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空气质量是越来越不好了,这会导致我们喉咙里面总是有痰,如果你在公共场合吐痰的话,肯定不怎么好,那么怎么办呢?止痰的方法有哪些呢,哪个穴位有止痰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在他人面前吐痰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又会让人觉得有肮脏感。特别是和别人商量事情的时候,更加不要随随便便的吐痰了。
痰是喉咙到肺部之间的气管粘膜所产生的液状物,它掺杂有空气中的灰尘、病毒,平常是不会产生的,当心脏功能衰退或呼吸器官生病时才会产生。而且痰的浓淡情形也会因疾病的种类而异。
水零零的痰,含有小水泡,如果呈现粉红色,显示有心脏病的可能性。支气管炎或急性肺炎初期也会咳出粘液性质的痰,但是肺结核或支气管炎的话,会带有“脓”。如果是支气管气喘,最初会有粘液性,但随着病的渐渐痊愈,它会变成水零零状。如果痰中带有血丝的话,乃是重病,这种情形很少例外。
对于痰以及咳嗽的刺激,我们可以从它的病状以及程度上面来判断。
咳痰时,不可让身体受凉,尤其是背部和胸部千万不可吹风着凉,也不要吸进灰尘或烟尘。有时咳痰容易,但也有时无论你怎么咳也不出来。痰是病症的一种,如果一味想将它抑制在体内,这倒不见得好,为了不使体力消耗过度,用巧妙技巧将它咳出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止痰或镇咳之药不可胡乱使用,必须视症状使用。应该找出咳痰的原因,采用根本治疗方式。如果你咳痰,但又必须与人会晤时不妨先采用下列方法之后再外出。附带提及,痰是不洁之物,不可随意吐痰。
止痰的穴位及指压法
“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和第四胸椎中间向左右2厘米处。咳痰时,一边吐气一边在此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三次,这时你所感受的喉咙异物便会消失净尽。小孩指压不可太强,但应增加次数。
丰隆穴是化痰祛湿的经验取穴,既能化有形之痰,又能化无形之痰。
阴陵泉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这个穴位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
按摩方法
两个穴位一起按揉,每天10分钟,力度均匀、 柔和、渗透,就相当于服了身体自带的化痰汤。十分推荐给平时头重身困、咳嗽痰多、口中黏腻、胸腹胀满、形体肥胖的痰湿之人。
夏季是热伤风的高发季节,热伤风和普通的感冒不同之处在于,夏季热伤风感冒的痰是黄色、脓痰;而其他时节的感冒多半都是清痰。看似小小的不起眼的痰,中间却隐藏着很大的玄机。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各种痰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同时也为分不清各种痰的患者普及一下知识。
痰的发生机理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中医认识痰饮病证,除根据临床病证特点外,还常结合舌苔滑腻,脉滑或弦等全面综合分析,以进行判断。
中医有“见痰休治痰”之说。生痰之源有寒、热、燥、湿、风、郁、虚之别,风又有外风、内风(肝风内动)之异,虚也有心、肺、脾、肾的不同。当坚持辨证以求其本,标本同治方为上策。治痰当调气。
尽管痰证的表现千奇百怪,但痰的产生与气机不调有关系。常用的化痰药物贝母。《五十二病方》中亦记载有常用的化痰药物如半夏、服零(茯苓)、白附(白附子)等。
中医辨证治痰多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1、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2、风痰
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0克,银花12克。
3、热痰
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生石膏30克,黄芩10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4、湿痰
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10克,橘红10克,茯苓l0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15克,苍白术各10克。
5、燥痰
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有关止痰的方法,你会发现原来穴位止痰是非常不错的方法之一,我们平时有需要的话,不妨试试吧。除此之外,中医也有止痰的偏方,我们更加自己的实情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