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穿越剧红火的很,是不是大家都想知道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呢?今天小编就专门针对古代人的养生找了几篇文章,大家一起去看看有什么神奇之处吧!
清帝PK明帝 哪个长寿
明清皇帝都以故宫为家,在这里生活与办公,有趣的是,清朝皇帝寿命更长,平均达53岁,而明朝皇帝只有42岁。康、乾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数得着的长寿皇帝,由此看来,清代皇帝应属长寿,究其原因,不外有四。
清朝皇帝生活非常规律
明代皇帝经常不早朝,而清代皇帝则兢兢业业,有时凌晨4点便起床,因朝会经常安排在五六点,坚持早起早睡,契合“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清朝皇帝注意饮食清淡
明代御膳以鲁菜、清真菜为尊,康熙却感觉油腻,他特别推崇淮扬菜,主张淡而有味。据记载,清朝皇帝每日只吃两顿正餐。
清朝皇帝喜爱体育锻炼
清代以弓马得江山,非常重视骑射,特别是盛期的几位皇帝,经常打猎、骑马,不仅如此,还通过摔跤、武术来锻炼身体。
清朝皇帝生活有节制
虽然三妻四妾,但清代家法甚严,故像同治这样荒唐的皇帝比较少,明代有好几个皇帝因生活不检点死于意外事故,清代就少得多。与历代相比,清代皇子课业最重,不少皇帝满腹经纶,有较高的修养,故能延年益寿。
紫禁城里的“那些事儿”
紫禁城里的“冷宫”究竟在哪?
选到皇宫里的女人,一旦失宠,便会在宫中禁室里等死,十分悲惨。这个宫中禁室,就是所谓的“冷宫”。那么,故宫里的“冷宫”究竟在哪儿?关于这个问题,有学者认为冷宫其实并无固定的地方,凡是关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称“冷宫”,紫禁城并没有明确的“冷宫”匾额。可见,冷宫并不是皇宫里某一处宫室的正式命名。
为什么皇帝要“翻牌子”?
自顺治时起,加强了对后宫的管理,皇帝与后妃各有各的寝宫,各有各的膳房,除去大典、节日等特殊情况,不准同桌吃饭,并且严禁皇帝与后妃同居一室。唯一最能亲近的机会就是“翻牌子”。
皇帝需要行幸时,太监事先将“召幸后妃绿头牌”摆好,这是一种长条形的薄竹片,头上为绿色,竹片上写着后妃的名号、简历、姓氏、出身等。被选中的后妃得旨之后,要沐浴净身,用毯子把身体裹严,由太监背到皇帝寝宫。一定的时辰后,太监会在窗外喊道:“是时候了!”连喊三声后,皇帝必须传太监将妃嫔背走。
紫禁城女子“避孕”有奇招
皇帝招幸嫔妃后,太监在临走前要问皇帝:“留不留?”如果皇上说“留”,就要把该妃嫔的姓名、时间记在“幸宫簿”上,待有孕后备查。如果皇上说“不留”,太监则用手微按肛脉,“龙精”尽出,点穴避孕。
民间还有记载,藏红花是宫廷传出来的避孕秘方。说如果皇帝不喜欢某个被宠幸的宫女或妃嫔,就会让太监把这个女子倒挂起来,给她用藏红花液清洗身体或者推拿女子身体达到避孕的目的。
乾清门前的铜狮子为何耷拉耳朵?
故宫中有很多铜狮子、铜仙鹤、铜麒麟等陈设,乾清门前也有两只铜狮子。这两只铜狮子的耳朵是耷拉着的,而故宫其他的狮子,则都是立着耳朵。
故宫专家介绍,清朝皇家禁止臣子进入后宫,更严禁后宫干预朝政,严禁女人走到朝前去。这两座铜狮子的耳朵耷拉着,就是要警示后宫嫔妃和佳丽们,对于前朝的政事,要少听、少议论,“非礼勿听”。
紫禁城冬天没有烟囱靠什么取暖?
