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溶血性黄疸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你们对溶血性黄疸了解多少呢,什么是溶血性黄疸呢?溶血性黄疸症状有哪些呢,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呢,溶血性黄疸怎么治疗呢,不知道的朋友们来看看下文的详细介绍吧!
目录
1、什么是溶血性黄疸 2、溶血性黄疸有哪些症状
3、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4、溶血性黄疸的家庭护理要点
5、溶血性黄疸的饮食宜忌 6、溶血性黄疸怎么诊断呢
7、溶血性黄疸怎么治 8、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有以下几点
9、溶血性黄疸的偏方
溶血性黄疸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巩膜及黏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μmol/L(1.0mg/d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13.68μmol/L。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
病因
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均可产生溶血性黄疸,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前者有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后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及蚕豆病、伯氨喹啉、蛇毒、毒蕈、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临床表现
一般黄疸为轻度,呈浅柠檬色,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或茶色),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伴贫血外尚有脾肿大。
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增加,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由于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结合胆红素形成也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也增加,致尿胆原增加,粪胆素随之增加,粪色加深。肠内的尿胆原增加,重吸收至肝内者也增加,由于缺氧及毒素作用,肝处理较正常增多的尿胆原的能力降低,致血中尿胆原增加,并从肾脏排出,故尿中尿胆原增加,但无胆红素。急性溶血时尿中有血红蛋白排出,隐血试验阳性。血液检查除贫血外尚有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红细胞系列增生旺盛等。
诊断
首先确定是否有黄疸,皮肤黏膜发黄不一定有黄疸,可能为摄入大量胡萝卜素的食物或某种药物所致。皮肤黏膜不黄,不一定没有黄疸(隐形黄疸),此时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但L,肉眼不易察觉,也称亚临床黄疸。黄疸的有无决定于血清总胆红素的量,凡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均认为有黄疸。
其次,明确何种类型的黄疸,黄疸的分类有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者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尿胆原(+)、尿胆红素(-)、骨髓中红系增生明显等表现,据此做出诊断。
治疗
溶血性黄疸的治疗,首先是针对溶血性疾病本身的治疗:清除病因(如疟疾引起的红细胞破坏需根治疟疾才能纠正)、去除诱因(如G-6-PD缺乏症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和使用具有氧化性质的药物)、对症治疗(如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浆置换,对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某些类型地中海贫血、药物治疗无效的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患者行脾切除等);其次为对症退黄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有茵栀黄、思美泰等,但必须强调,如溶血未解除,退黄是困难的,而且效果是暂时的。
溶血性黄疸有哪些症状
红细胞自身有生命周期,红细胞死亡后经肝脏转化为胆红素,组成胆汁,排入胆道。其中红细胞在经肝脏转化成胆红素以及胆红素参与的身体机能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会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肝脏不能完全将其转化为胆红素,就会发生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由于情况比较严重,为了能够及时的接受治疗,大家应该了解溶血性黄疸的症状,以便在第一时间接受正确的治疗。
溶血性黄疸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有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腰痛、全身不适、血红蛋白尿休克及尿少等迅速出现黄疸贫血及肝脾肿大的症状。
慢性溶血性黄疸的症状较轻,主要是黄疸和贫血部分患者可出现脾大,慢性患者急性发作其临床表现与急性溶血相同,其他多见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呈浅柠檬色。
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总体还表现为: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尿和粪的色泽改变;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
如黄疸短期内急骤加重,则表示病情危重,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者反映有较严重的肝细胞损害,若胆红素定量长期异常,则提示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新生儿得溶血性黄疸时危害更大,由于血脑屏障发育还不够完善,而间接胆红素又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黄疸严重的小儿,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可以进入脑组织,造成脑的损伤,称为核黄疸。部分病情严重的胎儿会因此而死亡,即使经抢救存活下来的小儿很多最终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运动功能障碍、听力障碍、智力低下等。
所以,如果大家出现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尽早到医院做全面检查,以便对症用药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有哪些
有一种病理性黄疸叫做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它是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O型血的妈妈如果生了A型或B型血的宝宝可要小心,因为宝宝极易得上溶血症,一旦出现症状,要及时进行治疗。一般可以选择光疗和输血两种治疗方法。那么,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有哪些呢?
