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轩窗

  1. 首页
  2.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 中医基本概况和常见疾病的疗法

阅读:31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慢慢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许多伟人,总结了许多经验知识。中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祖祖辈辈的发现,尝试,积累,传承。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医相对于西医来说,治疗方法更温和,疗效更彻底,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药治疗,中医养生正在慢慢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1、什么是中医 2、中医基础理论

  3、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4、中医治疗高血压

  5、中医治疗冠心病 6、中医治疗糖尿病

  7、中医治疗慢性胃炎 8、中医用药的注意事项

  什么是中医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则也被称为民族医学。

  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的理论基本以阴阳五行为主,将人的身体看成是,神、气、形三个的统一整体,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来寻找病因,病的属性,病的位置,分析病在身体中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是什么病。归纳出病症的具体表现,制定疗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是人体达到阴阳调和直至康复,中医治疗的好处在于希望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来达到恢复平衡。

  中医发展史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时形成初步的理论基础,并出现了分科,采用了“四诊”治疗法等,西汉的时候,开始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人体的各种运作机能。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并且总结了“八法”。中医进一步的成熟。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辩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中医的特点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二、辩证论治

  1、概念: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疾病是具体的症状和在身体上的表现。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辩病又辩证,并通过辩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冒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只有辩别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方法。

  三、相似观念、现代分形观

  分形是上个世纪美国人创立的,但分形即相似的观念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如著名的阴阳,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观,上个世纪邓宇等的新发现。是取象比类、象数学、取数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即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

  热门通过观察矛盾现象的观察,渐渐的吧矛盾归结于阴阳的范畴之内,并用阴阳的此消彼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中医就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解释人体的各个部位,人和自然、社会之间的发杂多变的联系。

  五行学说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

  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

  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中医诊断学

  中医学中的望诊、舌诊、闻诊、问诊、脉诊、按诊等常用疾病诊断方法,并突出了中医学中所特有的八纳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及其它辨证方法、疾病诊断诊法与辨证运用等内容,最后介绍了中医病案的书写方法。

  中药学

  了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行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药、止咳平喘药、安神药、息风止痉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和供毒杀虫药等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七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病因讨论了外感六淫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什么是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在起病前有急性支气管炎、流感或肺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患者常在寒冷季节发病,出现咳嗽、咳痰,尤以晨起为著,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状,黏稠不易咳出。

  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时,症状迅速加剧。痰量增多,黏稠度增加或为黄色脓性,偶有痰中带血。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后,支气管黏膜的迷走神经感受器反应性增高,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出现过敏现象而发生喘息。

  随着病情发展,终年咳嗽,咳痰不停,冬秋加剧。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在症状加剧或继发感染时,常有哮喘样发作,气急不能平卧。呼吸困难一般不明显,但并发肺气肿后,随着肺气肿程度增加,则呼吸困难逐渐增剧。

  本病早期多无体征。有时在肺底部可听到湿和干啰音。喘息型支气管炎在咳嗽或深吸气后可听到哮喘音,发作时,有广泛哮鸣音。长期发作的病例可有肺气肿的体征。

  X线征象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X线检查阳性,或仅见两肺下部纹理增粗,或呈索条状,这是支气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变厚的征象。

  若合并支气管周围炎,可有斑点阴影重叠其上。支气管碘油造影,常可见到支气管变形,有的狭窄,有的呈柱状扩张,有的由于痰液潴留,呈截断状。

  由于周围瘢痕组织收缩,支气管可并拢呈束状。有时可见支气管壁有小憩室,为黏液腺开口扩张的表现。临床上为明确诊断,透视或摄平片即可满足要求。支气管碘油造影只用于特殊研究,不作常规检查。

  慢性支气管炎病因

  1、外因

  吸烟

  国内外研究均证明。吸烟时间愈长,烟量愈大,患病率也愈高。戒烟后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病情缓解,甚至痊愈。

  感染因素

  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为病毒和细菌感染,鼻病毒、黏液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多见。在病毒或病毒与支原体混合感染损伤气道黏膜的基础上可继发细菌感染。从痰培养结果发现,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及奈瑟球菌四种为最多见。感染虽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说明为其首发病因。只认为是慢性支气管炎的继发感染和加剧病变发展的重要因素。

  理化因素

  如刺激性烟雾、粉尘、大气污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臭氧等)的慢性刺激,常为慢性支气管炎的诱发因素之一。接触工业刺激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人,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远较不接触者为高,故大气污染也是本病重要诱发病因。

