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轩窗

  1. 首页
  2. 中医养生

学用经方须重视腹诊

阅读:461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腹诊具有客观性与重复性强的特点,可弥补舌诊、脉诊之不足。

  ●张仲景对腹证非常重视,在判断病位、阐述病因、分辨病机,以及确定治疗原则上多有对腹证的应用。

  ●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论述,腹诊并不局限于腹部,还应包括胸部。

  ●掌握腹诊的部位、手法、患者体位等对经方的学习和应用至关重要。

  腹诊是切诊法的一种,为切按诊察患者胸腹部一定部位所表现出的某些病理性反应征,即“腹证”的一种诊断方法。正如清末医家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所谓:“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

  参照腹诊经方辨证才准确

  秦汉以前医生临证时必诊腹部,就像现在医生临证必诊脉一样。而后世的医生受封建习俗的束缚,临证切诊只诊脉而不切腹,对于腹证只是问问而已,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样就影响了临证诊断的准确度。

  日本的汉方医学习《伤寒论》很重视腹诊这种独特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在内伤杂病及慢性疑难重证中尤为依赖腹诊。日本汤本求真所著《皇汉医学》中曾提到,日本汉方学家吉益东洞氏说:“腹者有生之本,百病根焉,故诊病必先诊,外证次之,脉又次之。”矢数道明力倡外感证从脉诊为主,内伤病以腹诊为主。日本对腹诊研究的系统、深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腹诊有客观性、重复性强的特点,可弥补舌诊、脉诊之不足。不少病证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腹诊较为直接、迅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在辨别证候,分析病机和指导治疗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不少经方的准确辨证应用,应当参照相应的腹诊才能完备。

  张仲景有关腹证的论述

  《伤寒论》397 条中,论及腹证的就有114条;《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方中,有80多首方剂提到腹证,可见医圣张仲景是非常重视腹证的。

  如在判断病位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水在心,心下坚筑”;“水在肝,胁下支满”,就指出了哪一脏有病,就显现出哪一脏的腹证。

  在辨别病性上,《伤寒论》第239条云:“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说:“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这就是从腹部按之的痛与不痛来分辨病证的虚实寒热。

  在阐述病因上,《伤寒论》125条说:“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第340条中“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等,都是以腹诊所见的腹证来审证求因的。

  在分辨病机上,《伤寒论》第135条说:“……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这是主要以腹诊按之腹肌高度紧张,甚则坚硬如石,来反映有形之水与热邪结于心下的大陷胸汤证。《伤寒论》第151条说:“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这是以按之不痛不硬来判断无形之邪结于心下,气机痞塞不通的泻心汤证等。

  在确定治疗原则上,《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这都是依据腹诊按之痛否来辨虚实证,并确定应用寒下或温下法。

  腹部划分及腹诊方法

  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论述,腹诊并不局限于腹部,还应包括胸部。腹诊的部位划分,主要包括胸胁、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等。胸胁部位,包括前胸、两侧的胁部、胁下,为胸廓肋骨所包之处,内含心肺肝胆。心下部位,为剑突下的中上腹部,即鸠尾至中脘部位,内含横膈、脾胃、肝胆、肠道。胸下,即心下之部位。大腹部位,为两肋下缘连线至两髂上缘连线之间所属部位,以脐为其中心,内含脾、胃、大肠、小肠。少腹部位,即小腹部位,为两髂上缘连线以下至盆腔前缘以上部位,内含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肾肝冲任诸脉都循行于少腹,各脏腑之气都汇聚于腹部,并通过经络沟通、气血运行充养腹部内外,因此加强了腹部肌肤和内脏的联系。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然反映于腹外的一定部位,并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腹证。

  腹诊时,患者仰卧,两腿伸直,两臂顺沿两胁伸展或在胸前交叉,体态自然,袒露胸腹,腹肌放松。医生先观察患者腹外有无异常变化,然后,用手指腹或手掌,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由轻到重地开始触、摸、按诊。从胸部开始,先按胸部、两侧的胁部、胁下,随即很轻柔地向下再抚按整个腹部。腹诊手法宜轻柔徐缓,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为探寻疾病的位置亦可用大指的指腹部,或轻或重地按压于各重要部位进行仔细触诊,了解热、凉、痞、胀满、软硬度、肿块、拘急、压痛、硬痛、动悸等情况,以作为应用经方的辨证依据。如大柴胡汤的腹证为按压心下、脐上的腹部或胁下部位,有压痛感和满硬感,即所谓“按之心下满痛”,“心下痞硬”。桃核承气汤的腹证为按压脐下偏左有肌拘挛疼痛感,有时延及左腹股沟处等。

