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轩窗

  1. 首页
  2. 中医养生

奇特的“医学” 专家详解中医学

阅读:360

  目录:

  第一章:奇特的“医学” 专家详解中医学

  第二章:中医与科学的关系

  编者按:很多人对中医的了解都不够透彻,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医呢?中医有没有科学根据?中医与科学的关系是什么?下文做了详细解答,一起去看看。

  奇特的“医学” 专家详解中医学

  中医是没有解剖学基础的奇特“医学”

  解剖学方法是医学研究中最古老而又最基本的方法,人体解剖学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人体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生理和病理过程的物质基础,任何关于人体和疾病的研究都不能无视这个客观基础的存在。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人类各民族的传统医学均把解剖学作为探究人体和疾病的基本手段。公元前35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就在黏土陶片上记载了肝脏等人体器官;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纸草文医书描述了血管系统始于心脏并通向全身;公元前400年,古希腊伟大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详细记录了心房和心室、脑、骨骼、动脉与静脉。

  公元100-200年,杰出的古罗马医学家盖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解剖学成就。盖伦区分了骨端、骨干与骨骺等,精确地描述了大约300块肌肉的形态、起止点和功能,发现了12对脑神经中的7对,记述了胼胝体、第四脑室、硬脑膜与软脑膜、导水管、蚓突、穹隆、松果体、四叠体、垂体等相当多的脑组织,记述了心脏的四个腔和四个孔及瓣膜,命名了门静脉。令人赞叹的是,盖伦首创了实验生理学。

  最初的中国传统医学与其他传统医学同样重视解剖学的研究。中医的起源晚于上述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历史证据表明,中国传统医学最早的医书不早于公元前200年(西汉)。《黄帝内经》之《灵枢·经水篇》记载了“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确凿地指出了脏腑及其它组织和器官均是通过解剖观察而来的实体。

  《素问》记载了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为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余者如《肠胃篇》、《经筋篇》、《骨度篇》、《脉度篇》对人体骨胳、脏腑、脉络等均有记载,对器官或组织的长度、重量、体积等作了一定的描述。

  起源时期与背景各异的传统医学均强调了解剖学知识,这说明人类在认识人体和疾病的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中医也不例外,《黄帝内经》中提及的脏腑最初都是建立在解剖观察基础上的实体器官或组织。

  与大约同时期的古希腊及古罗马医学的解剖知识相比,中医仅仅对人体部分器官进行了最粗浅的观察而没有形成系统的解剖学知识。其中的含混和错误比比皆是,如并不存在的三焦使中医界2000年来争吵不休;以十二经水附会出来的十二经脉更是成为中医的笑柄。这一时期中医的解剖学水平还处于最低级的层面上,中医对消化道长度的描述是唯一接近客观事实的解剖学成就。

  文艺复兴以来,达芬奇完成了《人体构造》这一巨著,纠正了盖伦的许多错误。此后,英国学者哈维创建了血流循环学说,并使生理学从解剖学中分离;意大利人马尔匹基利用显微技术创建了组织学;西班牙人卡哈则成为神经解剖学的创始人。

  令人遗憾的是,中医解剖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走上正确的道路。2000年过去了,中医的解剖学知识仍然停留在《黄帝内经》的原始阶段。其根本原因在于研究方法的错误,中医在解剖学的研究上由直接观察转向了“司外揣内”、“以表知里”、“取象比类”等黑箱方法,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错误原则,以主观揣测代替了实际观察,从而抛弃了对实体直接观察这一必须方法,使得中医理论中几乎没有了结构实体,取而代之的是模糊不清的功能性臆想。

  自《黄帝内经》始确立的藏象学说成为代替解剖学的独特理论。明代张介宾对此解释为:“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由于中医不做解剖学观察,所谓的“藏”无法确切定义和描述,只是为了附会“象”而存在的随意性很强的模糊概念。藏象学说现在被用来掩盖粗鄙的中医解剖学知识,逃避现代解剖学揭示的客观事实。

