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个世界青光眼日当天,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王宁利教授呼吁人们要提高对眼压和青光眼的认识,尤其是35岁以后,在每年的体检时,建议主动要求测测眼压。
据介绍,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疾病,发病率是全球致盲眼病中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位。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青光眼患者多达650万至900万人。
“仅就目前医学界对青光眼的研究,还没有任何办法能够帮助正常人预防青光眼的发生。而且由于该病初期没有症状或轻微症状,很容易被忽视。直到晚期出现可察觉的症状时,此时视觉非常重要的部分已造成无法挽回的丧失。”王宁利教授指出,发展中国家90%的患者早期都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
王宁利教授认为,预防青光眼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普通人最好40岁后每隔2至3年检查一次眼压;60岁后每隔1至2年检查一次眼压。对于有青光眼危险因素存在的高危人群,如有青光眼家族史、高血压、高度近视、糖尿病患者、有眼外伤史、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等,35岁后应每1至2年检查一次眼压。另外,专家还建议,大多数人在35岁左右就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青光眼检查,除了眼压,有条件的还可以查查眼底、前房角和视野等等。
“急性青光眼患者会出现突然的头疼、眼痛、呕吐等症状,这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搞混。”王宁利教授提醒到,一位60岁的老人由于过度疲劳,突然剧烈头疼、呕吐,到内科检查时被疑为急性脑血管病,进行了头部CT或核磁扫描后没有问题,再经过详细检查才发现是青光眼,然而此时已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治疗青光眼要争分夺秒,一旦发生突然的头疼、眼痛或呕吐,先别看内科(疑似肠胃疾病),也别看神经内科,应先看眼科。”王宁利教授再三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