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类风湿,大家肯定会想到类风湿性关节炎,其实类风湿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那么,患了类风湿该怎么办呢?今天,小编就类风湿性关节炎偏方,类风湿的治疗方法,类风湿关节炎的饮食来跟大家讲讲。
目录
1、类风湿的症状 2、类风湿吃什么好
3、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4、针灸治疗类风湿
5、类风湿性关节炎吃什么中药 6、类风湿性关节炎偏方
7、穴位按摩治疗类风湿 8、如何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的症状
可伴有消瘦、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1)晨僵
早晨起床时关节活动不灵活的主观感觉,它是关节炎症的一种非特异表现,其持续时间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2)关节受累的表现
①多关节受累呈对称性多关节炎。易受累的关节有手、足、腕、踝及颞颌关节等,其他还可有肘、肩、颈椎、髋、膝关节等。
②手的畸形有梭形肿胀、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钮扣花样畸形等。
足的畸形有跖骨头向下半脱位引起的仰趾畸形、外翻畸形、跖趾关节半脱位、弯曲呈锤状趾及足外翻畸形。
③其他可有正中神经、胫后神经受压引起的跗管综合征,膝关节腔积液挤入关节后侧形成腘窝囊肿、颈椎受累(第2、3颈椎多见)可有颈部疼痛、颈部无力及难以保持其正常位置。
寰枢关节半脱位,相应有脊髓受压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3)关节外表现
①表现为发热,类风湿血管炎(主要累及小动脉的坏死性小动脉炎,手指的性能趾尖坏死,皮肤溃疡,周围神经病变等)和淋巴结肿大。
②心脏受累可有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外膜、心肌及瓣膜的结节、心肌炎、冠状动脉炎、主动脉炎、传导障碍,慢性心内膜炎及心瓣膜纤维化等表现。
③呼吸系统受累可有胸膜炎、胸腔积液、肺动脉炎、间质性肺疾病、结节性肺病等。
类风湿吃什么好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
血管炎病变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故本病又称为类风湿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不少患者生活和工作上的最大困扰之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成了人们最迫切的心愿。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固然重要,刻不容缓,但是同时也要注意饮食。那么,类风湿性关节炎饮食吃什么好?
药膳同源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殊之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配膳时要根据病症的阴阳、虚实、寒热,分别给予不同的饮食治疗。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凉者温之”。
如寒痹者宜用胡椒、干姜等温热之品,而禁忌生冷。
湿痹者宜用苡米、黑豆等利湿之品。风痹者宜用葱、姜等辛温发散之品。
热痹者一般湿热之邪交织,药膳要求清中能利,而不宜食用辛辣刺激之品。
其次,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饮食中多采取蒸、炖、煮、煲汤、酒浸、泡等方法,使烹饪的食物既美味可口,又使其保持药性。
且烹饪时以色拉油、玉米油、橄榄油、葵花子油和鱼油为佳。一般不采用炸、烤、熬、爆等烹调方法。
再次,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常见久病体虚,所以饮食要有合理有节制。
所以在进食时不可暴饮暴食、饥饿失常,要守时、适量。
饮食应遵循少量多餐,少食刺激性食物,高蛋白、中脂肪、低糖、高维生素、中热量和低盐的原则,多味佳可口易消化的食物。
且膳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以3:2:1为合适。
此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日常饮食应味佳可口、增强食欲的饭菜且以素食为主。
如萝卜、豆芽、紫菜、洋葱、海带、木耳、干果及草莓、乌梅、香蕉,以及含水杨酸的西红柿、橘柑、黄瓜等选食富含维生素E、C、A、B等丰富的蔬菜和水果。
病人在饭后也可食用苹果、葡萄等水果,也可适当饮用一些不含任何添加剂的果汁等天然饮料。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法则
1、行痹
以肢体关节痛无定处,走窜为特点。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2、痛痹
