎管外3mm,然后刀口线调转90°,使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垂直。用切开剥离法,将棘间韧带松解1~3刀。
再在这两进针刀点的两侧旁开1.5cm,选4个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背部平向垂直刺入,深度达肋横突关节囊,微微转动刀口线,将肋横突囊切开2~3刀,然后六支针刀一齐拔出,贴好创可贴后,用手指按压2~3分钟。如还同时合并有其相邻的上、下椎体位置改变,可按此方法定点一并治疗。
经过一至两周的卧床休息结束以后,需拍X光片复查,了解骨关节是否彻底复位,如未彻底复位,可隔1周或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下1次治疗,目的是使骨关节移位得到彻底纠正。
(二)第6~8胸椎的上、下、左、右脊柱区带范围内有压痛、或结节、或条索时,按如下方法治疗
病人取俯卧位,在其压痛点、或结节、或条索处定若干点,在各点处进针刀,刀口线均和人体纵轴平行,深度可达肋横突关节骨面,如在横突之间深度也不得超过肋骨的外侧面,如在棘突之间深度达椎管外3mm以上,各点针刀达到相应深度后,在压痛点进行纵行剥离法和横行剥离法即可,有结节和条索者则进行纵行切开法或瘢痕刮除法。
在治疗期间,一般1周需复诊1次,仔细检查,又新发现的及上1次经过治疗的各个部位的压痛、结节、条索,还未彻底消除的需继续治疗,直至其消失为止。
(三)经检查胸椎既无位置变化,又无周围软组织异常表现的,属于电生理线路功能紊乱,选以下3点为进针刀点进行治疗。
1.在前臂前面下端正中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之间,刀口线与肌腱平行,针体与进针刀点平面垂直刺入1~1.5cm,纵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2.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底前下方的凹陷处,刀口线与足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刀点部位皮肤平面垂直刺入0.3~0.5cm,纵行剥离2~3下。
3.在胸骨剑突尖下2寸,针体与进针刀点部位皮肤平面垂直刺入0.60cm,纵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四) 如见食管梗阻,吞咽困难,受情绪而波动者,加用
1.在小腿前外面的中部、外踝上八寸,胫骨前脊与腓骨外侧面之中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刀口线与下肢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部位皮肤表面垂直刺入,横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2.仰头,在颈前部之正中线,喉结之上凹陷中,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尖向上,针体与喉结以下皮肤平面呈45°角,刺入0.3cm,纵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五) 如见胸膈疼痛,便秘消瘦,则加用下列部位
1.在第7~8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左右旁开1.5寸,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背部皮肤平面垂直刺入1cm,纵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2.小腿前内侧面的下部,在内踝上缘以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刀口线与下肢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平面垂直刺入1~1.5cm,纵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六) 如见面部浮肿,四肢冰冷加用
在髌韧带外侧凹陷处以下3寸,胫骨外一横指处,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平面垂直进针,横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