溶血性黄疸的常见症状
(1)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
(2)皮肤无瘙痒。
(3)有脾大。
(4)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
(5)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增高。
(6)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
(7)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使新生儿发生溶血性黄疸的原因很多,但在我国最常见的是母婴血型不合。人的血型最多的是O型、A型、B型、和AB型。A型就是细胞上有A抗原,B型就有B抗原AB型则具有A和B两种抗原,而O型则为任何抗原。
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发生的溶血性黄疸,主要是发生在母亲为O型血,而新生宝宝为A型或B型。所以,也叫ABO溶血症。这种因血型抗原免疫后发生溶血症的同时,对新生宝宝也会发生溶血性贫血。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母亲和胎儿的血液不直接流通,只有因外伤或其他原因的情况下,胎儿的血红细胞才有可能参加母体的血液循环,这时候如果胎儿的血型为B型,妈妈的血型为O型,那么B抗原就会激发妈妈的O型血,产生抗B抗体,这种抗B抗体再通过胎盘带给胎儿,胎儿血中的B抗原起作用,使红细胞破坏,宝宝在胎内或宝宝刚刚出生,就会发生溶血性贫血。
因溶血症而引起的新生宝宝黄疸的特点是;
一般多为第一胎;黄疸出现的时间早,多在宝宝出生后的1--2天内出现;黄疸加深迅速,在5--6天使达到高峰。
溶血性黄疸对新生宝宝的危害很大。黄疸出现得越早,进展得越快反映新生宝宝的病情越重。因为,发生溶血性黄疸时,宝宝不但皮肤、巩膜、等出现黄疸,而且脑内核神经细胞也可发生黄疸,即核黄疸形成,有可能造成宝宝终身瘫痪,并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还会造成听觉障碍等。
发生了溶血性黄疸怎麽办呢
黄疸不严重的新生宝宝可放在蓝色萤光灯下照射,以加速氧化间接胆红素,从而达到退黄疸作用,另外,也可配合药物。
对严重的宝宝,要尽快采取换血、输血的方法,用血型合适的血液,代替有抗体的血液。换血越早越好,这样可减轻溶血,预防核黄疸的发生。对贫血较重的新生宝宝要进行输血治疗。
另外,最好在病情被控制及稳定后再喂母乳,以防加重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怎么治疗
使新生儿发生溶血性黄疸的原因很多,但在我国最常见的是母婴血型不合。
人的血型最多的是O型、A型、B型、和AB型。A型就是细胞上有A抗原,B型就有B抗原AB型则具有A和B两种抗原,而O型则为任何抗原。
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发生的溶血性黄疸,主要是发生在母亲为O型血,而新生宝宝为A型或B型。所以,也叫ABO溶血症。这种因血型抗原免疫后发生溶血症的同时,对新生宝宝也会发生溶血性贫血。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母亲和胎儿的血液不直接流通,只有因外伤或其他原因的情况下,胎儿的血红细胞才有可能参加母体的血液循环,这时候如果胎儿的血型为B型,妈妈的血型为O型,那么B抗原就会激发妈妈的O型血,产生抗B抗体,这种抗B抗体再通过胎盘带给胎儿,胎儿血中的B抗原起作用,使红细胞破坏,宝宝在胎内或宝宝刚刚出生,就会发生溶血性贫血。
一般多为第一胎;黄疸出现的时间早,多在宝宝出生后的1--2天内出现;黄疸加深迅速,在5--6天使达到高峰。
溶血性黄疸对新生宝宝的危害很大。黄疸出现得越早,进展得越快反映新生宝宝的病情越重。因为,发生溶血性黄疸时,宝宝不但皮肤、巩膜、等出现黄疸,而且脑内核神经细胞也可发生黄疸,即核黄疸形成,有可能造成宝宝终身瘫痪,并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还会造成听觉障碍等。
黄疸不严重的新生宝宝可放在蓝色萤光灯下照射,以加速氧化间接胆红素,从而达到退黄疸作用,另外,也可配合药物。
对严重的宝宝,要尽快采取换血、输血的方法,用血型合适的血液,代替有抗体的血液。换血越早越好,这样可减轻溶血,预防核黄疸的发生。对贫血较重的新生宝宝要进行输血治疗。
另外,最好在病情被控制及稳定后再喂母乳,以防加重黄疸。
溶血性黄疸的家庭护理要点
新生儿如果出现黄疸症状可是不能马虎以应对的,黄疸症状虽然是正常现象,但是病理性黄疸中溶血性黄疸也很常见也最难治疗,如何才能辨别黄疸是溶血性黄疸呢?新生儿出现溶血性黄疸的话,家庭要如何进行护理呢?那就得大家能够识别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才能及时治疗。
新生儿黄疸,对于出生未满28天的宝宝来说,很常见。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会自动消退,但是病理性黄疸就要注意了,及时就医。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出生2~4天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4~6天达高峰,足月儿一般在1~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持续3~4周消退。
2、病理性黄疸
①如果黄疸发生时间过早,足月儿在出生后24小时,早产儿在48小时内就出现;②黄疸程度过重,血清胆红素超过同日龄正常儿平均值,每日上升超过 μmol/L( mg/dl);③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3周),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④黄疸伴有其它临床症状或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 μmol/L( mg/dl)。