以痛有定处而剧烈为特点,得热痛减,遇寒加重。
治法:经散寒,祛风除湿。
3、着痹
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屈伸不利。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4、痹
关节痛处灼热红红肿,得凉则舒。
治法:通络,祛风除湿。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黄柏10g,水煎服。
(3)苍术、黄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怀牛膝10g、汉防己10g、丝瓜络30g,水煎服。
(5)青风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针灸治疗类风湿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特征是进行性的关节滑膜炎症,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最终导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并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性损害,如浆膜炎、巩膜炎、动脉炎等。
半数病人的年龄超过50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有所增加。
本病属中医学“顽痹”、“历节风”、“风痹”的范畴。
一、体针疗法
1、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上肢与脾脏相关的部分穴位,如合谷、中渚、后溪、内关、中脘、建里等。
第二组取下肢与脾脏相关的部分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公孙、内庭、下脘、水分、天枢等。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选用双侧14~16个穴位。
另外,第三组穴位应根据受累关节或受累器官情况,选用受累关节附近的穴位或受累器官相关神经节段区内的穴位,并与上述两种处方配合使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直刺合谷、内关1.2±0.2寸,直刺后溪0.8±0.2寸,直刺中渚0.6±0.2寸,直刺中脘、建里1.4±0.2寸。
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三阴交1.4±0.2寸,直刺公孙、太溪、内庭0.8±0.2寸,直刺下脘、水分、天枢1.4±0.2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以中等强度的捻转手法为主,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每穴行针5~10秒。
3、按语:治疗本病的取穴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考虑对局部机能的调节和镇痛,故取用局部穴位,如上肢的合谷、中渚、后溪、内关,下肢的公孙、内庭。
二是考虑对整体免疫机能的调节,故取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这些穴位能够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对本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三是考虑对脾脏功能的调节,故取用中脘、建里、下脘、水分、天枢。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淋巴组织,发生变态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时,机体所产生的抗体,一部分即来源于脾脏。
脾脏分布着来自T6~T10节段的交感神经,中脘、建里、下脘、水分、天枢就是分布在T6~T10节段神经支配区内的穴位。
下肢的公孙、内庭等穴位也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对本病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二、电针体穴疗法
1、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上肢与脾脏相关的部分穴位,如合谷、中渚、后溪、内关、曲池、中脘、建里等。
第二组取下肢与脾脏相关的部分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公孙、内庭、下脘、水分、天枢等。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选用双侧8~12个穴位。
另外,第三组穴位应根据受累关节或受累器官情况,选用受累关节附近的穴位或受累器官相关神经节段区内的穴位,并与上述两种处方配合使用。