这座庞大的宫殿很难见到烟囱,其大小宫殿冬季的取暖问题,光靠大小熏炉烧炭就可以解决了吗?其实是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学的设计办法,即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就可顺着夹墙,暖和到整个大殿。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人们睡觉时的炕床下面,形成“暖炕“与“暖阁”,从而既干净卫生又经济实用地解决了宫中冬季取暖问题。
我国古代的慈善医院
我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医院萌芽的。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在首都临淄创建了养病院,收容聋哑人、盲人、跛足等残废者进行集中疗养。《诸子集成·管子卷》记载:“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暗哑、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食衣之,殊身而后止。”
据汉书记载,公元2年左右,黄河一带瘟疫流行。皇帝刘衔遂下令在地方建造房屋,里面放置药品,并配置医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公立的临时医院。一百多年后的公元162年,汉中郎将皇甫规在军中置办医药,把生病的士卒集中到一起治疗。这实际上就是野战医院。
在宋代医院中,以佛家世间有“三佛(福)田”之说而取名的“福田院”出现得较早,它置于北宋京都汴梁城四郊,用来收养老、疾、乞丐的官办慈善医院。
到北宋徽宗在位时,“诸城、砦、镇、市户及千以上有知监者”,全都有了为给贫病者医药而设立的“安济坊”之类的医院(《宋史·食货志》)。苏轼在元祐四年(1089)在杭州“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建立了一所名为“安乐”的病坊。在苏州的宋朝石刻《平江图》中,有一古代房屋图样,上镂“医院”二字。宋人陈耆卿的《安养院记》载:“安养院在州(苏州)铃厅后,旧名医院,宝庆中改今名。”这是在中国有实证可考的最早出现的“医院”名称。
见证民国“中医存废”的一件文物
2010年,笔者有缘得到一民国时期银制纪念杯。纪念杯纯银质,保存完好,碗底有款;杯直径23厘米,高12厘米,重740克左右,杯体之大已属罕见。纪念杯上刻有的文字则更为珍罕。
原文繁体字竖排,现标点断句,以简体字实录如下:
“原夫特种药品久已信仰于万民,制炼各家多属相传于屡代,自卫生局设取缔殊苛,而中药会成维持无效,须贴检验之证复缴秘密之方;规则固严,罚金尤重,条分烦扰,业被摧残;迫得联集同人赴省属及市厅而请愿,要求数月,苦取消与修正而无从,将届实行问转园于何处,难收成命,叹乎吁以无门,廼蒙参军体念同行慨然担任,面陈当道达以舆情,仗鼎立以打消愧微忱而莫报,永深鰲戴欣荣药圃蒙庥共荷。洪施谨上无词纪念为之颂曰:
伟矣君子,见义勇为;
挺身肩任,药业扶持;
下情上达,吾侪永思;
用铭大德,福荫长垂。
中华民国十年十一月吉日
某某先生大鉴 丽泽相孚 广东中药公会鞠躬”
笔者考证认为:字迹挺拔俊秀,苍劲有力;主文为文言文,“颂曰”2个字则属于骈文双四式句型,令人叹为观止。该品的记述丰富翔实,内涵深远。
我们不妨回放一下纪念杯产生的历史背景。1922年(民国十年),废除中医论者得到当局的支持,废除中医活动愈演愈烈。广州卫生局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限制和取缔中医药生产。在广东中药公会的多次抗争下,仍要求中药的使用和生产要去当地警察署备案,取得检验合格证后,公开秘方才可生产,这无异于把中医药逼上了绝路。广东中药公会联络医药界同仁,去省署和市政厅请愿,奔走呼号数月,均不能改变中医药面临被取缔的命运。幸遇国民政府一位参军(姓字不详),得知此事,急公好义,慷慨陈词,终于使当局改变了初衷,取缔了限令,给了中医药生机。为感谢参军的大义行为,广东中药公会特制一大号银制纪念杯赠与参军。这个纪念杯记录了当时这段重要历史,同时,纪念杯也见证了民国时期中医药在“中医存废”之争时艰难的发展历程和广东中药公会对此人深深的感激之情。受赠人名字被抹掉,又为我们留下了考据的空间和遐想,或许这位参军迫于政治、迫于利益集团报复等等,不愿留证据在世。
古代的冷饮
冷饮在古代称为冰食。冷食的历史比较悠久,先秦时代《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歌,其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样两句诗歌,意为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之中。凌阴即冰窖的意思。由此可见,几千年前的古人就知道藏冰以备酷暑时节之用。
食冰,必然得藏冰。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要想食冰,藏冰则无疑成了一件大事。西周时期有专门掌管冰事的凌人,《周礼·天官·凌人》中有这样的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说的便是凌人按照自然时节斩冰、藏冰、启冰的事情。按节令,夏历十二月凿冰,正月藏冰,三月启冰。
西周时期古人对藏冰启冰之事看得比较重,据《仪礼》记载,藏冰启冰之前还要按照相关礼仪进行祭拜和献礼,祭的则是来自北方的司寒之神,献礼则需要用牛羊来献。
因藏冰之难,所以古时能真正在酷暑的夏季享用清凉冰块的人显得少之又少,冰块几乎成了皇帝或者达官贵人赏赐部下的东西。唐朝《开元天宝遗事》有这样的记载:“杨国忠子弟,以奸媚结识朝士。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置之雕盘中,送与王公大臣。惟张九龄不受此惠。”说的便是杨国忠以献冰块讨好众大臣之事。
随后虽然唐代民间有冰块的生意买卖,但其价格却相当昂贵,唐人冯贽的《云仙杂记》是一部志怪的小说,其中有这样的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由此可见冰块之贵,大概只有极富贵者能享用了。
宋朝时期,冰食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首《香酥》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调描绘出宋朝时期的冰食之美味可口。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记载的:“牛乳中取浮凝,熬而为酥。取上等酥油,约重千斤之上者,煎熬,过滤净,用大瓷瓮贮之。冬月取瓮中心不冻者,谓之醍醐。” 这几乎是现代版的雪糕了。
古代冰食发展到清代已经完全成为平民百姓度夏之物。“冰窖开后,儿童舁卖于市,只须数文钱,购一巨冰。”从严辰《忆京都词》中的记载即可见冰块之廉价。
从价等金璧到只须数文便可购买,见证了古代冷饮的发展。
总结:看过之后有什么感想呢?是不是还是觉得我们如今的社会比较先进呢?但是古代的医术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章原载于《养生保健指南 》,刊期:2012.07,作者: 北晨、青佚、买文军、周齐林,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养生堂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