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针灸的发展趣谈
第二章 针灸疗法简便、灵验
第三章 用针扎人,痛不痛
第四章 针灸也要讲究补和泻
第五章 针灸减肥,用针扎下你的赘肉
第六章 针灸治疗高血压,有很多穴位可扎
第七章 顽固的神经性皮炎也可用针灸驱走
第八章 全面认识传统针灸的“放血疗法”
编者按:说到针灸,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医中很重要的一种治病手段。虽然可能有过亲身经历的人不会太多,还是要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针灸的发展趣谈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它只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后来逐渐发展为一门学科。针灸学就是整理、研究针灸医疗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规律和基础理论的科学。
针灸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医学摆脱了巫的束缚,有了专业医生。据《春秋左氏传》记载,名医为晋景公诊病时,指出要“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到焉,不可为之”。这里所说的“达”与“攻”指的就是针刺和火灸。
战国至西汉时期(公元前476~公元25年),随着炼铁技术的进步,金属针逐渐得到了推广。金属针逐渐代替了砭石,从而扩大了针刺的实用范围,加快了针灸的发展进程。东汉、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擅长针灸的医学家,其中,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成为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针灸专著。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56~589年),针灸专著明显增多。这一时期,针灸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针灸发展成为一个专门学科,当时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里设有针灸专业。随后,针灸学术不断向纵深发展。16世纪,针灸开始被介绍到欧洲。但是到了清代,医者重药轻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针灸学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针灸得到了大发展。目前,遍布全国的2000多所中医医院都设有针灸科;针灸的科学研究已经涉及机体的各个系统和临床各科;对针灸的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增强免疫力作用,以及经络现象,经穴与脏腑相关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实验资料。
二、针灸疗法简便、灵验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中国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采用针灸方法保健强身。在《黄帝内经》中称掌握针灸保健技术的医生为“上工”。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通过刺激穴位使人达到阴阳平衡,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通过经络的感传调整阴阳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按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哪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
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第四,医疗费用经济;
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腧穴、经外奇穴等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三、用针扎人,痛不痛
针灸中用针扎人,到底痛不痛呢?中医认为,疼痛的感觉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医生,另一个是病人。
一般来说,针灸刺入人体后会产生酸、麻、胀、重、疼等感觉,这些都是针刺得气的反应,是好的表现,是检验本次针刺是否“合格”的一个指标,如果针入人体后没有任何感觉,那说明这次针刺是“不太合格”的,这个医生的针刺手法是值得怀疑的。
通常情况下,大夫的针刺入病人体内后,会使病人的局部产生或酸、或麻、或胀、或重、或疼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存在于病人表皮的,这种感觉来源于针尖所到的部位,一个好的针灸医生,会使针尖所到之处的一大片区域产生这几种感觉,产生感觉的部位可以达到直径5厘米,甚至更大。这种感觉是非常舒服的感觉。
一个手法差的医生,带给病人的是进针时的疼痛,行针时的疼痛,这种疼痛是非常不舒服的疼痛,这个疼痛的部位是在皮肤的表层,是一种牵拉皮肤的刺痛,跟上面所说的感觉非常舒服的“疼”发生的部位不一样,上面所说的疼发生在深层,也就是针尖所到的部位,也就是有病痛的部位。
当然,一个身心放松的病人,也会配合医生的进针,减少针刺发生疼痛的概率。一个非常紧张的病人,他的那种不好的疼痛感是会经常发生的。
所以说,针灸的疼,不是绝对的,好的疼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不好的疼,是因为病人的紧张和医生的技术太差造成的。
所以在进行针灸治疗时不必苛求痛与不痛,尽量做到心情放松,配合好医生治疗。
如果你在做针灸时,能够做到全身心的放松,并且找一个好的针灸医生来扎针,那么,你基本上不会被疼痛困扰。
四、针灸也要讲究补和泻
针灸也要讲究补与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损有余,补不足”,这是正治的常法。
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准则而抽象地谈补泻,是不现实的。
针灸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还必须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补泻手法,除了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要密切注意补虚泻实的原则和当前的病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补或泻如果过量或不足量,均可导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恶化,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症。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症。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天火和透心凉,因为操作比较复杂而临床应用较少。
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症,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
五、针灸减肥,用针扎下你的赘肉
躺在床上不动,让数十根钢针在身体上扎来扎去,再配合饮食,一个星期就可以瘦几斤,一个月体重减轻十几斤……针灸减肥真的管用吗?它的原理是什么?有没有副作用?