2、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
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的上肢的穴位与腹部穴位之间,在第二组的下肢的穴位与腹部穴位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
每次电针双侧的10~14个穴位(交替使用),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
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三、灸法
1、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上肢与脾脏相关的部分穴位,如合谷、中渚、后溪、内关、上脘、中脘、建里等。
第二组取下肢与脾脏相关的部分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公孙、太冲、内庭、下脘、水分、天枢等。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选用双侧14~16个穴位。
另外,第三组穴位应根据受累关节或受累器官情况,选用受累关节附近的穴位或受累器官相关神经节段区内的穴位,并与上述两组穴位配合使用。
2、操作方法:每次选双侧8~12个穴位即可,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使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每日治疗1~2次。
四、耳针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患病关节对应的耳穴、脾。
(2)配穴:取另一侧的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交感。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以中等强度的捻转手法为主,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每穴行针5~10秒。
五、电针耳穴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患病关节对应的耳穴、脾。
(2)配穴:取另一侧的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交感。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体穴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每次取用单侧的穴位,双侧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三阴交1.4±0.2寸,直刺太冲0.8±0.2寸。
然后在耳穴主穴与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
每次电针6个穴位(交替使用耳穴),每次电针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
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
六、耳穴贴压疗法
多与其他针灸疗法配合使用。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患病关节对应的耳穴、脾。
(2)配穴:取另一侧的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交感。
2、操作方法:用王不留行子进行贴压。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子固定于选用的耳穴,每穴固定l粒。
每天按压6~8次(每2小时左右治疗1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3~5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感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
类风湿性关节炎吃什么中药
1、蚂蚁丸
组成:蚂蚁30g,何首乌30g,熟地黄30g,人参30g,五味子30g。
用法:上药碾碎过筛,以水调和为丸,每丸2.5g,每3日服1丸,10丸为1疗程,共2个疗程。
功效:主治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补肾健脾,壮筋骨,益气血功效。
2、乌头通痹汤
组成:制乌头(先煎)9g,黄芪15g,桂枝6g,芍药12g,穿山龙15g,地龙15g,青风藤15g,钻地风15g,僵蚕15g,乌梢蛇15g,蜂房9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各期。具有温经散寒,驱风除湿,通络扶正功效。
3、牛蒡二羌汤
组成:牛蒡子90g,新豆豉(炒)、羌独活各30g。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g,白汤下。