病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比较特殊而复杂,常见原因有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感染、胆道畸形和新生儿肝炎等。常见的几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1)溶血性黄疸;
(2)感染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
(4)母乳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有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腰痛、全身不适、血红蛋白尿休克及尿少等迅速出现黄疸贫血及肝脾肿大的症状。
慢性溶血性黄疸的症状较轻,主要是黄疸和贫血部分患者可出现脾大,慢性患者急性发作其临床表现与急性溶血相同,其他多见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呈浅柠檬色。
溶血性黄疸的家庭护理要点
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时,父母要注意
(1)判断黄疸的程度,家长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疸;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为重度黄疸。
(2)观察大便颜色,如果大便成陶土色,应考虑病理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所致。
如果黄疸程度较重、出现伴随症状或大便颜色异常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3)尽早使胎便尽早排出。因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红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净,胆红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高。
(4)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小便过少不利于胆红素的排泄。
(5)各种急慢性疾病也可使生理性黄疸加重或延长,应积极治疗这些疾病。
所以,爸爸妈妈们要了解新生儿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宝宝的身体多加注意,发现宝宝有什么不适,应该给予重视,有必要时及时就医。
溶血性黄疸的饮食宜忌
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红细胞本身的内在缺陷或红细胞受外源性因素损伤,使红细胞遭到大量破坏,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致使血浆中非脂型胆红素含量增多,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则出现黄疸。另外,脾脏机能亢进时,使红细胞破坏破坏,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性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黄疸。
溶血性黄疸的饮食宜忌
孕妇在月子里忌生冷硬辣。麦乳精、咖啡、人参、酒、香菜、味精都不要吃,会造成回奶。不要吃萝卜白菜梨、葡萄等寒凉食物。产后42天可以吃白菜。
宜食小米、面粉(不可以吃饼,太硬,发面饼可以)、红小豆、海带、红枣、黑木耳、芝麻酱、猪肝、海虾。鸡蛋每天2-3个就行,少食盐(少于6g),但是也不要一点也不吃,产妇排汗多,不摄入盐容易虚脱。严禁节食减肥,要睡眠充足。严禁长时间站立和蹲位,要心情舒畅。哺乳期不要化妆,不戴首饰,生气运动后不喂奶。喝汤的时候不要喝油。
溶血性黄疸的发生机制
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
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②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大量破坏时,生成过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远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的限度,同时溶血性贫血引起的缺氧,红细胞破坏释出的毒性物质,均可削弱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
导致溶血性黄疸的原因如下
1、血型不合引起红细胞的破坏,如输入异型血,母子血型不合等。
2、遗传疾病:如地中海贫血等。
3、药物因素:如磺胺类药等。
4、某些溶血性细菌的感染,如溶血性链球菌等的感染。
5、理化因素,如苯等化学物质对红细胞的破坏。
症状表现
溶血性黄疸的特征
①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
②皮肤无瘙痒;
③有脾大;
④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
⑤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非综合胆红素增高;
⑥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
⑦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伴随症状
轻度黄疸时,皮肤,巩膜呈浅柠檬色。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呈茶色),严重者可伴有肾衰竭。
溶血性黄疸怎么诊断呢
有一种病理性黄疸叫做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它是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O型血的妈妈如果生了A型或B型血的宝宝可要小心,因为宝宝极易得上溶血症,一旦出现症状,要及时进行治疗。那么,溶血性黄疸怎么诊断呢?
