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过度降压也会中风
第二章:中风的中医食疗方
第三章:“脑血管意外”的治疗误区
编者按:降血压别着急,你知道为什么吗?血压高了容易中风,可是血压降的快了,就更容易中风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讲降压太快中风的原因吧!
过度降压也会中风
年近七旬的王师傅患高血压20多年了,并伴有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症等.长期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尚可。入冬后他经常感到头晕乏力,行走、站立时症状加重,卧床休息时消失。去诊所一量血压:165/103mmHg! 他赶紧找出两片硝笨地平(心痛定)舌下含化,再加服复方降压片、北京0号,想快速降血压一半小日寸后,他的血压降至 20/ 70mrnHg,他心满意足。但随后头晕加重,心慌、乏力、出汗.且右侧肢体无力、半身不遂,口齿不清……家人急叫120到医院一查、被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王师傅不解:我只是把血压降到了“正常”,怎么会中风呢?
人们大都知道,高血压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很少有人知道,对有些老年患者,血压降至“正常”,也会导致中风。
为此专家告诫:因为老年人常伴有颈动脉高度狭窄或动脉硬化,平时大脑就供血不足。过度降压.可致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导致王师傅这次发病的直接原因就是“过度降压”。
中风分为两大类:一类由高血压等引起的脑血管破裂出血 “出血性中风”,如脑出血;另一类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和低血压等引起的血栓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如脑血栓、脑梗死等,高血压老人,一方面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易致脑出血;另一方面血管内壁沉积着类脂质和胆固醇,长此以往导致血管内壁粥样硬化和斑块。此时如服用降压药剂量过大,导致血压骤降、血液只能供应到脑动脉的主干和分支,两支动脉之间的脑组织边沿区域就会出现“缺血灶”;加上低血压时脑部血液过缓,血黏度增加,易形成血栓.从而导致缺血性中风。
专家告诫:
1、高血压者,特别是有并发症的老年人,降血压必须平缓,不宜过度、过快降压.以免“矫枉过正”,导致缺血性中风。特别是老年人的血压波动性大,更要常测血压,密切注意观察:
2、由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均可引起颈动脉狭窄或动脉硬化、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故长期患有“三高”者应到医院检查如颈部彩色多普勒和脑血管造影等,以确诊是否有上述疾病。如有一就不能将血压降到“正常值”,而应当比正常值略高,建议不妨控制在140-150 /90-100 mmHg。
3、当高血压者出现站立、行走时眩晕、心慌、肢体无力等轻度“脑缺血”症状时,不要急于服用降压药,尤其禁止舌下含服硝苯地平;否则会“雪上加霜”,易导致缺血性中风,此时病人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因为含服硝苯地平片后.舌下吸收快,降压作用强,常常号致血压骤降,特别是对老年性动脉硬化或颈动脉狭窄病人是很危险的,极易诱发缺血性中风。
最后告诫患有高血压、肾脏病的中老年人,如常口服利尿药,稍有不慎也会导致缺血性中风。呋塞米、氢氯噻臻等利尿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水肿,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电解质和水的排出。若使用剂量过大,尿液排出增多,易使体内水分大量丧失,血液呈浓缩状态,引起黏稠度增加、血流变慢,易形成血栓,导致脑血管栓塞,即缺血性中风。故中老年人应慎用此类药物,原有脑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应禁用。
中风的中医食疗方
1、预防中风食疗方
(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
(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它能扩张血管,具有降压和促 进胆固醇排泄的作用。若中风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
(4)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克,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
