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方面讲究的原则是动静结合,那么对于动静养生我们有什么样的理解呢,是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呢?其实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下面就很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养生讲究的原则。
中医之所以比西医好是因为西医是以治疗为主而中医则以养生为主要的,更多的人现在开始注重养生这一块。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说明了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1.静以养神
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去欲”以养心神的认识,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发展,三国的嵇康、唐代的孙思邈、明代万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
2.动以养形
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场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所以《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
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张子和强调“唯以血气流通为贵”(《儒门事亲》)。
散步、导引、按蹻等,以动形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3.动静适宜
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从湖南马王堆出土竹简的导引图中的导引术、华佗的五禽戏,到后世的各种动功的特点,概括言之就是动中求静,动静适宜的原则,还突出了一个审时度势的辨证思想特点。
从体力来说,体力强的人可以适当多动,体力较差的人可以少动,皆不得疲劳过度。从病情来说,病情较重,体质较弱的,可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随着体质的增强,可逐步增加动功。从时间上来看,早晨先静后动,以便有益于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动后静,有利于入睡。总之,心神欲静,形体欲动,只有把形与神、动和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黄帝内经》更明确地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说,养生的关键是要把动静养生有机结合起来。
“静养生”应该算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指导思想。“静养生”能够保持精神状态宁静祥和,对于身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体育运动与食用滋补品等则是第二位的事情。据了解,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差不多都用 “以静养生”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奉行 “静养生”的理念,并且好多人都取得了健康长寿的养生效果。
“静养生”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代中国的先哲们,尤其是道家的先哲们,十分重视 “静养生”,他们对 “静养生”的理论作了十分清晰的阐述。《黄帝内经》中说, “静养生”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并且还主张,一个人只要能以一种 “恬淡虚无”的胸怀来对待名利得失,并且能将向外追逐的精神都收回来,多多关照自己的身心,那么就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从而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
以上这些信息都在告诉我们:修养自己的心性,从而少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就能经常以一种豁达开朗、宁静祥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正是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够产生巨大的养生效果。
那么如何实现静养生呢?要实现 “静养生”,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从而使自己能够很超然地来看待人生的得失、恩怨;能够顿悟名利得失、恩恩怨怨都是身外之物;能够将生活中的一些小摩擦和小矛盾,看作是可以忽略的东西。
关于 “静养生”,你还可以端坐下来,从而使自己的心静下来,将双眼微闭,意念微守下丹田,接着凝神听自己的一呼一吸,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享受美好的阳光,这时如果心里有杂念,不必理会它,继续凝神听自己的呼吸,慢慢地就会进入安然宁静的境界。每天用半小时到一小时练习,这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或治疗疾病都十分有效。
对于正在为生存而奋斗的中青年人,练习 “静养生”可能有点困难。但是,为了珍惜自己的生命,将是非恩怨、名利得失看得淡一些,练习 “静养生”还是很值得的。对于已经从为事业而奋斗的征程中退下来而进入老年阶段的人,更需要很清醒的认识,身心健康是头等大事。
练习 “静养生”,可以在改变人生观的前提下,再修炼一些修养心性的功夫,坚持不懈,一定可以增强 “以静养生”的养生效果。事实上,庄子的坐忘功是一种较好的修养心性的方式,建议朋友们坚持试试看。
“生命在于运动”是一种 “以动养生”的养生学,经过不断的传播和实践,这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奉行。从而使人们一想到养生,就会下意识地想到运动,于是兴起了爬山热、跑步热、做操热、跳舞热……甚至很多人都逐渐忘记了,古人曾经给我们留下了一份 “静养生”的养生文化遗产。
运动养生的观点来自于 “天人合一”的理论。《周易》将宇宙天道运行变化的自然属性投射于人生,归纳出 “动而健,刚中而应”,“刚以动,故壮”,“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这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也包括以运动的观念来对待和养护人类自我的生命和身体。在这种主动养生思想影响下,一些古代养生家反对 “静息将养”,主张运动强身。
“生命在于运动”这个养生理论的根本缺陷,就是它完全忽视了“静养生”的重要性,而中国 “静养生”的传统养生学,虽然将静摆在第一位,但是并不反对动。
它只是主张,养生的主要方面应该是心性的修养,通过心性修养,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使自己能够摆脱名利恩怨羁绊,从而使心境能常处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第二位是适当的运动及服用必要的药物与营养品。因此,“静养生”也认同 “生命在于运动”。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中医养生的冬季原则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我们对于动静养生其实是有不一样的了解的,动静养生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养生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