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留心我们的生活,会发现家人经常会出现很多小病痛,往往是大病没有小病不断。所以,我们平时养生也是在预防这些小病。那么到底该如何预防了?其实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所思考的。我国的中药使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西方文明还没有进入中国之前,我们一直靠吃中药来治病、防病。今天,虽然西医发展的更好,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可以通过中草药进行防病养生。
今天,我们就一同了解一下,家中常备那几种草,可以帮助家人避免疾病。
一、艾草
说道艾草,我们想到最多是端午节插艾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沿袭至今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其最初的目的。最初,是因为艾草具有防治疾病的功效,所以才会在古代的“卫生节”悬挂在门上。
艾草其味苦、辛,性温,如肝、肾、脾经。具有温经止血、降湿杀虫和散寒止痛的功效。一般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安胎、便血、湿疹等疾病。在《别录》中记载艾草“主灸百病”。
艾草因其具有抗菌、平喘、利胆、理气、驱寒、止血、安胎等十几种功效,所以今天在医学上使用的更为广泛。那么,我们平时如果利用艾草防治疾病了?
1.艾叶作为药物
艾草,属于一味中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其性温,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其中应风寒一起的感冒咳嗽。
利用艾叶煎汤饮用,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而同时因为其具有抗菌抑菌和平喘的作用,所以在治疗感冒时还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止咳等作用。
2.艾叶可作为食物
中医一直提倡药食同源,艾草既是药也是食材。我国的南方常有吃艾叶的习俗,一般食用艾叶粥、青团、艾叶饺子等美食。而民间常用艾叶、生姜和鸡蛋同煮,来治疗女性痛经、宫寒。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通”,气血不畅、体内有寒气,自然会出现痛经,宫寒等现象。利用艾叶、鸡蛋、生姜同煮,带鸡蛋煮熟剥壳后再煮,取鸡蛋加入红糖同食。
生姜性味辛、温,具有散寒的功效。而红糖也属于性温食物,具有益气补血、活血化瘀和补血等作用。所以,这三样食物同食,可以治疗女性痛经、宫寒、月经不调等现象。
3.艾叶可外用
艾叶可以制作称为艾条,用于艾灸。而在《御药院方》和《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中都记载了艾叶外用可以治疗风面疮和湿疹的作用。在《孟子》更是如此记载的艾草的价值“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而在我们今天,艾草外用可以通过其泡脚来治病。可以利用艾叶、红花,以5:1的比例进行煎水,在泡脚时加入食醋。
首先,泡脚本身就是一种养生方法,艾草和红花可以驱寒,促销血液循环,改善末梢神经循环。同时,艾草还具有祛湿的功效,有言“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寒湿积聚在体内则会引起体虚、不思食欲、抵抗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艾草同时具有驱寒和除湿的作用。
其次,艾草的和白醋都具有抑菌作用,可以防治脚部皮肤疾病。
再有,艾草还具有去虚火的作用,利用其泡脚,可以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牙痛等一系列与虚火有关的疾病。
艾草食用注意事项
艾草的食用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大量的服用艾草制剂也会出现毒副现象,所以平时可以作为食物或外用。但是作为药物服用时还是需要咨询中医,不宜私自大量服用。
二、蒲公英
蒲公英也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种植物,其生命力旺盛,可以随风飘落在每一个角落。我们平时可能只是将其当做一种草,但其实它也是一味中草药,平时可以在家中常备。
蒲公英又称为黄花地丁、婆婆丁或者蒲公草等。其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炎、支气管炎、胆囊炎、尿路感染和感冒发热等疾病。
下面我们一同看一下我们平常如何食用蒲公英。
1.作为药物
我们平时利用蒲公英作为药物时,可以利用其泡茶或者煎汤。
首先,喝蒲公英茶具有抗病毒和抑菌消炎作用。对于各种炎症,都具有协助治疗作用。
其次,蒲公英清热解毒,具有去火作用。可以治疗秋季出现的牙痛、咽喉肿痛、赤目等。同时,常喝蒲公英茶还可以提高免疫力。
2.蒲公英作为食物
蒲公英虽然是药物,但也属于一种野菜,可生吃、凉拌、做馅、炒食、熬粥等等。
以蒲公英绿豆粥为例,取蒲公英煎水与绿豆、粳米同煮。具有清热解毒、润肺化痰、解暑、降压、利尿消肿等功效。
3.蒲公英外用
蒲公英外用也是利用其抗菌消炎的功效。在《本草新编》记载“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借世人不知用之。”
在《纲目》中记载将蒲公英捣烂外敷,具有治疗疳疮疔毒的作用。对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女性乳腺炎,可以利用捣烂的蒲公英外敷。
平时蒲公英保健使用时,可以利用蒲公英泡脚。利用蒲公英煎水泡脚,具有抑菌止痒的作用。
蒲公英食用禁忌
蒲公英性寒,所以在食用时要注意分清体质,同时避免过量和过敏现象。
在今天可以研究发现蒲公英还具有抗肿瘤作用,其要药效主要来自于其中的多糖。
结语:我们平时也可以通过进行防治疾病,在上文中我们提到的艾草,民间就有“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的说法,由此可见人们对其作用的信赖。而我们提到的蒲公英作为路边常见的野生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家中可常备,拥有去火。其实生活中含有很多植物,既是药物也是食物,可以防治疾病,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慢慢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