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轩窗

  1. 首页
  2. 中医养生

清代中医文化的发展

阅读:426

  清朝 (公元1644-1911年)

  关于清朝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由于长期内忧外患,明朝终于1644年被满清贵族推翻。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国内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

  最初的几位皇帝,特别是康熙(1662-1722)、雍正(1723-35)及乾隆(1736-96),史称「康雍乾盛世」,促进社会发展至新的景象。

  不仅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族与农耕族之间日久的冲突;同时采纳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国内多民族的统一,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尽管清朝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其发展并未超越传统封建、专制主义体制。

  经济上仍以农立国;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礼教。外交上长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因此与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清朝所取得的成就则相形见绌,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并且存在越来越大的距离。

  清中叶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经历9年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满清国主权受损,政治腐败,进入了衰落时期。1911年孙中山发起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

  温病学的继续发展

  明朝吴有性的《温疫论》是温病学的重要里程,之后其他医家对温病学体系继续进行临床实践及理论探讨。清朝温病学说有更进一步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立专题。

  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及著作有,叶桂与《温热论》、薜雪与《湿热条辨》、吴瑭与《温病条辨》。

  晚清时期,虽然中医面对西方医学严峻的考验,医家们继续拥护《伤寒论》、"寒凉派"、《神农本草经》以及其他传统中医理论,中医学仍旧受到普遍支持。

  王士雄(1808-66),终其一生研究温病,撰写《温热经纬》一书。柳宝诒(1842-1901)的《温热逢源》及雷丰之《时病论》(1882)仍然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人体解剖学

  中医有关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不少记载。但一直发展缓慢,部分原因归咎于中医外科手术没有受到重视。

  1830年《医林改错》的刊行,纠正了前人关于人体脏 腑记载的某些错误。其作者王清任(1768-1831)深感医家掌握正确人体脏器知识的重要性。

  他细心观察放置在义冢的尸体,发现很多以前中医学不了解的器官,如主动脉、胰脏及横膈膜等,也纠正了"肺中有24孔"、"尿从粪中渗出"等错误论断。他再一次肯定脑子主宰思维记忆的功能。

  人痘接种术 - 天花预防

  先前描述明朝天花为患,人们已开始懂得预防方法。比较确实的历史资料是1727年俞茂鲲于《痘科金镜赋集解》一书中所提及,有效的天花预防方法,人痘接种法在1567-72年经已施行。

  其中一种接种方法,是以天花患者痊愈期的疹皮痂,磨成细粉作为痘苗,从未出过天花疹的健康人士,利用银筒帮助吸入鼻腔,就可产生抵抗力。

  虽然这种方法仍不完善,但有重要历史意义,它不仅是牛痘发明前预防天花的有效方法,更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驱。在中国各地广泛应用,并很快流传到欧洲多国。

  《本草纲目》补充及草药治疗

  赵学敏 (约1719-1805),字恕轩,杭州人。编辑了一本《本草纲目》补充,对中医药作出重大贡献。《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重要的药物学专着,共载药物921种,其中716种是《本草纲目》所未收载或记录不详者。

  书中将药物共分类为水、火、土、金、石、草、树、蔓藤植物、花、种子、蔬菜、器物、鸟、兽、甲壳动物及昆虫。总结了中医19世纪的药物学成就。

  赵学敏另一本重要著作为《串雅》,是与"铃医"即民间走方郎中合作,广泛收集整理民间医药经验与知识,于1759年问世,分为内、外篇。赵学敏认为民间走方郎中的医术很神奇,而且疗效显著。

  这些郎中们用药具有平贱、显验、方便的特点,因此对他们非常推崇。1949年后在新中国出现的"赤脚医生",可以认为是他们的后继者。

  赵学敏在书中阐明治疗用药不一定要贵重,他极力批评庸医们的高昂收费,认为他们只会处方一些昂贵的补药,但其实不懂辨别药性。书中记载了许多疗效卓著的走方医经验。

  典型中药房

  在19世纪,植物药治疗是中医学的基本,早期有关文献不继被再次刊行,很多医家如吴其浚(1789-1846)于1848年出版之《植物名实图考》,费伯雄于1863年撰写《医醇剩议》等,都希望为这个以植物为本的医学作出贡献。

  当时最闻名的中药堂是同仁堂,位于首都北京,专门为皇宫供应药物。

  大量医学书籍的编著及整理

  为拢络知识分子,清初的皇帝鼓励学术生活,并时常资助大型文献的编纂,因此当时有大量全书、类书及丛书刊行。

  18世纪百科全书非常流行,当时出版的其中一本重要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1723),由蒋廷锡等受命编纂,520卷,内容辑录有古典医籍的注释、临证各科诊治、医家传略、医学艺文与记事等。

  另一本清政府命令纂修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1742),由吴谦等人把18世纪初以前,历代重要医学著述加以校订、删补,并进行节录编辑。全书共90卷分15门,包括医学理论、各科诊治、方剂、针炙与运气等内容。

  1749年起,清"太医院"规定为医学生教科书。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文艺。

  当时医家们撰写个人专着亦是时尚,用以陈述自己的医学见解。张璐(1617-1700)的《张氏医通》(1695),主要是推祟"温补学说"。

  同时有关医学基础书籍相继面世,程国彭的《医学心悟》(1732)一书,以简明文字扼要清楚地论述中医四诊、八纲、八法以及临证各科的诊治,对初学者很有启发。李用样的《证治汇补》(1687)也是一部内科诊治专着。

  由于清朝考据风气盛行,不少医家对重要的古典医籍进行了大量的考证与注释工作。举例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都有大量注释刊行。

