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春季如何预防中风及易得中风的那些事
第二章:酣睡非好眠严重打鼾易脑中风
第三章:春季老人易患脑中风
编者按:中风一向被认为是老年人的疾病,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人群工作压力增加、慢性疾病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中青年中风的案例出现。生活中食饱就睡易发脑中风、呼呼大睡并非是睡眠好的象征, 严重者打鼾易脑中风,老人频打哈欠多有可能是缺血性脑中风前兆,脑中风都有哪些征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专家是怎么定义脑中风的吧!
春季如何预防中风及易得中风的那些事
吃饱就睡容易的脑中风
近几十年来影响人们长寿的死因主要是癌症、心肌梗死及脑中风。而在我国则脑中风往往比心肌梗死多,因此如何减少脑中风很值得研究。
前不久在巴黎召开的欧洲心脏学会2011年年会上就有一报告讨论了脑中风与晚饭后隔多少时间睡觉问题。这是希腊某大学医学院的营养专家研究的。他们调查了1000个病人,结论是晚饭后一小时以上再睡眠者较晚饭后即睡觉者脑中风的风险要减少约2/3。如果再晚20分钟以上再睡眠,则此风险还可以减少10%。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此研究并不证明任何因果关系,仅仅是观察到这一现象,即晚饭后距离睡觉的时间似乎与脑中风发病有关。
此研究包括了500名健康者、250例曾发生过脑中风者及250例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由于冠状动脉阻塞而使心脏血流减少,严重时发生心肌梗死。
此1000人均填写了一张详细的问卷,有关睡眠的习惯,以及什么时候睡和吃什么等等。
统计结果,与晚餐后一小时内即上床者相比,晚饭后60~70分钟上床者的脑中风危险性减少66%。晚饭后70分钟到2小时再上床者危险性要减少76%。而2小时以上再上床者,则此危险性反而开始逐渐上升,原因不明。
在调查中还发现晚饭后一小时以上再上床者,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似乎也能减少。
为了分析其原因,还调查了许多与冠心病及脑中风有关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体力活动、体重、吸烟与否、饮食、冠心病的家族史、高血压、血脂紊乱及糖尿病等。但结果还是认为晚饭后早睡者与以上因素并无明确关系,仍是早睡者脑中风危险性增加。
至于为什么有这一结果,作者并未进行深入的探究。但作者认为以前有研究认为睡得越早者食管反流病的发生越多,而这病常合并有睡眠呼吸停止,而这是脑中风的一个危险因子。
美国心脏学院的主席则另有看法。他认为,当吃晚饭时,血糖、血脂及血流等有改变,所有这些暂时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饭后一段时间这些变化逐渐平稳。而此研究的病例相对较少,因此晚饭和睡眠之间隔多少时间仍值得进一步研究。目前来说,只要记住,你妈妈说的饭后别立即上床是对的。
对于我们来说,从常理推论,吃饱后稍微活动活动,待消化得差不多了再上床也不迟。切不要吃饱了就往床上一躺睡大觉!