溶血性黄疸的诊断
溶血性黄疸的皮肤与猪膜黄染常为轻度呈浅柠檬黄色,且常因贫血而伴有皮肤苍白。溶血性黄疸原因是:①红细胞本身内在缺陷;②红细胞受外在因素所损害。受损红细胞可在网状内皮系统内提早破坏,或直接在血管内破坏。
溶血性黄疸的诊断主要靠下列实验室检查:①粪胆原及尿胆原含量增加;②血清胆红素增加,凡登伯试验呈间接反应;③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多;④血清铁含量增加;⑤骨髓红系统增生旺盛。
溶血性黄疸需与肝细胞性黄疸鉴别诊断。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除病史与临床检查之外,常须依靠实验检查。肝穿刺活检对某些疑难病例鉴别诊断有重要帮助,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与慎重施行。
溶血性黄疸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黄疸的皮肤与猪膜黄染常为轻度呈浅柠檬黄色,且常因贫血而伴有皮肤苍白。溶血性黄疸原因是:①红细胞本身内在缺陷;②红细胞受外在因素所损害。受损红细胞可在网状内皮系统内提早破坏,或直接在血管内破坏。
溶血性黄疸的体征
①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
②皮肤无瘙痒;
③有脾大;
④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
⑤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增高;
⑥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
⑦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溶血性黄疸的诊断主要靠下列实验室检查
①粪胆原及尿胆原含量增加;②血清胆红素增加,凡登伯试验呈间接反应;③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多;④血清铁含量增加;⑤骨髓红系统增生旺盛。
溶血性黄疸怎么治
宝宝得了黄疸,一定要引起妈妈们的注意,先弄清楚宝宝是病理性黄疸还是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中溶血性黄疸是最常见的,是由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而引起。若要知道宝宝溶血性黄疸怎么治,就要知道宝宝得的是哪一种溶血,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在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中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黄疸出现得越早,进展得越快反映新生宝宝的病情越重。
溶血性黄疸对新生宝宝的危害很大。发生溶血性黄疸时,宝宝不但皮肤、巩膜、等出现黄疸,而且脑内核神经细胞也可能发生黄疸,即核黄疸形成,有可能造成宝宝终身瘫痪,并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还会造成听觉障碍等,所以给宝宝治疗黄疸是刻不容缓的。
溶血性黄疸怎么治?先要看宝宝的黄疸是否很严重,黄疸不严重的新生宝宝可放在蓝色萤光灯下照射,以加速氧化间接胆红素,从而达到退黄疸作用或者配合药物的治疗。对严重的宝宝,要尽快采取换血、输血的方法,用血型合适的血液,代替有抗体的血液。换血越早越好,这样可减轻溶血,预防核黄疸的发生。特别是对贫血较重的新生宝宝要进行输血治疗。
光疗:患儿暴露于波长440nm的光线下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如核黄疸已经发生则可使其恢复快一些。经这种光线照射后,胆红素被光氧化变成无色物质,从尿和胆汁排出体外。这种治疗简便易行,有一定疗效。一种简便的方法是将40W蓝色荧光管7支作为光源。将患儿置于保温箱中,除去衣服及尿布,用黑眼罩(纱布裹黑纸)遮盖双目。将光源置于离体表33~35cm处,每小时改变一次体位以增加光照面积。光照时间大多为24~48小时,最长可达96小时。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液体补给(以防脱水)和护肝治疗。经这种治疗,皮肤黄疸消退和血清胆红素下降均较快。
小编在此要提醒妈妈的是,最好在病情被控制及稳定后再喂母乳,以防加重黄疸。此外,黄疸同时伴随有发热、拒奶、精神不好、嗜睡、两眼呆滞等症状,父母需要仔细观察宝宝的状态以及黄疸的变化,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应及时送往医院,请求医生的帮助。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7大症状
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红细胞本身的内在缺陷或红细胞受外源性因素损伤,使红细胞遭到大量破坏,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致使血浆中非脂型胆红素含量增多,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则出现黄疸。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释放的血红蛋白经分解产生间接胆红素(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随胆汁一起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T-Bil)。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
另外,脾脏机能亢进时,使红细胞破坏,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性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有以下几点
1、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
2、皮肤无瘙痒;
3、有脾大;
4、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