(5)中风病人饭后饮食醋5~10毫升,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6)香蕉花饮:香蕉花5克,水煎代茶饮。可预防中风及脑血管意外。
(7)芹菜汁:芹菜适量。将芹菜洗净去根,捣烂取汁。每日服3次,每次3汤匙,7天为一疗程 。清理内热,降压安眠。主治中风、高血压,对血管硬化亦有较好疗效。
(8)小米麻子粥:冬麻子、薄荷叶、荆芥穗各50克,小米150克。将冬麻子炒熟去皮研细;砂 锅内放水先煮薄荷叶、荆芥穗,而后去渣取汁,再将麻子仁、小米同放汁内,加水煮成粥即 可。每日1次,空腹食。滋养肾气,润肠,清虚热。可辅治中风以及大肠滞涩。
“脑血管意外”的治疗误区
脑中风通常被称作“脑血管意外”,这一概念并不十分科学,反映了人们认为脑中风是突然发生而难以预防的观念。另一个常见观念是认为,脑中风是年纪变老的自然结果,无法防治。
误区一
脑中风发病突然,没有先兆脑中风多为突然起病,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预兆。发生前会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发生于完全性脑中风之前的数小时、数天、数周和数月,有如下表现:突然发生的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面部或单侧或双侧肢体的麻木、无力或瘫痪,表达言语或理解言语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不能解释的摔倒,吞咽困难,头痛(通常突然发生且非常剧烈)或某种不能解释的头痛,上述症状发作持续数分钟。不幸的是,正是由于发作时间短暂,症状很快消失,易被患者所忽略。TIA被称为“小中风”,常预示着可能继发而来的严重中风,是脑中风的警告,应被当作急症及时处理。神经科医生更应重视对TIA的认识,防止发展为完全性脑中风。
误区二
脑中风仅发生于老年人群大约33%的中风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下,近年来更趋于年轻化。
误区三
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预防过分强调药物治疗而忽视脑中风的综合处理,尤其是忽视预防,十分有害。脑中风的一级预防是指:对健康者可劝其戒烟戒过量饮酒,加强精神保健,健康饮食;积极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尤其是患有心脏病、心房纤颤者,可口服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聚集剂预防卒中。口服抗凝剂华发令用于房颤患者的一级预防,可使发生心源性脑栓塞的危险性下降2/3以上。二级预防是指:预防已患TIA,脑梗塞者的再发。不少患者及家属嫌麻烦,不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而一味追求“特效药”或每年输液几针见效,长期以来在脑中风患者中流传着每到春秋就必须输液“疏通血管”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
误区四
脑中风是不可治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目前有两大主要途径:一为血管途径,即溶栓治疗;另一为细胞途径,减轻缺血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治疗。大可不必又回到“悲观论”盛行的过去。
误区五
脑中风并非急症脑中风是与心脏病发作一样,应被当作急症在卒中后几小时内进行治疗。“时间就是大脑”。
误区六
脑中风发生后受累脑组织的所有脑细胞迅速死亡。研究表明:缺血性脑中风发生后,在梗死中心脑细胞可因严重缺血数分钟内发生不可逆的死亡。而在梗死中心和正常脑组织之间,存在一个“缺血半暗带(penumbra)”脑血流下降但脑细胞仍可维持能量代谢,无论是溶栓治疗还是神经保护治疗,其目的就是挽救缺血半暗带。
误区七
泛化脑中风某些特殊治疗的适应症对溶栓治疗至今存在争议,有一些相反的报道,主要的并发症是合并出血,增加死亡率。美国rt-PA溶栓治疗的时间为3小时,欧洲为3~6小时。并不是都适应于溶栓治疗。
误区八
忽视脑中风急性期的康复治疗长期以来,我国综合性大医院对脑中风急性期的患者注重药物治疗,几乎没有真正开展康复治疗,错过了康复的最好时机。不少患者只保全了生命,却遗留了严重残疾,最后只能返回家庭,不能回归社会。国外24~48小时后即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语言治疗等。脑中风的防治绝不只限于单一的医院治疗,而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结语:血压降的太快了也是很危险的,所以小编提醒大家降压不要太着急,要慢慢来。(文章原载于《生活与健康》,刊号:2012.02,作者:陆基宗,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养生堂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