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依据】
(一)病史 根据针刀医学的新的病因病理学的理论,寻求真正的病因,必须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和问诊,寻问患者出生时有无难产和头颅部有无其他的产伤,有无头部的其他外伤史。特别要重视隐蔽性的外伤史和大脑炎症性损伤史等。
(二)辅助检查
1.CT检查 对头颅进行连续的横断面扫描,如发现颅骨内有异常的小突起,即为病变点。如没有异常的微小突起,则根据外伤史在头部相应的部位触诊,触及到头皮有凹陷处的点(此种凹陷大多为头皮的软组织损伤、板结、结疤所致),此处即为病变点。
2. 其他检查 于发作间歇期,做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可显示癫痫病灶的局部脑血流降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可显示局部葡萄糖代谢减低。发作时,癫痫病灶局部的脑血流增高,葡萄糖代谢增加。在临床推断基础上,选择性应用化验室检查、头颅CT、MRI或脑血管造影可对多数病人的病灶作定位诊断。
根据以上2条,多数可找到病因和病变部位和手术进针部位。
【治疗依据的理论】
该病治疗依据内脏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和人体电生理线路系统的理论。
【治疗】
(一) 属于电生理线路功能紊乱者,按以下两组方案治疗:
1.第一组方案
(1)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在此定一点,刀口线和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平向垂直刺入,直达骨面,纵行剥离2~3下,速度宜慢。
(2)第7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在此处定一点,刀口线方向与脊柱纵轴平行,针体和背部的下段平面呈80°角刺入0.3~0.5cm,纵行剥离2~3下。
(3)人中的上1/3与中1/3交叉处定一点,以左手拇指及食指将上唇捏紧,使该点隆起,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尖向上与下部平面呈45°角斜刺入0.5cm,横行剥离二下,幅度宜小,手腕微有剥离动作即可。
(4)俯卧位尾骨下端与肛门之间的凹陷处定一点,刀口线与尾骨与肛门连线平行,针锋紧靠尾骨前面,斜刺入0.8~1cm,有酸胀感扩散即可。不做大幅度的剥离。
( 5)尾骨尖上两寸处,在此处定一点,用左手拇指及食指将皮肤提起,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先直刺入0.3cm,然后,将针锋沿脊柱正中向上平刺2cm,纵行及横行剥离各2~3下。
2.第二组方案,以下列4点为进针刀点
(1) 第4腰椎及第5腰椎棘突连线的中点。
(2) 第1、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
(3) 第3、4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
(4) 第11、12胸椎棘突直线的中点。
在进针刀点,刀口线与脊柱纵轴方向平行,纵行剥离1~2下,将针体倾斜与下段脊柱成30°角,在上棘突的下缘横行剥离2~3下。再在第1~2蹠骨间隙的中点进针刀,刀口线方向与蹠骨纵轴方向平行,针体与皮肤平面垂直刺入0.3cm,横行剥离2~3下。
以上两组方案,每5~7天1次,每次一组,两组交替使用,在剥离时速度宜快。
3.发作期加用如下部位
(1) 手的尺侧缘,第五掌骨小头后下方,握拳时,远侧掌横纹头上方的凹陷处,在此处定一点,刀口线与掌骨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平面垂直刺入0.3~0.5cm,横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2) 足外侧部外踝尖直下,跟骨滑车突下方的凹陷处,在此处定一点,刀口线与下肢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平面垂直刺入0.3cm,横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4.间歇期加用以下部位
(1) 足内踝之下,骨尽处的凹陷中,在此处定一点,刀口线与下肢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平面垂直刺入,横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2) 小腿内侧面的下部,内踝上缘上3寸,在此处定一点,刀口线与下肢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皮面垂直,横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二) 属于颅骨内膜和硬脑膜的损伤性粘连
首先,根据临床上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或CT、MRI或脑血管造影给予准确的定位,在定位的点上,用骨钻小心钻过颅骨,达硬脑膜外层。
常规备皮,严格消毒,在选好的点上用1~1.5mm的骨钻,予以加压、分离,刺入皮下,达颅骨外缘后,启动钻头打孔,打孔的深度应该根据CT扫描确定颅骨的厚度,比其少0.1~0.5mm。拔出钻头后,用Ⅰ型4号针刀,立即沿孔刺入,当针刀有阻力时,稍用力刺入,突破后,手指下有突破后的空虚感。此时,立即停止刺入。然后,将针体向一侧倾斜,与颅骨内表面呈15~20°角,刀口线与颅骨内面平行,沿骨面缓慢深入0.1~0.5cm,以进针刀点为圆心,沿颅骨内面转动360°。在转动时,如遇阻力,应缓慢进行,或反复多次突破阻力(其实就是1种钝性剥离)。此时,病人如有强烈反应(头晕、心悸、恍惚,甚至引起癫痫发作),则稍停剥离,即可恢复,待恢复后,再行针刀旋转剥离,直至突破阻力为止。当针刀顺利完成360°旋转后即拔出针刀,压迫针孔,无菌纱布覆盖。
注意:针刀旋转活动时,务使针刀刀口线及平面紧紧与颅骨相连,不可离开颅骨内侧面进行旋转。
以上针刀治疗及手术治疗在高热、急性内脏疾病发作期间、血友病患者均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