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端午节里我们要按照习俗来吃粽子,说道粽子你知道怎么才能做出好吃的粽子么?端午为什么要吃粽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端午节的习俗吧!
粽子的包法
小枣粽子
材料:蜜枣,梅肉干,红豆,糯米,干粽叶
做法
1、糯米洗净,用清水浸泡3小时以上捞出控净水分;干粽叶用开水烫软捞出,并用刷子在流动水下冲刷干净。
2、蜜枣、梅肉用清水冲洗一遍。
3、取一张粽叶折成漏斗型,先放入一调羹糯米,再分别放入蜜枣、梅肉,最后再放一层糯米填满,包好并用线捆扎结实即可。
4、将包好的粽子码入锅内,加清水没过粽子,再用箅子押紧,箅子上再放置一个加满清水的盘子,加盖大火煮开,小火煮2小时再焖制1小时即可。
二米粽子
主料:黄粘米500克―750克,糯米500克;
辅料:红小豆,红枣,葡萄干,黑芝麻;
工具:粽子叶,马莲;
做法
1、将黄米、江米提前3个小时用清水泡好;
2、粽子叶用沸水煮软泡发;
3、红小豆泡好、煮软,红枣、葡萄干、黑芝麻放到一起拌匀,用粽子叶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用马莲捆好上锅蒸煮大约1小时即可。
小枣粽子
主料:糯米1000克,小枣(干)300克
做法
1.将糯米淘洗干净,用凉水浸泡2小时,小枣洗净,干马兰用凉水浸泡。
2.将粽叶300克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软后捞起,沥水,备用。
3.取3张粽叶,毛面相对,先放入1/3糯米,加入小枣,再放入2/3糯米包成三角形粽子,用湿马兰草拦腰捆系好,即为粽子。
4.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内,加入清水用旺火煮约2小时,再用小火焖约3上时,即可食用。
花生糯米粽子
材料:花生米,糯米,干粽叶
做法
1、糯米洗净,用清水浸泡3小时以上捞出控净水分;干粽叶用开水烫软捞出,并用刷子在流动水下冲刷干净。
2、花生米洗净泡发。
3、取一张粽叶折成漏斗型,先放入一调羹糯米,再放入几颗花生米,最后再放一层糯米填满,包好并用线捆扎结实即可。
4、将包好的粽子码入锅内,加清水没过粽子,再用箅子押紧,箅子上再放置一个加满清水的盘子,加盖大火煮开,小火煮2小时再焖制1小时即可。
端午节的习俗
吃粽子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盛唐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结语:相信大家通过以上的学习都对端午节有了相当的认识了,在包粽子的上面也有了独特的见解了吧!赶快学习起来做出美味可口的粽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