  气候

  寒冷常为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的重要原因和诱因,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及急性加重常见于冬天寒冷季节,尤其是在气候突然变化时。寒冷空气刺激呼吸道,除减弱上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外,还能通过反射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膜血液循环障碍和分泌物排出困难等,有利于继发感染。

  过敏因素

  据调查,喘息性支气管炎往往有过敏史。在患者痰液中嗜酸粒细胞数量与组胺含量都有增高倾向,说明部分患者与过敏因素有关。尘埃、尘螨、细菌、真菌、寄生虫、花粉以及化学气体等,都可以成为过敏因素而致病。

  2、内因

  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减低

  正常人呼吸道具有完善的防御功能,对吸入空气具有过滤、加温和湿润的作用,气管、支气管黏膜的黏液纤毛运动,以及咳嗽反射等,能净化或排除异物和过多的分泌物,细支气管和肺泡中还分泌免疫球蛋白(IgA),有抗病毒和细菌作用,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下呼吸道始终保持无菌状态。全身或呼吸道局部的防御及免疫功能减弱,可为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提供内在的条件。老年人常因呼吸道的免疫功能减退,免疫球蛋白的减少,呼吸道防御功能退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衰退等,致患病率较高。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当呼吸道副交感神经反应增高时,对正常人不起作用的微弱刺激,可引起支气管收缩痉挛,分泌物增多,而产生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

  综合上述因素,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气道在不同程度敏感性(易感性)的基础上,有一种或多种外因的存在,长期反复作用,可发展成为慢性支气管炎。如长期吸烟损害呼吸道黏膜,加上微生物的反复感染,可发生慢性支气管炎,甚至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或慢性肺心病。

  中医治疗方法

  风寒犯肺型

  该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表现为咳嗽,咳痰,痰白而清稀,或气喘、胸闷,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身体酸楚,舌苔薄白,脉浮。治疗该型慢性支气管炎应坚持祛风散寒、宣肺化痰的原则,可选用三拗杏苏汤。其方药组成是:麻黄6克,紫苏10克,荆芥10克,白前10克,桔梗6克,杏仁12克,甘草6克。将上药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下。

  风热犯肺型

  此类患者可表现为咳嗽,咳痰,痰黄或稠,发热微恶风,头痛,或口干咽痛,胸闷气促,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治疗该型慢性支气管炎应坚持祛风清热、宣肺化痰的原则,可选用桑菊饮加减。其方药组成是:薄荷10克,桑叶10克,牛蒡子10克,前胡10克,桔梗6克,杏仁12克,芦根15克,甘草6克。煎服法同上。

  燥热伤肺型

  此类患者可表现为干咳无痰,咳甚则胸痛,或痰少不易咯出,鼻燥咽干,或恶风、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治疗该型慢性支气管炎应坚持疏风清肺、润燥化痰的原则,可选用桑杏汤加减。其方药组成是:桑叶10克,薄荷6克,黄芩10克,瓜蒌皮10克,浙贝母10克,杏仁10 克,北沙参15克,甘草6克。煎服法同上。

  寒饮壅肺型

  该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表现为咳嗽气喘,痰白清稀、多泡沫,恶寒畏风,身体疼痛沉重,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治疗该型慢性支气管炎应坚持散寒温里、宣肺化痰的原则,可选用小青龙汤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炙麻黄6克,桂枝6克,紫苏10克,干姜6克,细辛6克,五味子6 克,白芍1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6克。将上药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一剂,分三次服下。

  肺肾阳虚型

  此类患者主要可表现为长期咳嗽气喘,呼多吸少,动则更甚,痰清稀、色白,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治疗该型慢性支气管炎应坚持温补肾阳、敛肺纳气的原则,可选用这个方子,其方药组成是:肉桂6克,制附片10克,补骨脂10克,山茱萸12克,熟地黄15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煎服法同上。

  偏于阴虚型

  此类患者可表现为潮热盗汗,咽干口渴,眩晕耳鸣等,可选用如下食疗方或中成药进行调补:川贝蒸梨:取梨1个,川贝母(研末)6克。先将梨去柄除心,再将川贝母末放入梨腹内,然后将梨蒸熟即可食用。

  中医治疗高血压

  什么是高血压

  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不同,因此有了血压分层的概念,即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度不同的患者,适宜血压水平应有不同。医生面对患者时在参考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其具体情况判断该患者最合适的血压范围,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症状与血压升高的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