功效:历节肿痛,风热攻手指,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则大便秘。
4、活经活络汤
组成:桂枝、白芍、知母、熟片、红花、皂角刺、狗脊、防风各10克,生地、地龙、骨碎补各20克,生黄芪、桑寄生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活经活络。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证见肌肉关节疼痛肿胀,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或触之不热,或自觉发热,全身低热或热象不显,舌红、苔黄白或黄白相间或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5、黄芪加减汤
组成:生黄芪30—50克,威灵仙20—25克,制附子20克,桂枝、白芍、秦艽、鸡血藤各10克,麻黄、防风、知母、川黄柏、生甘草各8~1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3~4次口服,15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
(1)若气血两虚者,黄芪加量至60~80克,当归、何首乌各20克。
(2)若兼发热者,加生石膏40~50克,薏苡仁25—30克。
(3)若关节红肿较甚者,加萆薢20~30克,防己、泽泻各12~15克。
(4)若上肢重者,加姜黄、桑枝各10-15克。
(5)若下肢重者,加牛膝、蚕砂、木瓜各10~12克。
6、乳香制没汤
组成:乳香、制没药各12克,制川乌15克,地龙、土鳖虫各20克,桃仁、蜈蚣各10克,青风藤、薏苡仁、生地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化淤通络,利湿除痹。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
(1)湿热阻络型,加防己、苍术各10克,萆薢、连翘各20克,金银藤30克。
(2)寒热错杂型,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知母12克,生黄芪30克,附片20片。
(3)肝肾亏损型,加川续断、桑寄生、狗脊、附片各15克,骨碎补10克,白芍12克。
中成药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
中成药有经济、省时、服用方便的特点,对需长期服用中药治疗的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尤为适宜。
且对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配合西药治疗也有较好疗效。现就为类风湿患者介绍一些中成药剂,以供参考。
(1)独活寄生丸
功能祛风除湿散寒,补气血,益肝肾。适用于腰膝酸软而痛,关节酸楚,屈伸不利,喜暖恶寒,肢末欠温或麻木不仁,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
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加黄酒少许,空腹冲服。
薯蓣丸,人参再造丸,再造丸,回天再造丸,补肝丸等均具有祛类风湿,补气血的功用,可随证选用。
如关节红肿者,疏风定痛丸、寒湿痹冲剂、祛风止痛片等温热之剂应忌用。
此外治疗痹证常用制附子、乌头、马钱子等温经通阳之品,也常配伍地龙、全蝎、蜈蚣、穿山甲、白花蛇、蜂房等通络止痛的虫类药物。
这些药物大多辛温燥烈,作用较猛,也有一定的毒性,故应按照说明服用,孕妇应慎用或忌用,小儿用量酌减或遵医嘱。
(2)瘀血痹冲剂
功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适用于肌肉关节疼痛剧烈,为刺痛,或久痛不已,或痛处不移,拒按,局部肿胀可有硬结,或瘀斑,或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干燥,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者。
每次10~20g,每日2~3次。
具有类似功用的还有百宝丹、跌打丸、骨刺丸、舒筋活血丸等。
(3)疏风定痛丸
功能温经散寒,散风除湿,通络止痛,兼能强壮筋骨。
适用于关节肌肉酸痛,遇寒加重,屈伸不利,肢体重着,四肢麻木,腰膝酸软者。每次1丸,每日2次。
与疏风定痛丸功用相类似,能治疗风寒湿痹而偏重于风寒的还有类风湿骨痛片、九味羌活丸、散风活络丸、小活络丸、祛风舒筋丸、换骨丹等。临床均可选用。
(4)祛风止痛片
功能祛风止痛,散寒除湿,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适用于关节疼痛重着或麻木,遇阴寒天气疼痛加重,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者。
每次6片,每日2次。健步虎潜丸,金刚丸等除具有祛风散寒功用之外,又能补肝肾,亦适用于痹证日久兼见肝肾不足的患者。
类风湿性关节炎偏方
1、取新鲜的桑叶,用水洗净,放笼内蒸熟,晾干,平时用开水冲泡当茶饮。
2、桑树枝、杨树枝、松树枝、柳树枝、国槐枝各100克,加适量水煎煮,即成“五枝汤”。