  藏象学说建立在解剖学基本缺失的基础上,这必然会导致其带有浓厚的自然哲学色彩。恩格斯对自然哲学的评价是“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而中医在解剖学上恰恰是未知的、缺少的、空白的,中医理论在主观臆想的驱使下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随着现代解剖学的完善和深入,藏象学说与人体的客观形态结构形成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为了掩盖中医的根本性缺陷,现代中医声称中医的脏腑不是解剖学的实体器官,而是功能性为主的综合概念。这个观点实际上否定了中医曾经有过粗浅的解剖观察,不承认中医最初的解剖学实践,是真正的数典忘祖。

  中医历史上真正的解剖学研究始于清代医生王清任(公元1768-1831),王清任感叹道:“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本源一错,万虑皆失”、“著书不明脏腑, 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王清任多次在坟场和刑场观察尸体,获得了一些解剖学知识,并著成《医林改错》一书。

  虽然王清任的解剖学成就还远不如1500年前的盖伦,但他尖锐地指出了“古人错论脏腑,皆由未尝亲见”,显示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探索精神。《医林改错》揭示了中医在解剖学上的欠缺和错误,勇敢地挑战了《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理论。遗憾的是,王清任有理有据的客观观察被当时的主流中医体系坚决地排斥了,以陈念祖和陆九芝为代表的所谓“儒医”视人体解剖实践为异端邪说和左道旁门,咒骂王清任“不仁”、“狂徒”、“邪人”。

  王清任一个简单的解剖观察就足以颠覆千年以来中医“司外揣内”、“以表知里”得出的错误观点,从而使整个中医理论体系崩溃,这是王清任的观点不被接受的原因。顽固的保守势力出于自身利益无情地扼杀了王清任推动中医向前发展的可贵探索。

  由于完全背离了客观事实,中医理论被迫采取了封闭的形式来维护自己。时至今日,中医仍然拒绝一切科学标准和客观事实的检验,甚至不容任何质疑。因为中医支持者们很清楚,中医只是一个虚幻的高楼,只要证明了其中一块砖不存在,就等于所有的砖都不存在,整个高楼也就不存在了。假如承认了中医对肾的描述和理解是错误的,那么五脏六腑又有哪个不是错误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等一系列理论瞬间就灰飞烟灭了。

  令人惊异的是,没有解剖学基础的中医居然能臆想出一整套牵强附会的理论来维护自己的虚无;更加奇特的是,这样的“医学”至今还受到宪法、法规和行政的庇护,与现代医学并列于中国的医疗体系中。

  中医与科学的关系

  关于方舟子“中医是伪科学”的论调,大的反感的人在,我认为有些人并不是很了解“科学”这个东西,否则这样简单的问题也不会一直争论不休。

  方老师“中医是伪科学”这一论调,是有前提的。首先是明确了“中医不属于科学”,再者“有人一定要把中医说成属于科学”。这“伪”字,便是“不是而自以为是”的意思。如果中医不自称为科学,那这句话大可改得不那么刺眼,“中医不是科学”即可。所以核心还是“中医属不属于科学”的问题。

  第一、科学只是一个知识体系。

  科学不是一种“正确”、“先进”的代名词,不是一个形容词,甚至都不是带有一丝褒义的东西,而是一个大家公认的体系,大家都按照这个公认的体系进行研究活动,就形成了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主要体现为各种学科的集合体,包括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生理学 心理学 卫生学 等等很多学科。所以说“中医科学”“中医不科学”只不过是对中医是否在这个体系里的一个评价罢了。在不在这个体系里,和正不正确、有用没用没有必然的联系。说中医不科学,也不是对中医的否定。

  现代科学的源头来自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诞生、发展起来,然后向全世界传播的。大约是在公元1300年之后。而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四本中医著作的基础之上,即《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除了《伤寒杂病论》可确定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其他三本书的作者都不详,但成书时间都在两汉时期。此后中医核心理论变化不大。大约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显而易见,中医是在科学这个体系出现之前很早就出现了。按照这一点来看,先出现并且少有变化的中医不大可能是科学体系的一员。

