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小儿很容易患上的疾病,中耳炎发作通常会疼痛严重的甚至流脓等等。那么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中耳炎呢?中耳炎的症状又是怎样的?请跟随小编一起到下文来瞧瞧吧。
中耳炎的预防
1.预防感冒是预防中耳炎的积极措施。临床发现,75.8%的中耳炎是感冒引起的。
所以说,防止中耳炎的办法莫过于预防感冒。婴幼儿感冒后,家长应该用干净手帕或餐巾纸帮助其轻轻地揩去鼻涕等分泌物,以防止鼻涕倒流进入耳内。
对于较大的儿童,要指导其正确的揩鼻涕方法,即交替将左右鼻翼压向鼻中隔,不要用手捏紧双侧鼻孔擤鼻涕,以免增加鼻、咽部压力。
2.预防“麻、腮、风”等急性传染病,是降低中耳炎发病的有效措施。因为发生麻疹、腮腺炎、风疹中任何一种急性传染病,机体的抵抗力都会明显下降,如果病菌的毒力较高,就很容易诱发中耳炎。
3.应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禁用硬物掏耳,防止鼓膜损伤。对于陈旧性鼓膜穿孔或鼓室置管的患者应禁止游泳。
4.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是预防中耳炎发生的重要措施。有些家长喜欢为孩子掏耳朵,但所用的工具,
如发夹、牙签和大头针等,不但未经消毒,而且十分尖锐锋利,稍不留神就会刺破皮肤和耳膜,从而导致中耳炎。此外,游泳时若耳内灌了水,应及时用棉签或棉球吸出耳内的污水。
中耳炎的症状
慢性中耳炎症状
1、耳流脓
耳流脓是慢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脓液的性质可为粘液、粘脓或纯脓性。非危险型流脓较稀薄,无臭味。危险型流脓虽不多,但较稠,多为纯脓性,并伴有异臭味。
2、听力减退
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慢性中耳炎症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粘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
小儿常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而由家长领来就医。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觉察,而于体检时始被发现。
3、耳鸣
耳鸣这种症状是比较常见的,患者通常在发作的时候感觉有噼啪声,或流水声等,多为低调间歇性。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有时会间断一下再次出现。
4、耳痛
耳痛这种症状通常是首发的,疼痛可为持续性,亦可为抽痛。本病常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患者常感觉为隐隐作痛。
5、耳聋
慢性中耳炎的患者通常耳聋程度不一,因多是单耳发病,易被忽视。
此种耳聋,多与病性的进展成正比,即病变较重,耳聋也加重。
急性中耳炎症状
1、早期(卡他期)
鼓室粘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鼓室内有浆液性炎性渗出物。自觉耳堵塞感、轻度听力减退和轻微耳痛,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或有低热。
检查:鼓膜松弛部充血、紧张部周边及锤骨柄可见放射状扩张的血管,此期为时不久,常被忽视,特别是小儿更不易觉察。
2、中期(化脓期)
炎症继续发展,鼓室粘膜充血肿胀加重,浆液性炎性渗出物转为粘脓性及脓性。症状随之加重,耳痛剧烈,呈捕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
听力减退显著。全身症状亦明显,可有畏寒流、发热、怠倦、食欲减退。小儿哭闹不安,体温可高达40°C。惊厥,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晚期(穿孔期)
鼓室积脓增加,鼓膜毛细血管受压,出现小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局部坏死溃破。致鼓膜穿孔,脓液由此外泄。
由于脓液得以引流,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亦随着改善,耳痛减轻,体温下降。耳漏初为血水样,后为粘脓性或脓性。
急性传染病并发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变可深达骨质,称急性坏死性中耳炎,表现脓臭、鼓膜大穿孔。
4、恢复期
鼓膜穿孔引流通畅后,炎症逐渐消退,鼓室粘膜恢复正常,耳流脓逐渐消失,小的穿孔可自行修复。
中耳炎偏方
偏方一
鲜蒲公英全草。上药洗净凉干捣成糊状取汁。将耳道污物清洗干净滴入药汁,每天3次。3~5岁每天用蒲公英3株,6~10岁每天用5株,10岁以上每天用7株。主治各中耳炎。
偏方二
麻黄6克,杏仁10克,苡仁10克,桔梗10克,远志10克,木通10克,防风7克,防己7克,蝉衣5克,制南星4克,木香4克。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闭目捏鼻鼓气10余次。
又以两手掌磨擦至发热时分掩两耳门,一按一松20次左右。每日2次。 主治渗出性中耳炎。
偏方三
升麻3克,青皮6克,黄芪10克,木香3克,苏叶10克,乌药6克,柴胡3克,大腹皮10克,川芎3克,蔓荆子6克,菖蒲3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主治航空性中耳炎。
偏方四
冰片9克,麝香0.5克,樟丹12克,枯矾9克,龙骨15克。共研极细末,装瓷瓶内密封备用。用时先取双氧水洗净患耳脓汁,拭干后吹上冰麝散Ⅱ号少许,每日用药1次。主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结语:中耳炎的预防措施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如果您出现上述的症状或是感觉有犹如蝉鸣的双耳高调耳鸣时,这往往是中耳炎开始的信号,要及时到医院检查,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听力进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