  其他临症各科各自有发展特点与突出成就,表现在不少医家对疾病诊治的总结与医着的空前增多。

  西方医学的传入

  19世纪末,清政府日益衰落,逐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象。在宗教组织的支持下,教士及西方医士们在中国的洋化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时出现很多由中国人或与西方人士共同开办的西医学校,一批有关西方医学的释本也相继面世。

  西方医学在中国开始日益广泛深入地传播,由沿海到内地,由设立诊所到建医院,由办学校到吸收留学生,由翻译医书到成立学术团体,近百年间,形成了中医与西医并存的局面。

  近代最早去西方学医者为黄宽(1829-1878),广东香山县人,1850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专攻医科,1857年回国后,以其高明医术及医德,深受广东一带人民的爱戴。

  中西方医学结合

  在清朝末期,洋务运动引起了传统中医界的重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当时医学界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态度和主张;一些人对传统中医一概加以鄙视,认为不科学,极力主张取缔;一些人拒绝接受新事物,认为西方医学全部不适合中国人。

  有一些受过西方思想的人,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迫切探索发展中国医学之路,试图把西医学术加以汇通。当然根据当时历史背景和医家们本身条件限制,其汇通中西医的活动,未能取得明显的成就。

  在汇通中西医活动方面,其中最早的一位先驱者为朱沛文,字少廉,广东南海县人,出身医学世家。他于1892年编撰了《中西脏腑图像合纂》,将人体结构、脏腑图像与西方生理解剖图谱相互参照,加以论述。

  内容较系统、丰富及集中地反映了他的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思想。

相关文章

  • 发展中医 得先拯救传统文化

      废除中医之论,如今回望,已是百年之身。   一百多年前那些西风东渐的岁月里,比尖船利炮、舶来商品更易打动闭塞的中国的,是对急性病见效迅速的西医,那是中国人认识西学的开始,而随后,西风化雨让中国的现代化意识疯长,此时最早一批被唾弃的“糟粕”里就有中医。   对于中医的认识和态度,隐含着对于与中医血脉相连的文化传统的认识,隐含着我们对于人自身的认识。   不久前,由朝鲜医家

  • 中医文化 火针发展史研究

      伴随着冬天的来临,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这个生活方式。对于中医的养生你们又有多少了解呢?中医养生一般有按摩、足疗、拔罐、针灸等。那么你又对它们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解惑了,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火针的发展史,下面小编的具体介绍吧。   火针发展史研究   火针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目前,火针针具已经发展到电火针、电热针,治疗范围则扩展至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

  • 中医寻根文化 孔子学说和中医的关联

      ●“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清醒地认识过度开发增长与过度发展的负面效应和终极限度,珍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传统生态智慧,从而探求可持续生存的可能性。   ●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无数人实践信息的反馈系统。其发展的动力来源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其理论体系和学术特征及知识范围都必然以实践为依据而与时俱进。把中医发展规律与中医固有理论混为一谈是错误

  • 中医养生中的酒文化

      人类最初的饮酒行为虽然还不能够称之为饮酒养生,但却与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者一般认为,最初的酒是人类采集的野生水果在剩余的时候,得到适宜条件,自然发酵而成。由于许多野生水果是具有药用价值的,所以最初的酒可以称得上是天然的“药酒”,它自然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当然,这时人类虽然从饮酒得到了养生的好处,但他们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养生目的。   (

  • 中医文化 中医四小经典有哪些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所以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中医养生。现在正是冬季,大多数人在养生方面,以养阴为主。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更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来看小编介绍的有哪些关于中医养生的。   中医四小经典有哪些   中医四小经典人们一般认为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该书内容通俗易懂,体裁一般都是的诗歌形式,而且朗朗上口,更有利于

  • 彷徨:回眸百年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一)

      中医文化历史悠久,流传从古至今,中医治病由内到外的调理。中医史的发展,促进了很多医学的进步,下面小编带领大家一起去回眸百年中医,看看它对医学与养生有哪些贡献吧!   相关阅读:   彷徨:回眸百年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二)   彷徨:回眸百年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三)   彷徨:回眸百年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四)   彷徨:回眸百年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五

  • 彷徨:回眸百年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二)

      随着科学的发展,一系列的西医文化传进中国,导致许多人忘了我们的中医文化。其实中医是很重要的养生之术,中医史已有百年了,对人们的健康有极大的作用,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回眸百年中医,看看中医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吧!   相关阅读:   彷徨:回眸百年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一)   彷徨:回眸百年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三)   彷徨:回眸百年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四

  • 彷徨:回眸百年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三)

      百年以来,许多中医学的专家或者其它学者,对于中医这门养生术曾有过质疑,彷徨。虽然如此,中医文化仍然流传至今,足以表明它对我们的健康有极大的好处,下面和小编一起去回眸百年中医,了解下中医史!   相关阅读:   彷徨:回眸百年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一)   彷徨:回眸百年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二)   彷徨:回眸百年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四)   彷徨:回

你可能感兴趣

  • 中国传统文化汉服文化知识介绍设计培训PPT课件发展内涵结构配件


  • 传统汉服文化知识简介PPT课件 发展服饰结构


  • 汉服文化知识介绍PPT课件 历史发展服饰结构影响


  • 传统汉服文化知识简介PPT课件 历史发展服饰结构


  • 汉服PPT课件基础知识简介演讲发展 男女装制式文化与内涵服饰


  • 汉服PPT课件基础知识简介演讲历史发展 男女装制式文化与内涵服饰


  • 汉服PPT课件基础知识简介演讲历史发展 男女装制式文化与内涵服饰


  • 汉服PPT课件基础知识简介演讲历史发展 男女装制式文化与内涵服饰


  • 汉服文化知识介绍PPT课件地们影响内涵历史发展服饰结构影响配件


  • 汉服文化知识介绍PPT成品课件汉服历史介绍发展汉服服饰结构影响


热门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