  如果打算勉强也让“中医是科学”起来,只能让中医加入到这个比自己晚出现的知识体系中来。但要让中医进入科学这一个体系,可不是大喊一声就可以的。科学系统里有许许多多的学科: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生理学 心理学 卫生学 之类,各个学科是相关的,要加入科学,中医绝不能和这些学科证明的事实有矛盾,一旦出现矛盾,要么是中医对,要那是那个学科对,一定要得出个结论才行。我认为中医还没有做好加入科学体系的准备。别的不说,单单是与作为医学的基础的人体结构、功能的观点,中医还仍不能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达成明确的一致。中医加入科学,仍需时日。

  第二、科学面对的是客观的事实。

  科学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这决定科学是唯物的,而不是唯心的。要通过实践在证明科学理论的真实性,较可信的实践是做实验。没有实验就没有科学,就算是再抽象的东西,比如哲学,都要有实验的。没有实验就没有说服力,就无法证明任何东西。虽然科学界里有很多没有被实验证实的称为假说东西,意思是有待实验证实,而不是不需要证实。

  方老师参加的许多电视节目我都看过,与方对垒的中医们大抵这样说:“中医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已经不需要现验证了”。本人才疏学浅,至今尚不知为何几千年的实践验证都证明不败的中医,现在却要害怕起这几年几个月的科学实验来。莫不是实验验证是“科学派”的阴谋,要讹诈“中医”故意让他失败?

  甚至部分单纯的人以为成千上亿的人使用中医、运用中医就是很完美的实验,其实就大错了。我们所说的实验,不是简单的实践。虽然本质上实验也是只实践,但符合标准的设计过的实验比单纯的实践更有说服力。例如一包中药吃下去病就好了,这样直观的东西,在科学看来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到底是“病自己好了”、“药的作用”、“心理的作用”、“假象”还是“中药的作用”?这需要设计好实验的变量,设置好对照组,多次实验,把这些可能的干扰因素都排除才行。这不是因为对中药的不信任而产生的偏见,而是只要是用科学方法研究东西,我们都会那么苛刻的,任何一种可能,都要考虑进去。

  中医要和科学扯上关系,就一定要依靠实验,就一定要证明中医反应的是客观的事实。自中医与现代医学接轨后,中国科学家很积极地做了许多中医药实验,主要是中药实验、针灸实验等,但基本没有有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实验。我听到一位中医硕士说:“中药的研究我们做了很多,有很多成果,像阴阳五行这些学说,是真理,已经不需要验证了”。我的观点是,不验证,要么是找不到办法验证,要么试过验证却证伪了,凡是那种永远找不到办法验证的东西,大抵是虚的。其实像中医理论这种最关键的东西都不去验证,而去验证一些次要的东西并且大都失败了,这见现今中医研究的舍本遂末,不能其实。

  退一步讲,其实中国这么多年来做了许多中医药实验,并没有白费,因为众多实验的结果的令人失望,恰好说明中医理论的错误。

  第三、科学有实体的组织。

  科学不是靠大家各自的直觉办事,感觉怎么样科学就怎么样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科学组织,各个国家的科学组织也不是独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一些实验的标准都有全球统一的标准。

  有人说:“我们的药已经经过国家临床实验验证通过了,就证明我的中药是有效的、安全的。”莫不知中国对中医药的管理采取的是放宽了的政策,只要你的药是中医药,你就可以不做很多西药需要做的实验,实验要达到的标准也会降低很多,中药与西药标准是不同的,中药是受优待的。所以我们可能很直观地看到中国有成千上万的中药、中成药,而美国一个中药都没批准成为药。因为那里中药不受任何优待。在不受优待的标准面前,中药全军覆没。

  然而却有许多人说,“中医为什么要受其它所谓标准的规定,我们国家的标准已经能达到了,中药的安全有效自然能证实了。”这不对。科学的标准不是中国定的,美国定的也不算。国际共同标准才是真正的标准,他规定一个药物的实验有哪些,一期二期三期之类的都明确规定有要怎么做。只有通过了国际共同标准的,才算是达到科学标准的。国家所要求的标准只是国家法律的规定,你只要达到国家法律的标准了,国家就让你用于本国临床。就算你的中药在中国通过了,也未必等同于受“科学”这一实体组织全体的公认。根据中国的中药管理情况,中国对中药的管理标准还是不合适的。不受“公认”的结果是,中药只能在中国逞能,一到国外,就只能走“保健食品”这类的小路。 不过,中国政府不是笨蛋,他们知道中药的具体情况,如果真按照“药”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药,中医早就已经完蛋了。