  临床表现分类

  1、原发性高血压

  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

  2、继发性高血压

  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在这类疾病中病因明确,高血压仅是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血压可暂时性或持久性升高。

  高血压病因

  肥胖

  体重指数增加是高血压病最危险的因素。肥胖人脂肪多,这不仅引起动脉硬化,而且还因脂肪组织内微血管的增多,造成血流决量增加,结果易产生血压。

  饮食

  食入过多的食盐,可招致高血压。此外,钾和钙食量过低,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不足,也被认为是可使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

  年龄

  年龄与高血压关系也很大。就总人群来说,年龄每增加10岁,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9.3%到42.5%。

  精神紧张

  长期精神紧张、愤怒、烦恼、环境的恶性刺激如噪音,都可以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职业

  工作紧张,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又少体力活动的职业,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饮酒

  酒能引起高血压,且加重高血压,损害心脑血管。

  吸烟

  吸一支普通的香烟,可使收缩压升高1.3~3.3KPA10~30MMHG,长期大量地吸烟,也就是说,每日抽30~40支香烟,可引起小动脉的持续性收缩,天长日久,小动脉壁的平滑肌变性,血管内膜渐渐增厚,形成小动脉硬化。

  遗传因素

  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的发病概率高达46%,约个60%高血压患者可询问到有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的遗传可能存在主要基因显性遗传和多基因关联遗传两种方式。在遗传表型上,不仅血压升高发生率体现遗传性,而且在血压高度、并发症发生以及其它有关因素方面,如肥胖,也有遗传性。

  中医治疗方法

  食疗

  芹菜粥:芹菜连根120 克,粳米250 克。将芹菜洗净,切成六分长的段,粳米淘净。芹菜,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炖至米烂成粥,再加少许盐和味精,搅匀即成。

  绿豆海带粥:绿豆、海带各100 克,大米适量。将海带切碎与其它2 味同煮成粥。可长期当晚餐食用。

  醋泡花生米:生花生米浸泡醋中,5 日后食用,每天早上吃10~15 粒,有降压、止血及降低胆固醇作用。

  糖醋蒜:糖、醋漫泡1 个月以上的大蒜瓣若干,每天吃6 瓣蒜,并饮其糖醋汁20 毫升,连服1 个月,适用于顽固性高血压。

  淡菜荠菜汤:淡菜、荠菜或芹菜各10~30 克,每日煮汤喝,15 日为一疗程,对降压有效。

  茶疗

  菊花茶

  所有的菊花应为甘菊,其味不苦,尤以苏杭一带所生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 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 次;也可用菊花加金银花、甘草同煎代茶饮用,其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特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有显著疗效。

  山楂茶

  山楂所含的成份可以助消化、扩张血管、降低血糖、降低血压。同时经常饮用山楂茶,对于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其饮用方法为,每天数次用鲜嫩山楂果1—2枚泡茶饮用。

  荷叶茶

  中医实践表明,荷叶的浸剂和煎剂具有扩张血管、清热解暑及降血压之效。同时,荷叶还是减脂去肥之良药。治疗高血压的饮用方法是:用鲜荷叶半张洗净切碎,加适量的水,煮沸放凉后代茶饮用。

  中医治疗冠心病

  什么是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心病临床表现

  1、症状

  典型胸痛

  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突感心前区疼痛,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也可为憋闷感。疼痛从胸骨后或心前区开始,向上放射至左肩、臂,甚至小指和无名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胸痛放散的部位也可涉及颈部、下颌、牙齿、腹部等。胸痛也可出现在安静状态下或夜间,由冠脉痉挛所致,也称变异型心绞痛。如胸痛性质发生变化,如新近出现的进行性胸痛,痛阈逐步下降,以至稍事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甚至休息或熟睡时亦可发作。疼痛逐渐加剧、变频,持续时间延长,祛除诱因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此时往往怀疑不稳定心绞痛。

  心绞痛的分级:国际上一般采用CCSC加拿大心血管协会分级法。

  Ⅰ级:日常活动,如步行,爬梯,无心绞痛发作。

  Ⅱ级:日常活动因心绞痛而轻度受限。

  Ⅲ级:日常活动因心绞痛发作而明显受限。

  Ⅳ级:任何体力活动均可导致心绞痛发作。

  发生心肌梗死时胸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常常超过半小时),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并可有恶心、呕吐、出汗、发热,甚至发绀、血压下降、休克、心衰。