每日1剂,分2~3次服,连服3剂。
3、鸡屎白、麦麸各250克,共入锅内慢火炒热,加入适量白酒,混匀后用布包好,趁热敷患处,热散后取下。
次日可再炒热后加酒使用,连用4~5次后弃之。每日1次,7~10天为一个疗程。
4、将青蒿籽放在锅里炒热,装在袋内敷于患处,每日1次,直至痊愈。
5、苍术50克,黄柏40克,薏苡仁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次。
用于关节炎红肿疼痛,或膝关节滑囊炎。
6、生姜60克,柳树根1000克。水煎,先熏后洗,每日1次。主治慢性关节炎。
7、虎杖根茎300克,捣烂,泡于1000毫升白酒中,放臵15天后可用。每次服15毫升,每日2次。
8、桂枝、透骨草、伸筋草、苏木各30克,加适量醋、水,煎汤趁热洗患部。
9、凤仙花根120克(捣烂),投入150毫升白酒中,将酒点燃,热后涂抹患部。数次后有效。
10、土豆适量,去皮捣烂,加等量面粉,再加入浓度为10%的生姜汁,共拌匀,纱布包敷患处。每6小时更换1次,数日见效。
第一方:三汁酊
用料:生姜250克,葱白250克,醋250毫升。
做法:将生姜洗净,切碎,榨成姜汁,葱白压成葱汁,然后姜汁、葱汁与醋一块放入容器中,调成酊剂备用。
用法:外敷关节处,两天换一次。
第二方:老姜豆腐泥
用料:老姜、豆腐、面粉各等量。
做法:取捣碎的老姜加上等量的豆腐和面粉混合成泥状。
用法:外贴患处,干后再换新的,一般用4—5次。
第三方:生姜皮粉
用料:生姜皮、酒各适量。
做法:将生姜皮晒干研细成粉,装瓶内储存备用。
用法:每次取姜皮粉半茶匙冲酒饮服。
第四方:老姜葱籽外敷泥
用料:老姜、葱籽各适量。
做法:将以上物品捣烂如泥,敷于患处,盖上纱布,然后外边用胶布固定。
用法:外敷关节处,两天换一次。
生姜加葱敷
取鲜生姜、鲜葱白,按1∶3比例配用,混合捣烂如泥,乘热敷于患处,每48小时更换1次。
生姜外敷
鲜生姜切片炒热敷于膝上,两个晚上后再将陈小麦打碎,炒热包之。
苡仁粥
取苡米仁末,用粳米煮粥常食。对急性期类风湿热型或湿热型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泥炭疗法
将泥土块在火中烧成黑黄色,研成粉末与水调和,涂抹全身或患处,亦可将粉末倒入浴盆浴洗。
这种疗法对类风湿有显著疗效,在欧洲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中德国就有近百个“沁炭医院”用泥炭疗法治疗类风湿病。
穴位按摩治疗类风湿
病变在腕关节
①取穴:外关、内关、阳池、阳溪、合谷、大陵穴等。
若伸腕功能障碍严重者,取外关、合谷为主穴,辅之以阳池、阳溪穴。
若屈腕功能障碍明显者,取内关、合谷为主穴,辅之以大陵穴。
②操作手法:腕关节部位常用推法、按法和揉法。
腕关节肿胀时,先用拇指指腹揉阳池穴15分钟,再向外关穴方向推,推达外关穴后即揉外关穴15秒钟,如此反复30~60次。
合谷和阳溪穴也可按照此手法进行推揉。若肿胀范围广泛严重,也可用掌根按向心方向推揉。这样按摩有利于消肿。
腕关节功能障碍明显者,在腕横纹中点处(掌侧为大陵穴,背侧为阳池穴)多行按、揉手法,也可用左手拇指指腹按揉阳池穴,右手分别牵拉并被动屈伸四指,或按揉外关穴,同时用另一手被动屈伸腕关节。
注意急性炎症期按摩力量要轻,慢性期功能障碍明显的可用较重力量按摩,对健侧腕关节也可按摩,以预防病变发生。
病变在踝关节
①取穴:丘墟、昆仑、悬肿、足临泣、太溪、照海、商丘、三阴交穴等。
每次取3~4穴,每日按摩1~2次,5天换一组穴位,以增强按摩效果。
②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患侧下肢平放于床上。
患侧踝关节肿胀,用拇指指腹按揉临泣穴15秒钟,循经推向丘墟穴,按揉丘墟穴15秒钟,再循经推向悬钟穴,按揉15秒钟,然后循经推向阳陵泉穴,按摩15秒钟。如此重复15分钟。
踝关节内侧肿胀明显,用拇指和示指同时揉捻太溪、昆仑穴15秒钟,再用拇指指腹向心方向推达三阴交穴,并按揉15秒钟。
如此重复15分钟。踝关节内、外侧肿胀均很明显,则上述两组穴位可同时使用。
踝关节功能障碍,主穴取丘墟、太溪、昆仑穴,采用弹拨、分筋等手法,以松解局部粘连。
也可在弹拨、分筋的同时,用另一手使踝关节被动屈伸,以有利于功能障碍的恢复。
病变在上肢
①取穴:肩贞、中府、曲池、少海、阳池、合谷、劳宫穴等。
②操作手法:采用搓法、拿法、揉法、捻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或家属在其臂部和手部用搓法,重点在肘下,以热为度。双手拿上肢部,往返10次。
一手拿前臂,另一手揉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然后用多指揉前臂、腕关节、指关节,接着在手指尖部施捻法,约5分钟。
可一手扶肩,另一手搓前臂,做肩关节屈伸、旋前、旋后运动。然后一手托肘,另一手握腕部做肘关节的屈伸运动。
而后一手握腕,另一手拿指部做腕关节屈伸、旋转运动。很后做指关节屈伸运动,约3分钟。
病变在下肢
①取穴:环跳、委中、风市、犊鼻、足三里、中封、解溪、丘墟、申脉、昆仑、太冲穴等。
②操作手法:用拿法、搓法、揉法、动法、拨法。患者仰卧,术者或家属立其旁。
用双手掌做推法,从腹股沟至足尖推10次。用双手做拿法,从大腿至踝关节,自上而下往返10次。
用双拇指拨胫前肌,往返5次。用双手掌搓膝踝关节及足背部,以有热感为度。