酣睡非好眠严重打鼾易脑中风
据台湾TVBS电视台报道,白天容易打瞌睡,精神不集中,晚上睡觉又大声打呼。如果您有这些症状的话,有可能是罹患“无症状脑中风”。医生提醒,如果睡觉打呼噜的声音大到吵到别人时,最好做检查。
台北市的胡先生,60年来打呼噜的声音大到连枕边人都睡不着,治疗后才发现,打呼噜竟然打到“脑中风”。胡先生说,“像大吸气的时候,会把自己给吓醒,就是呼吸中止。”
医师表示,胡先生的案例就是标准的“呼吸中止”,导致脑部缺氧,核磁共振才发现,那些白白的小点就是血管阻塞,因此脑中风。
医师表示,胡先生罹患的就是医疗界开始重视的无症状脑中风,既没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只因为严重打鼾,就病发脑中风现象。而之前,一位26岁的年轻病患也因为严重打鼾引发脑中风。
万芳医院睡眠中心主任宋家莹表示,无症状脑中风病患一般很容易就睡着(或者打瞌睡),他们白天容易头痛,晚上容易严重打鼾。
另外,医师也建议,男性颈围大于43厘米,女性颈围大于38厘米,或是腹围大于100厘米,都容易睡眠呼吸中止。呼呼大睡已经不是一夜好眠,而是脑中风风险提高。
春季老人易患脑中风
春天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令人心情舒畅,但春天气候骤升骤降,血管收缩难以跟上温度的变化,中老年人此时必须高度警惕中风等脑血管病的发生。患有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更要提高警惕。
大脑的血液在颅外由四条血管供应:两条颈动脉和两条椎动脉。这四支动脉任何一支发生病变都可以导致脑缺血,引起脑卒中,俗称中风。在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狭窄导致的约占80%。随着机体的衰老和血管的硬化,人体各处的动脉内可形成动脉硬化斑块,造成动脉狭窄。其中颈动脉的分叉处是较常发生的部位。这些斑块不断增大,可出现钙化、出血、坏死、脱落,其结果就会导致颈动脉闭塞及脑部血管栓塞。临床统计显示,脑中风的病人,约2/3的脑梗塞与颈部动脉狭窄有关。颈动脉狭窄程度75%的患者中,1年内发生中风的可能性为10。5%,5年内为30-75%;颈动脉狭窄程度在70-90%且合并脑缺血的患者中,1年内将有26-28%发生中风。
患有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最常出现的症状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头晕、一侧面部、肢体无力或麻木,或者短时期内言语困难、眼前发黑(常为一过性的单眼黑矇),或者出现一过性的意识丧失、遗忘等。这些症状历时短暂,一般数分钟或数小时,常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而无后遗症。但这种症状多反复发作,多则一日数次,少则数周、数月至数年发作一次。对于突然起病的肢体麻木、无力和视力障碍、一侧不全偏瘫和感觉障碍病因不明者,以及既往发生脑卒中形成后遗症等,都应怀疑患有颈动脉狭窄。体检发现颈动脉杂音但无症状者,也应考虑患有颈动脉狭窄。
一般来说,无症状或症状轻的患者自己无法知道是否有颈动脉狭窄。但随着各种诊断手段的发展,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检出已越来越多,为积极防止脑卒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是目前最为简单且常用的诊断方法,无创伤,费用较低,敏感性达97%,可以将其作为筛查的辅助检查手段。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是否患有颈动脉狭窄及其狭窄程度、确定狭窄斑块的成分及表面是否有溃疡、是否有斑块内出血等。对于以上提到的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者,及怀疑患有颈动脉狭窄者,可以作为首选的检查手段。建议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应定期接受颈动脉筛查,每三个月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普通中老年人也可在单位组织体检时增加颈动脉筛查的项目。
老人频打哈欠须警惕 或是缺血性脑中风前兆
众所周知,一般人在感到疲劳时,常打几个哈欠,可使人的疲劳暂时减轻。可是,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者,频频打哈欠,有可能是缺血性脑中风的先兆,应提高警惕。
大约有70%~80%的缺血性脑中风病的病人,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现象。其原因是中老年人,特别是患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变窄,血管壁弹性降低,致使流向大脑的血液量减少,而大脑对氧气十分敏感,仅占体重2%左右的大脑,却消耗全身需氧量的25%左右,因此,当大脑缺血缺氧时,即引起哈欠频频。同时,打哈欠还可使胸腔内压力下降,上下腔静脉回流心脏的血量增多,心脏的输出血量增多,脑细胞的供血能力得到改善。但这种改善是暂时的,因此,频频哈欠常预示缺血性脑中风可能在近期发生。
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出现无诱因的频繁哈欠,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在医生指导下,对高血压、高血脂等积极进行治疗。饮食宜清淡,避免高脂饮食,戒烟限酒,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以降低红细胞、血小板聚集性,防止血栓形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防止激动,并注意防寒保暖。这些都对预防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结语:春天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令人心情舒畅,但春天气候骤升骤降,血管收缩难以跟上温度的变化,中老年人此时必须高度警惕中风等脑血管病的发生。患有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更要提高警惕。中青年人,应该从生活方式开始预防中风、控制中风出现的各种危险因素。(文章原载于《大众健康》,刊号:2012.02号,作者:张家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养生堂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