  需要注意 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仅仅表现为心前区不适、心悸或乏力,或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某些患者可能没有疼痛,如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

  猝死约有1/3的患者首次发作冠心病表现为猝死。

  其他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出汗、惊恐、恶心、呕吐等。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出现。

  2、体征

  心绞痛患者未发作时无特殊。患者可出现心音减弱,心包摩擦音。并发室间隔穿孔、乳头肌功能不全者,可于相应部位听到杂音。心律失常时听诊心律不规则。

  冠心病病因

  第一: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有关。

  第二:年龄与性别: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

  第三:高脂血症:除年龄外,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最重要预测因素。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LDLC水平每升高1%,则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3%,甘油三脂TG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往往伴有低HDLC和糖耐量异常,后两者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第四:高血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收缩期血压比舒张期血压更能预测冠心病事件,140-149mmhg的收缩期血压比90-94mmhg的舒张期血压更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

  第五: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唯一最可避免的死亡原因。冠心病与吸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用量反应关系。

  第六:糖尿病:冠心病是未成年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死因,冠心病占糖尿病病人所有死亡原因和住院率的近80%。

  第七:肥胖症:已明确为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可增加冠心病死亡率。肥胖被定义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平方m2在男性=27.8,女性=27.3.BMI与TC,TG增高,HDL-C下降呈正相关。

  第八:久坐生活方式:不爱运动的人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危险性将翻一倍。

  第九:尚有遗传,饮酒,环境因素等。

  中医治疗方法

  1、对于心阳亏虚者

  心阳不足为心气不足的重症,冠心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脉瘀阻,所以多配以三七、藏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药,冠心病患者亦有不同程度上的痰浊阻滞,故往往采用芳香化浊、温化痰饮的法半夏、陈皮、天南星、蔻仁、春砂仁。但如蕴久化热者仍用温化之品,必助热伤阴,此时必须清化。

  2、对于心阴虚损者

  冠心病者多见于老人,而老人常见素体阴虚。在病变过程中,多易出现阴虚尤其是肾阴虚的症候,久之阴损气伤,或气虚津液生成不足,都可出现气阴两虚的症候。因而适宜采用益气养阴的方法治疗。五味子、太子参、灵芝、石斛、龟板、鳖甲均为常用益气养阴之品。虽药味不多,而兼有补气、清热、滋阴、敛阳四法。

  中医治疗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糖料病前期临床表现

  口舌干燥

  口渴是糖尿病的初期症状的典型表现。一般平时不怎么喝水的人,现在突然间水杯不离手,这时就要当心,有可能就是糖尿病的初期症状表现。

  体重减轻

  当你没有运动,没有吃减肥药,什么都没做的时候体重突然减轻,千万不要欣喜若狂,因为这很可能就是糖尿病的初期症状。因为在糖尿病的初期症状时,血液内的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从而使得糖尿病初期患者的体重突然减轻。

  眼病多发

  视力减退,视网膜疾病突发等等,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的初期症状特征。

  四肢麻痹

  倘若经常出现手退麻痹或者阵痛,那就有可能是属于糖尿病的初期症状了。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的初期症状表现为夜间小腿抽筋。

  便秘腹泻

  糖尿病的初期症状有个特点那就是腹泻之后便秘,便秘之后又腹泻,如此循环往复。倘若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那就要怀疑可能是糖尿病初期症状,最好能够及时去医院进行确诊。

  精神萎靡

  和许多其他疾病的初期症状一样,糖尿病的初期症状也包括精神萎靡这一项。其症状表现基本就是没有精神作任何事情,经常喊累,总是想睡。有时候糖尿病初期患者连走个路,上个楼都觉得没力气。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有1型和2型之分,危害人类健康已经有很多年,糖尿病病因复杂多样导致至今都没有有效的治愈糖尿病。糖尿病病因复杂多样,当前还很难准确的找出糖尿病的真正发病原因,得糖尿病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大方法。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能查出很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会损伤到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

  遗传缺陷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新浪中医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是更易患上此病。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婴儿期牛奶喂养、预防接种气候、地理、疫苗、毒素以及应激等,它们均可促使1型糖尿病的发病。

  4、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会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

  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一般可将糖尿病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等。

  阴虚热盛

  表现为烦渴多饮,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采用养阴清热治疗。选用冬桑叶、地骨皮、小川连、天花粉、原麦冬、生地黄。