相关文章

  • 应用经方须注意药量配比

    □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自古流传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就是说中医治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必须药量轻重适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药量”,不仅仅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指药量间的配伍比例。特别是应用经方,一定要合乎经方药量之间的配比法度。《伤寒论》、《金匮要略》上所载的经方,因药味少而精,药量配比法度谨严,出神入化,疗效肯定,可重复性强而

  • 科学用眼防止干眼症

      眼睛是带领人们探索生活的重要器官,但人们似乎把它的功能视为理所当然。其实平时养成善待及保养眼睛的好习惯,可让它舒适运作,减少干涩、模煳的症状 ,发挥更大的效能。 防干眼症 养成用眼好习惯   1.开车时,请将冷气通风口对下方脚底吹,不要对准脸部。这是因为湿度低及高度风速,会带走眼表层水分,造成干眼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角膜破皮、疼痛症状 。   2.每周吃两次鱼,因为鱼肉富含不饱和脂

  • 中医讲 服用膏方须辨识体质

      膏方是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糖或蜂蜜等制成的半流体状剂型,主要针对慢性虚损性疾病的长期调理以及滋补养生,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的作用。   一代名医秦伯未曾称“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溢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俗亦称膏滋药”,“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祛病之义”,很好地诠释了膏方之本。

  • 中医养生知识 怎样科学用中医保健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古代华佗利用中医造福了许多百姓,帮助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那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中医养生知识呢?广大的爱美女性有了解中医美容的技巧吗?中医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养生保健,不仅健康还很安全,中医针灸就是其中一种。下面就来看看有哪些适合我们的中医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熬夜养身护肝小秘密   晚上本来是应该休息

  • 经方治虚寒便秘

    □ 项仁海 黑龙江省绥滨县人民医院便秘是临床常见病,时医常以泻下剂治疗,其中不乏无效者。笔者侍诊冯世纶教授,见用大黄剂甚少,而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甚多,临床疗效显著。崔某,女,49岁。2011年5月19日初诊。便秘25年余,前医用大黄、番泻叶、果导片、肠清茶等治疗无效。现无便意,大便3~4日1行,干如羊屎,靠灌肠通便,胃腹胀硬,触诊似有硬块,口干欲饮,有痰,色黄,恶热无汗,苦夏,遇热易

  • 经方合用消肌瘤

    □ 李红亮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子宫肌瘤相当于中医学的“癥瘕”,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阳不化阴,寒痰凝血是其主要病机。笔者曾师从河南洛阳民间已故“李八先生八世妇科”传人李守杰先生,对妇科杂病临证颇多,总结一消瘤方,对瘤体小于5cm×5cm的子宫肌瘤有良好的疗效。该方以四逆汤合桂枝茯苓丸合方加生姜而成:白附片30克,干姜30克,桃仁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茯苓30克,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

  • 经方止呕有良效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出自于《伤寒论》厥阴篇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条文原意是虚寒下利又复感外邪,医者不辨虚实误用吐下的治疗手段,致使脾胃更伤,脾气更陷,胃气更逆,形成的“寒格”证可用该方治疗。寒格的病机是上热被下寒所格拒,脾胃升降失常。上热则胃气不降而呕吐;下寒则脾气不升而下

  • 经方临证实践点滴

      专家:李寿庆 辛文华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医院   腹胀   患者王某,女,31岁。自诉夜间腹胀、烦燥、失眠5年余。病始因长期大便艰闭不通,必用甘油、开塞露才能缓解,五六日一行,屡用泻下之药,近年来渐渐出现烦燥、腹胀、失眠,舌红,苔黄燥,脉弦数。辨证为“心胃郁火,胃气不和”,用栀子厚朴汤治之:栀子10克,厚朴12克,3剂而愈。   本例

你可能感兴趣

  • 重视起来~日本inclear凝胶女性私处护理液私密乳酸菌止痒去异味


  • 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真材实料买2送1包邮


热门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