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疸这种疾病之中,有一种被称为母乳性黄疸,这种疾病会让患者的身体出现很大的健康隐患。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母乳性黄疸症状有哪些,了解一下母乳性黄疸的特点,看看母乳性黄疸应该怎样进行治疗。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原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而现在根据发生的时间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类。前者发生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近,认为主要与母乳喂养不当,摄入不足有关;晚发性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常发生于生后1~2周,可持续至8~12周。
一般认为,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经过检测确认),活性高。这种主要来源于母乳的酶,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此过程在新生儿小肠内进行,加上小儿肠蠕动相对慢,使大量应排泄的胆红素被这种酶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增加,即出现母乳性黄疸。
黄疸我们是经常听说的疾病,但是近几年来,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母乳性黄疸的症状是怎样的。
症状一
小儿的营养发育良好,体重增加,大小便正常,大便颜色正常。
症状二
肝、脾不大。
症状三
小儿的肝功能正常,无贫血。
症状四
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10天左右,然后黄疸渐渐减轻,3~12周恢复正常水平。
母乳性黄疸的特征为新生儿以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可持续数周到数月,而其他方面正常。分为早发型母乳喂养性黄疸和晚发型母乳性黄疸。
早发型
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但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
迟发型
迟发型者常在生理性黄疸之后黄疸渐趋明显,也就是说母乳性黄疸常在出生后7~14天出现。无论是早发型或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一旦停喂母乳3~5天后,黄疸减退;若再开始母乳喂养,大多黄疸不再出现,少数黄疸又会重新出现。
随着月龄的增长,黄疸可逐渐消退,有如下特点。
1.黄疸不消退
在生理性黄疸期间,即出生后2天~2周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失。
2.黄疸程度
以轻、中度为主≥342μmol/L,重度少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多见。
3.一般情况好
婴儿除黄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大小便正常、体重增长满意、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
4.停母乳后黄疸迅速消退
停母乳48~72h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为原水平的50%左右,重新哺乳,血清胆红素将在1~2天内回升17.1~51.3μmol/L1~3mg/dl,然后持续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不停母乳胆红素也会自行降至正常。
诊断
1.病史
根据黄疸出现时间,单纯母乳喂养史,生长发育良好,无其他任何异常临床表现。
2.检查
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其他检查均正常。
3.诊断性停母乳喂养
由于新生儿黄疸原因十分复杂,要排除所有的病因十分困难,对一般情况良好,高度怀疑为母乳性黄疸的患儿,临床上常予停止哺乳喂养后观察,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即可诊断。
治疗
1.喂养与护理
当明确为母乳性黄疸后,现不提倡停母乳,可少量多餐喂养,按顺时针方向行腹部按摩以增加肠蠕动,服用退黄中成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多晒太阳以改变间接胆红素的结构,形成光异构体利于从尿中排出。只有当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观察,如明显下降,确定为母乳性黄疸,仍可母乳喂养。
2.光疗
当胆红素达到20mg/dl,可予光疗,一般不需要用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3.支持疗法
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等疾病的发生,以免加重黄疸。
4.酶诱导剂
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
饮食禁忌
1、忌油腻、辛辣等助热生湿的食物
如肥肉、辣椒、韭菜、大蒜、生姜等;
2、忌粘糯滋腻的食物
如糯米、桂圆、大枣、荔枝等。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母乳性黄疸的知识了,想必大家应该对这种疾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母乳性黄疸这种疾病在生活中是很容易出现的,那么要预防母乳性黄疸这种情况情况的出现,就要母亲在怀孕期间做好预防,宝宝出生后进行合理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