成功体验者1:马小姐
二十多岁,办公室职员,身高1?65米。减肥前体重140斤,实行针灸减肥一个半月之后体重减至110斤。无不良反应。经验之谈:针灸期间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
忍得辛苦才能瘦得快
马小姐是通过身边的朋友,体会到针灸减肥的神奇之处的。眼见着原来体重150多斤的闺中密友,重新恢复了窈窕的身段,全身上下略显臃肿的她不免也动了减肥的念头。不过,马小姐很担心那些用来针灸的针的卫生情况,因而谨慎选择了一家比较正规、分店又比较多的减肥中心。
开始针灸的头一个星期,医生要求马小姐晚餐不能进食含淀粉质的食物,尤其不能吃麦当劳。有时候跟着同事一起去麦当劳,实在忍不住口,就买了几对鸡翅,把外面那一层脆皮统统剥掉才吃。为了激励自己减肥的决心,马小姐还特意买了一张张曼玉的大幅海报贴在自己的床头,每天回家第一眼就能看到。朋友对马小姐泼冷水,她也把这作为对自己的激励。就这样熬过了第一个星期之后,她开始慢慢习惯新的饮食结构了,饥饿和没吃饱的感觉也不再出现了。现在110斤的马小姐,目标是减到100斤。
成功体验者2:李小姐
二十多岁,幼儿园教师,身高1?56米。减肥前体重110多斤,实行针灸减肥两个月后体重减至90多斤。无不良反应。经验之谈:减肥的同时要做紧肤护理。
先减肥后紧肤
护士出身的李小姐,由于只是下半身肥胖,因此针灸疗程也主要针对下半身的减肥。两个月下来,重量基本上都瘦在下半身,原本丰满的胸部一点影响也没有。
因为知道针灸对身体的调理功效,李小姐不但开了针灸减肥的卡,同时也开了针灸纤体的卡。每一次前40分钟针灸前面的穴位帮助减肥,后30分钟则针灸背部的穴位帮助收紧肌肤。“以前学过医,所以我知道针灸的好处很多,可以调理睡眠、便秘,改善痛经,对脏腑都很好。”
中医解析:针灸减肥的原理是什么?
针灸减肥的原理是对穴位进行刺激,帮助疏通经络,减少脂肪的合成,增加脂肪的分解,是一种物理减肥方法。
单独节食一是没办法坚持,二来反弹的可能性很大,且长期不吃淀粉质会造成营养失衡。而针灸早期的确要求配合低淀粉的饮食结构,但到了中后期体重稳定之后,就可以慢慢恢复正常了。
六、针灸治疗高血压,有很多穴位可扎
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多在遗传因素基础上因长期精神刺激、情绪波动使高级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继发性高血压病多由泌尿系疾患、颅内疾患及内分泌疾患引起。
高血压属中医“头痛”、“眩晕”等症范畴。
中医认为,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上扰头目,头痛头晕;肝喜条达,郁易化火,肝阴耗伤,风阳上扰,发为眩晕;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更伤脾胃;或忧思劳倦,脾阳不振,水湿内停,积聚成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目眩晕,发为本病。
用针灸治高血压的常用穴位有:大椎、肩井、肺俞、梁门、太阳、风池、涌泉、三阴交、太溪、太冲、足三里、曲池、中院、丰隆、百会、气海等穴。
八、全面认识传统针灸的“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这个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等病症。
相传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1 针具的选择
三棱针:由不锈钢制成,分为粗细两种,针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锋利,粗针长7~10厘米,针柄直径2毫米,适用于四肢、躯干部位放血。细针长5~7厘米,针柄直径1毫米,适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
小眉刀:长7~10厘米,刀刃长1厘米,十分锋利。
临时没有上述工具,也可暂用缝衣针、注射针头、瓷片、刮脸刀片等代替。
2 操作步骤
第一步,先将针具煮沸消毒,然后操作者的双手和患者的放血部位进行常规消毒。
第二步,依不同的方法进行。
刺络法:该法又分点刺、挑刺、丛刺三种刺法。点刺有速刺(对准放血处,迅速刺入1 .5~3毫米,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黏液。该法运用较多,大多数部位都宜采用)、缓刺(缓慢地刺入静脉1~2毫米,缓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适用于肘窝、头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针刺入皮肤或静脉后,随即针身倾斜,挑破皮肤或静脉放出血液或黏液,适用于胸、背、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丛刺是用集束针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数多、刺入浅,以有血珠渗出为度,适用于扭挫伤、脱发、皮肤病等。同时还经常配合拔罐疗法。
划割法:多采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为宜,使刀身与划割部位大致垂直,然后进刀划割。适用于口腔内膜、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
第三步,在用右手刺络或划割放血的同时,另一手做提、捏、推、按等辅助动作,以配合放血。
3 放血疗法的禁忌
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疗法。
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
结语:一根的细细长针就可以治疗许多疾病,中医真的非常神奇。在这里提醒要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最好去正规的医疗机构找专业的针灸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