  第四、科学可被可证伪。

  科学必须是可证伪的,即人类其实无法知道一门学问里的理论是否一定正确,但若这门学问有部份有错误时,人们可以严谨明确的证明这部分的错误,那这门学问就算是合乎科学的学问。如果一门学问一开始就定义自己为绝对正确的,从不尝试自我证伪,也拒绝他人证伪,只能当作真理来使用,那这门知识就是称为不可证伪的知识。不可证伪的知识是不符合科学的。

  就算是牛顿一二三定律,现在还依然不断有人提出反对的意见并试图证明其错误。我无法理解中医至头至尾不愿意偿试证伪自己的中医基础理论这件事。

  或许有这种可能,中医的发明者智慧绝顶,远在数千年前,所设计的理论就能保证绝对必然地是永衡不会错的,其后人也坚信这一点,所以很自信地一直用着。只能加以研究,不能评论对错。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认为中医已经和科学这种幼稚的东西不在同一个水平,大可以自行其道。因为搞科学的都不如搞中医,他们搞的东西,哪个都会是错的,而中医不会错,即使有点错,也绝对不会是错在核心的中医理论上。

  气话归气话,中医自我证伪和允许证伪一旦实现,将是中医的一个巨大进步。我本人很期待中医学界的朋友能正视自己的信仰,两面地看自己多年坚持的东西,错则改之,对则发扬,即使与科不科学无关,也是中医的进步动力。反中医的人很多,但想一概抹杀中医的人却不多,更多的应该是恨铁不成钢的人,他们或多或少对中医有一些误解,“证伪”的欲望很强,但终归也是一种善意的初衷。

  也有中医支持者认为,中医不属于科学,但是“具有科学性”的。中医的否些成分的确是能用科学理论和事实等进行证明的。举例说针灸就能用针刺对神经的刺激达到相应作用来解释部分疗效。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的科学性”又是片面的,中医家不会允许你试图用科学来解释“阴阳五行”“筋脉”之类,因为“不能用西医的观点来解释中医,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就像两个国家打仗,输的一方声称投降却只愿割出一个村子的土地一样,除非你让他全军覆没,否则他还是会尽量保持国土的完整。

  但科学里一个学科和一个学科的关系可不是这样,中医、物理、化学、生物、西医之类不能是“两个国家”而只是能完整的“一个国家”,因为各学科都是以事实为根据,以事实为最终目的的。符合事实的就是对的,不符合事实的就是不对的。认证标准都是实验,都是客观事实。中医自然无法拒绝其它学科对于它“是否符合事实”的质问。科学不可能允许不符合事实却仍在实践中应用的理论存在。中医无法保留只属于自己的“国土”,除非他不打算和科学挂钩。

  综上所述,中医与科学的特性不相容,绝不是科学,他想进入科学体系有一定的难度,除非愿意做巨大的改变,中医的科学性有一定程度,但却是狭隘的。

  最后说一句,对认为中医不属于科学的人来说,本文就是无意义的。对于无论如何也要把中医和科学混为一谈的人,我只能再次说,你们口中的中医的科学,只能是“伪科学”。

  总结:上文详细讲诉了中医与科学的关系,我们知道中医就是是没有解剖学基础的奇特“医学”!(作者:龙哥、张年保,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养生堂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文章

  • 小针刀的副作用 详解小针刀医学的四特点

      说到小针刀,大家可能都不太了解,这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随着社会的进步,最近几年发展很快,逐渐被人重视起来。接下来就一起跟随小编去了解一下小针刀。   小针刀的副作用   1、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病人的习惯性生活、走路姿式、工作姿式等造成复发;手术解除了局部粘连,但术后创面因缺乏局部运动而造成粘连;局部再次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所致。因此,生活起居尤当特别注意。  

