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中医养生 教你居家用艾灸
第二章:中医养生 慢性疲劳成药调
第三章:中医养生 咽神经官能症的诊治
第四章:中医养生 中医治生气后耳鸣
第五章:中医养生 教你告别肠躁症
编者按:很多“讲究”的人,在家中常会用艾灸来帮自己调理身体。但是你可知道居家用艾灸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项吗?中医养生都有哪些治病、调理的方法呢?
中医养生 教你居家用艾灸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医外治物理疗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的发展,如今仍被人们广泛应用。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艾灸中的“艾”指的是艾叶制成的艾柱或艾条。艾性温,其味芳香,善通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灸”指的是灸法。灸法是运用艾绒或者其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熏熨,通过温热刺激及药物的作用,经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目的。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选取花生米大小的艾绒搓成上小下大的圆锥形艾炷。松紧要合适,太紧不好烧,烧不起来,太松的话一放下来就松了,时间很短,而且容易烧伤。一感觉到温热的时候就该把艾炷拿去,家庭艾炷灸可先在穴位上涂点万花油,一方面防烫伤,另一方面可以辅助粘住艾炷,以免掉落。灸后也可涂点万花油在艾灸部位以保护皮肤。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小心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会耗伤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忌灸。
6.高血压病人头部不宜灸,糖尿病病人艾灸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可灸伤皮肤,更不可实施疤痕灸。
7.从中医角度来说,还有一些证候是不合适艾灸的。如:外感或者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急者禁灸。
艾灸因其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养固脱、升阳举陷的作用,广泛地运用于疾病的治疗和家庭的保健。爱美的女士更通过艾灸来达到调整身体健康状态来延缓衰老、美容的目的。专业的艾灸疗法,应该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不可盲目自医或者是选择一些小美容院、养生馆来进行治疗。
中医养生 慢性疲劳成药调
慢性疲劳综合征,简称CFS,属中医“虚劳”范畴,多为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所为,当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为治,中成药有明显调补作用,介绍如下,供选用。
1.气血亏虚型
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心悸失眠,神疲懒言,纳少,舌质淡,脉细弱。当以补养气血,健运脾胃为治,可选用八珍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补中益气丸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健脾增力丸,每次10克,每曰3次口服。
2.肝郁脾虚型
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头晕心悸,胸胁胀满,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淡苔薄白,脉弦。当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可选用逍遥口服液,每次l支,每日2次口服;柴芍六君丸,每次l0克,每日3次口服;开郁舒肝丸,每次l0克,每日2次口服。
3.心脾两虚型
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当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为治。可选用归脾颗粒,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健脾生血颗粒,每次10,每日2次口服;人参北芪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酸枣仁合剂,每次l0毫升,每日2次口服;红景天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
4.肝肾阴虚型
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头晕目眩,耳鸣健忘,急躁易怒,或精神紧张,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腰膝酸软,甚或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当以滋补肝肾,育阴潜阳为治,可选用杞菊地黄口服液,每次l支,每日3次口服;精乌冲剂,每次10克,每日2次冲饮;鱼鳔丸,每次l0克,每日2次口服;牛蒡螺旋藻颗粒,每次l袋,每日3次冲饮。
5.心肾不交型
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心烦不宁,健忘多梦,心悸怔忡,腰膝酸软,甚或遗精,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弱或细数。当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为治,可选用宁心补肾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宁神灵冲剂,每次10克,每日2次冲饮;滋肾宁神丸,每次l0克,每日2次口服;鱼鳔补肾丸,每次l0克,每日2次口服。
