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近读《中国中医药报》刊登的《养心脾以调月经》一文,文中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认为“月经失调多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脾虚化源不足,冲任失养,心气不足,不能奉心而化赤为血,而致形体消瘦及月经量少,甚至经闭。”百思不解。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均为“二阴”,何来二阳之说?余即重温旧课,查阅资料,以求正解。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经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目前对此段经文的解释,多认为病起于忧思劳神,七情郁结,致心脾受累,气结火郁,营阴暗耗,然后造成一系列病变。这种观点在医界也颇为盛行。如唐笠三有《二阳之病发心脾论》称:“二阳者,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也,其病发于心脾,盖因思为脾志,而实本于心,其始也,有不得隐曲之事,于是思则气结,郁而为火,以致心营暗耗,既不能下交于肾,脾土郁结,又转而克肾,是以男子少精,女子不月,无非肾燥,而血液干枯也。且夫脾有郁火,则表里相传,胃津也涸,大肠为胃传道,故并大肠而亦病也,此二阳之病,当以燥火之证言,在胃则为消,为格,在肠则为闭,为鞭,至于胃腑既燥,而脾无以行其津液,则为风消。”
医家王冰认为“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则男子少精,传入于脾故为风热以消削。大肠病甚,传入于肺,为息喘而上贲,然肠胃肺脾,兼及于心,三脏二腑,互相克薄故死不治。”说明始病在阳明,延及于心脾,致精血匮乏,不能为隐蔽房帏之事,久则水亏火炎转生他病。王冰此论较合《素问》原意,又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医家张子和也说:“男子二十上下而精不足,女子二十上下而血不流皆二阳之病也。”张子和认为临床中多种虚劳的病根即是《内经》之二阳病,病根在痰瘀蕴结肠胃,致心脾受困,精血无以化生而为虚劳内热,月事不行。治病必求于本,当以清涤胃腑为主,以涌泄法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