用双手掌揉股四头肌,然后用多指揉膝关节、踝关节及足趾关节,然后捻趾端,一手扶膝关节,另一手握踝关节,双手同时做髋、膝、踝关节的屈伸运动,约10次。
病变在脊柱
①取穴:以脊柱两旁肌肉为治疗重点,常取夹脊、大椎、大抒、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八穴等。
②操作手法:患者俯卧,在患者腰背部沿脊柱及其两侧用攘法施术,并配合后抬腿活动,时间约5分钟,患者取坐势,术者于背后用攘法、拿法交替施于颈项两侧及肩部,同时配合颈部左右旋转及俯仰活动。
再拿肩井,时间约2分钟,接上势,用按揉法从颈至腰臀部循经施于上述穴位。先取夹脊,再取其余穴位,很后平推脊柱以热感为度(本过程患者坐势和俯卧均可)。
再按肩井穴并结束治疗,时间约10分钟。以上治疗连续10天为1个疗程,每天治疗1次,疗程间休息3~6天。
如何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适当的休息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容易感到疲倦,因此充足的休息是治疗的重要方法。在白天尽可能有短暂的休息,晚上应有充足的睡眠。
二、保护受损关节
目的是避免关节出现永久行的变形。减轻日常活动时的关节疼痛。提供另一种方法以解决某些日常生活活动的困难。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保护关节的原则
使用较大和有力的关节。关节发炎时,会变得不稳定,更容易受损伤。
用力的时候,细小的关节如手指关节就更易出现变形。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尽量利用较大和有力的关节,手提重物时,尽量不用手指而用手臂和肘关节,不只用手指作支持,应以手掌来支撑。
避免关节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
如不要长时间站立,在适当时候坐下来休息。坐下时,应经常变换坐姿、转换双脚位置,舒展下肢的筋骨,或起来走动一下。
应避免手指长时间屈曲,如写字、编织、打字、修理,应不时停下来休息,舒展一下手指。
避免关节处于变形位置,保持正确姿势
无论在睡眠、走路或坐下,都要保持良好姿势。
拧瓶盖时,不要只用手指拧,应以掌心加压力来拧。
坐下时,膝关节不要过分屈曲,双足应平放在地上。
留意关节的疼痛
活动时感到关节疼痛,应立即停止活动,检查活动方法是否不当。
减少工作和日常生活的体力消耗
如家里物品的放置应科学合理,轻便和不常用的物品放在高处,常用物品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笨重和不常用的物品放在柜子的下面。
安排好工作的程序。尽量使用工具,以减少弯腰、爬高、蹲低,使用手推车,以节省能量。
注意工作与休息的平衡,并根据病情调整。如关节炎加剧时,应增加休息时间。
三、预防关节变形,增强肌肉力量
一些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为防止关节畸形盲目增加关节运动量,忍痛强迫关节进行过度的活动,而有些人却绝对地卧床休息,这两种方法或者加重了病情或者导致关节肌肉萎缩,因而都是不足取的。
正确处理方法是急性发作期以休息为主,加强营养,使肿胀关节处于功能位制动。
炎症静止期则应该进行功能锻炼。可作一些关节负重小或不负重的活动(如仰卧在床上作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屈曲运动)和理疗,需要提醒您的是每日活动量应由小到大,活动时间逐渐增加,循序渐进。
当然,这样的功能锻炼还可以溶入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包括穿衣、吃饭、洗澡、上厕所等)、职业技能训练、工艺制作训练等,以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和劳动能力。
下面介绍的关节活动操,简单易行,应于起床后和睡前进行,每个动作最少做十次。
颈部运动
放松颈部,头向上下运动。慢慢向左右转动。头向两侧屈,耳朵尽量贴向肩部。
肩部运动
向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活动肩关节,做圆形运动。双手握在一起放在头后,双肘尽量向后拉。
手指运动
手指分开、并拢,手指屈曲、伸直。拇指与其他手指一个一个地对指。
下肢运动
分别活动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脚趾关节,方法与上类似。
四、注意饮食
以下食谱对预防类风湿有比较好的辅助作用。
辛热食品
具有抗类风湿祛寒邪的作用,如辣椒、葱、花椒、大蓼、茴香、大蒜等。现代研究证明大蒜有杀菌、抗病毒等作用,适当进食可预防病毒感染及肠道感染。
结语:通过上文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对类风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吧。患了类风湿会行动不便,身体难受。如果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试试文章中提到的小妙招,也可以向中医求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