  • 专家详解中医理论与五行学说

      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国医学便借用

  • 中医专家详解 什么是阳火阴火

      1.火有常变之分   火之常为阳气,平人身中之火即为阳气。阳气为人身之大宝,能温养煦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运行气血,蒸津化液,抵御阴寒,为生发之根本。人身之火,要在暖脏腑而煦气血,具有生发活泼之机,《类经·阴阳类》说:“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火和平

  • 中医养生 专家为你详解肾囊肿与肾肿瘤

      在临床上,常有人把多囊肾与肾囊肿混为一谈,这是因为它们均属于囊肿性肾脏病,但两者是不同的。多囊性肾脏病是一种家族性显性遗传病,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常见病之一。那么,肾囊肿与肾肿瘤有何区别?肾囊肿的饮食需注意什么?右肾囊肿怎么办?中医养生专家为你详解肾囊肿与肾肿瘤。   多囊性肾脏病是一种家族性显性遗传病,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常见病之一。多囊肾的囊肿可以随着时间而&ldquo

  • 专家详解肝癌高发的原因

      有很多人会有这种想法: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得了肝癌,自己又和患者朝夕相处,担心也得上肝癌。肝癌到底有没有传染性,会不会像麻疹、肝炎等传染病那样,在人与人之间广泛传播呢?  其实我们是没有必要担心的,肝癌是不会传染的,但40岁以上、有5年以上肝炎病史或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标记物阳性者,有5到8年以上的酗酒史并有慢性肝病临床表现者以及已经确诊的肝硬化患者,是罹患肝癌的两大高危人群。应该提醒大家注意,肝癌的

  • 专家详解 五行的基本概念

      第一种观点   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是由于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认识不足造成的。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这种观点中是建国以后,老中

  • 专家详解 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和液异同:津与液皆来源于水谷精微,但二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有所不同: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各种津液因性质、分布和功能不同,又分为津和

  • 专家详解 膏药是如何分类的

      综合古今膏剂大致可分为四类:煎膏、软膏、硬膏、敷药。   1、煎膏:唐时称“煎”。一般是药物经过煎煮、去渣、浓缩,再加蜜或糖制成的稠厚半流体状供内服的制品,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稳定性好、便于服用等优点。煎膏剂的效用以滋补为主,兼有缓和的治疗作用,药性滋润,故又称“膏”或“膏滋”。   也有将加糖的称为“糖膏

你可能感兴趣

  • 【官方正版】护肤全书(全新修订版护肤宝典超50w人点赞收藏)明星同款医学博士日本皮肤科专家每天1个护肤小知识精准护肤冻龄美肌


  • 【官方正版】护肤全书(全新修订版护肤宝典超50w人点赞收藏)明星同款医学博士日本皮肤科专家每天1个护肤小知识精准护肤冻龄美肌


  • 【官方正版】护肤全书(全新修订版护肤宝典超50w人点赞收藏)明星同款医学博士日本皮肤科专家每天1个护肤小知识精准护肤冻龄美肌


  • 【官方正版】护肤全书(全新修订版护肤宝典超50w人点赞收藏)明星同款医学博士日本皮肤科专家每天1个护肤小知识精准护肤冻龄美肌


  • 让面部年轻化的方法 [美]阿米尔.M.卡拉姆 等编 医学卫生医学美容医美抗衰老整形玻尿酸注射操作案例 辽宁科技出版社


  • 正版输血依赖地中海贫血的管理指南第3版医学综合


  • 输血依赖性地中海贫血的管理指南 第3版 医学综合 生活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中医穴位艾灸全真图解书配视频教学彩色详解脸部头部膝盖减肥瘦肚子去湿气儿童成人初学爱好者零基础自学教程中医入门大全书籍启蒙


  • 吃出自愈力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力荐 基于分子营养学的健康饮食指南 用每日饮食抗病抗癌抗衰老 改善亚健康提倡充分运用食物的力量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西医+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西医+脂肪肝的中西医+失眠症的中西医 结合治疗 4本 基础医学 科学出版社


热门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