5、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增高;
6、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
7、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溶血性黄疸的偏方
[方一]
绵茵陈3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先将茵陈洗净,煎水,去渣,留汁液,再以茵陈药液同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适量的白糖煮1--2沸即成。每日分2--3次服食,连服7—10天。
本方清肝胆、利湿热,适用于阳黄。
[方二]
茵陈15克,干姜、桂枝各10克,粳米50克。
将茵陈、桂枝、干姜煎水取汗,去渣,再用药汁煮粳米成粥,早、晚分用。
本方温通肝胆,适用于阴黄证。
[方三]
栀子仁30克,粳米100克。将栀子仁研为末,分为4份,以淘洗净的粳米加适量清水煮粥,待粥汁稠粘时,加入栀子末1分,搅匀后服食。喜食甜者可加白糖服食。
本方出自《寿亲养老新书》,功能清热、泻火,适用于黄疽。
[方四]
白茯苓粉20克,赤小豆50克,薏米仁100克。先将赤小豆浸泡半天,与薏米仁共煮粥,赤小豆煮烂后,加茯苓粉再煮成粥,加白糖少许,每日数次,随意服食。
本方健脾祛湿,适用于黄疽。
[方五]
土大黄9克,茵陈15克。水煎服,1次服用。
本方出自《岭南草药志》,适用于黄疸。
[方六]
赤小豆、苦丁香、麻雀各3克。共碚干,研为末,用鼻子闻味。
本方适用于黄疽。
[方七]
田螺10个。水漂去泥,捣烂,露一宿,五更取清汁服。
本方适用于阳黄病后,身面俱黄,吐血,诸药不致者。如黄不退,照前服。
[方八]
积雪草、冰糖各30克。水煎服,1日1剂。
本方适用于湿热黄疽。
[方九]
梅花草15克,小白蒿、秦艽、黄柏、红花各6克,五灵、脂、广木香各3克。共研细末,每服3叫.5克,每日3次,白糖水送服。
本方适用于黄疸型肝炎。
[方十]
鲜车前草10株,天青地白草、馥浆草、绵茵陈、白花蛇舌草、大青叶、板蓝根、郁金各20克。水煎,日1剂,分3次服。
本方为贵阳中医学院教授季昌源方,功能清热解毒,退黄除湿,适用于黄疽症之阳黄。
[方十一]
茵陈30克,栀子9克,黄柏15克,大黄9克,大青叶30克,川金钱草60克。水煎,日1剂,早晚服。
本方为邱会河老中医经验方,适用于阳黄初起,大便干燥者,退黄效果甚好。
[方十二]
茵陈30克,茯苓15克,猪苓、白术各9克,泽泻15克,川金钱草60克,藿香9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利湿退黄,适用于身面俱黄,但湿邪较重者。
[方十三]
茵陈30克,干姜6克,熟附片、白术各9克,茯苓、泽泻各11克,焦三仙各9克,熟 苡仁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完。
本方温化寒湿,适用于皮肤黄染晦暗,如烟熏或如尘土,即寒湿阴黄证。
[方十四]
柴胡、当归各9克,赤芍15克,白术、茯苓各9克,茵陈30克,郁金9克,薄荷3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
本方疏肝理血,适用于肝脾不和所致的黄疸证。
[方十五]
生首乌、连翘、丹皮、大青叶、板蓝根、半枝莲、茜草、丹参各15克,柴胡12克,茵陈、白茅根各30克,甘草6克。前者冷水浸泡连煎2次,加水高出药面1--2寸。用砂锅煎煮沸后约30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煮。两次药液加在一起,1日分3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50--60剂。
本方为河南著名中医翟明义验方,功能清热解毒,清肝利胆,除湿热、退黄疸。
主治:湿热蕴结型黄疽(阳黄)。对急性乙型黄疽型肝炎乙肝血清标志物抗原三项阳性及转氨酶、总胆红质、黄疽指数升高者有效。以发热或不发热、身黄、目黄、尿黄三大主症为特征。
加减运用:大便干加大黄10克;关节痛加忍冬藤30克;皮肤瘙痒加荆芥15克;阴黄去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半枝莲,加黄芪30克、仙灵脾15克、焦白术10克,生首乌改为蒸首乌,丹参加至30克;热重者加黄连10克;湿重者加苍术、佩兰各15克。
本方对湿热蕴结患者,特别是黄疽、转氨酶升高、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疗效较好。据50例患者统计HBsAg、抗HBc、HBeAg三阳转阴者30例;转氨酶、黄疽转正常者47例。但本方对慢性迁延性乙肝抗原三项阳性者疗效欠佳。
[方十六]
水发香菇60克、豆腐皮3张、冬笋、荸荠各150克,面粉、苏打粉各10克,花生油300克,五香粉0.3克,嫩姜10克,味精、酱油、芫荽各适量。将香菇去蒂、洗净,切成条;冬笋剥壳,也切成条,面粉置碗中,加水150克,酱油、味精、苏打粉适量搅匀成面糊。用花生油炒香菇,片刻再加人冬笋、荸荠,炒透加酱油、五香粉、味精。将豆腐皮切成适当大小的皮,放上香菇、冬笋、荸荠、嫩姜条卷起,用面粉糊粘合,再将整个卷子放人面粉糊中蘸匀。将若干个卷子,放在烧热的花生油中炸至酥脆,取出配香菜即成。
本方清热、化痰、消积。适用于温病口渴、黄疽、热淋、痞积。
本病又称之为溶血性黄疸,临床上多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及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缺乏造成的溶血所致的胆红素增高症。故预防应针对病因进行,对于有上述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切掉脾脏可减少复发。对于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缺乏造成的溶血所致的黄疸,应避免吃蚕豆、避免接触樟脑球等物质。
结语:现在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现在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溶血性黄疸只是其中的一种,所以人们平时还是要多多了解这些常识,生活中多多注意身体的状况,及早的发现才能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