中医养生 咽神经官能症的诊治
咽神经官能症,亦称癔性咽喉异感症。是指除疼痛以外的多种咽喉异常感觉或幻觉。其原因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癔病、疑病症、恐癌症、神经衰弱、焦虑、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外伤后精神创伤等。
咽神经官能症症状复杂多样,患者咽部可感到似有异物、蚁行、灼热、紧束、闷塞、狭窄等感觉,有的病人感到咽部有树叶、发丝、线头、肿物及痰黏着感,也有的感到颈部紧压感而不敢扣领扣。以上感觉在病人做空咽动作时明显,而进食时则减轻或消失,一般无疼痛或仅有轻度咽痛。症状常随病人情绪起伏波动,异常感觉也可随时改变。本病和中医学之“梅核气”类似。
气郁痰结,痰郁化热
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心烦易怒,胸闷呕恶,口苦,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宜行气开郁,清热化痰。处方:柴胡12克,半夏10克,瓜蒌3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香附10克,山豆根10克,薄荷10克(后下)。
气郁痰结,气血亏虚
咽中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面白无华,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脉弦细或滑。治宜解郁化痰,气血双补。处方:半夏10克,厚朴10克,茯苓10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甘草6克,竹茹10克,陈皮10克,黄芪30克,当归20克,酸枣仁15克。
肝郁气滞,寒痰凝结
咽中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形寒肢冷,胸胁胀闷,嗳气叹息,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或紧。治宜理气解郁,温化寒痰。处方:柴胡12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枳壳10克,半夏10克,紫苏10克,桂枝10克,生姜20克,合欢皮10克,远志6克。
气郁痰结,瘀血阻络
咽中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胁胀痛,烦躁易怒或嗳气叹息,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涩。治宜理气解郁,活血散瘀。处方:柴胡12克,香附12克,枳实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30克,半夏10克,瓜蒌30克,甘草6克。
中医养生 中医治生气后耳鸣
在日常生活中,生气吵架的事十分常见。许多人在生气后常常有耳鸣的症状,。并且耳鸣声比较大,有的持续2—3天。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不当一回事,长时间耳鸣不仅会导致听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耳聋。
中医认为,生气后发生的耳鸣多因肝火上攻。主要表现为发病突然,耳鸣声较大,拌有口苦、咽干、心烦、头昏、头痛、急躁易怒、舌红苔黄等。并且与情绪有很大关联,若是持续抑郁或者生气,会加重耳鸣的程度,延长耳鸣的时间。
在治疗上,中医以清肝泻火为原则。常用清泻肝火的药物,如怀菊花、炒决明子、夏枯草等,可以选用其中一种。每次取3~6克,开水沏泡后待温饮用,每日1剂。症状严重者,可遵医嘱服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每次3~6克,每日1-2次,一般用药3天即可。或者用手推第一足趾和第二足趾之间的足背部位,方向为从脚背推向脚趾,每次推12下,1天3次。此区域有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人冲穴,可清泻肝火,从而有助消除耳鸣。
中医养生 教你告别肠躁症
肠躁症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多为腹中或下腹疼痛,常伴有腹胀或排便异常。腹痛易在进食后出现,热敷、排便、排气后可缓解。还有腹泻;可见粪量少,呈煳状,含较多黏液,经常或间歇性腹泻,可能因进食而诱发,无夜间腹泻;也可能有腹泻和便秘交替的现象。
而便秘部分可见便如羊屎,坚硬,可带较多黏液,排便费力,排便时解不淨感明显,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便秘,或与短期腹泻交替。
肝郁症侯患者以疏肝理气为主,药方可用六磨汤(枳壳、槟榔、乌药、人参、木香、沉香)加味。
“肝郁脾虚者”治疗应配合抑肝扶脾,药方可用痛泻要方(白朮、白芍、陈皮、防风)加味。
针灸调理通常实证体质者採用泻法方式,虚证者则採补法,同时可配合热敷方式调养,改善排便不顺、疼痛问题。包括患者“泄泻”时,针灸可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穴改善。“脾胃虚”加脾俞、章门穴;出现“痞闷感”加公孙穴;而“肝郁”者可加行间、太冲穴。便秘可取大肠俞、天枢、支沟、丰隆穴;热秘者可加曲池、合谷穴;气滞者加中脘、行间穴。
外治法部分,针对虚寒腹痛腹泻,可准备食盐或粗盐约2两炒热,装在绵纱布袋内,熨敷肚脐周围。而实热便秘者,可用大黄粉末约3钱,芒硝末约1两,以米酒调敷肚脐,纱布覆盖,以胶布固定后,以暖暖包或热敷袋热敷10分钟左右,可促进排便作用。
肠痉挛引起腹痛还可用暖暖包或热敷袋热敷,或以手绕肚脐顺时针按摩、艾条温灸,都有缓解疼痛的效果。
结语:居家养生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艾条时要注意不要引起烫伤、也不要过度艾灸,一定要把握好“度”。(文章原载于《益寿文摘》,刊号:2012.02,作者:崔珍、胡献国、丁树栋、管恩兰、张小平、曹淑芬,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养生堂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