  气阴两虚

  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采用益气养阴治疗。选用玉竹、制黄精、生黄芪、制女贞、枸杞子。

  阴阳两虚

  表现为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采用温阳育阴治疗。选用鹿角霜、熟地、山茱萸、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

  艾灸疗法

  主穴:1、足三里,中脘、2、命门,身柱,脾俞,3、气海,关元,4、脊中、肾俞,5、华盖,梁门,6、大椎,肝俞,7、行间,中极,腹哀,8、肺俞,膈俞、肾俞。

  耳针疗法

  主穴:胰,胆,肾,缘中,屏间,交感,下屏尖。配穴:三焦,渴点,饥点。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

  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常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黏膜肠上皮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慢性胃炎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

  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如呕血、黑便。

  症状常常反复发作,无规律性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轻者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为剧烈绞痛。

  慢性胃炎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或其毒素

  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而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指幽门螺杆菌感染。

  2、刺激性物质

  长期饮烈性酒、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物质,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而发生胃炎。

  3、药物

  有些药物如保泰松、消炎痛、辛可芬及水杨酸盐、洋地黄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

  4、口腔、咽部的慢性感染

  5、胆汁反流

  胆汁中含有的胆盐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液中的氢离子反弥散进入胃黏膜而引起炎症。

  6、X线照射

  深度X线照射胃部,可引起胃黏膜损害,产生胃炎。

  7、环境变化

  如环境改变,气候变化,人若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就可引起支配胃的神经功能紊乱,便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不协调,产生胃炎。

  8、长期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

  9、其他病变的影响

  如尿毒症、溃疡性结肠炎等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中医治疗方法

  苏梗、佛手片

  这两味中药当属治疗胃炎的首选药,两者均有行气和胃的功效,可消除患者胃胀、嗳气等症状。若患者的舌苔较腻还可加用藿梗,以加强化湿的作用。另外,藿梗和苏梗合用还有抑菌的功效。

  砂仁、陈皮

  这两味中药具有化湿理气的功效。砂仁是一味芳香健胃药,与陈皮合用,不仅可增强患者胃肠的运化功能,还有抑菌、抗溃疡的作用。

  黄连、吴茱萸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是泻心火的主药(这里所说的心火实际上是指胃火或胃热)。药理研究证实,黄连是一味治疗消化道炎症的中药广谱抗生素。将黄连与具有温中降逆功效的吴茱萸合用,可起到辛开苦降、制止疼痛的作用,对由胃气上逆引起的胃痛、反酸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另外,黄连与山楂(能促进胃酸分泌,且有抑菌的作用)合用,可治疗萎缩性胃炎。

  丁香、功劳叶

  丁香具有温中降逆的功效,可治疗反胃、呕吐等症状,且被认为是治疗口臭的良药。功劳叶原是一味养阴补虚药,因其含有小檗碱,所以也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药理研究证实,丁香和功劳叶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可谓是中药中的广谱抗菌抑菌药,两者对患者损伤的胃黏膜均有保护作用。但根据中药“十九畏”的原则,丁香不宜与郁金合用。

  芙蓉叶、金银花、蒲公英

  这三味中药都是清热解毒的常用药。药理研究证实,它们对众多细菌均有抑制或杀灭的作用,可治疗人体内外的各种炎症,尤其是对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充血、肿胀和糜烂有良效。

  苍术、白术

  这两味中药都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可治疗由湿阻中焦引起的脘腹胀闷等症状。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白术善补,苍术善行。两者合用,可起到促进胃肠运化、预防溃疡发生的作用。

  厚朴、大腹皮

  厚朴可化湿,大腹皮可行气,而且两者都具有消胀除满的功效,故为治疗胃脘胀满之要药。另外,这两味药都有抑菌消炎的作用,可预防溃疡的发生。

  茯苓、薏苡仁

  这两味药均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可治疗苔腻不化、纳差、便溏等症状。药理研究证实,茯苓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还有抑菌的作用,可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薏苡仁有阻止癌肿生长的作用,尤其适合消化道肿瘤患者服用。

  甘草、大枣

  这两味中药都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蜜炙的甘草有缓急止痛的作用,且能阻止溃疡的发生;大枣能调理肠胃,可保护患者损伤的胃黏膜。

  中医用药的注意事项

  吃中药的禁忌

  第一、不过量服用

  中药以及补品虽然能够很好的治疗疾病,但是如果过量服用仍旧不利于身体健康。

  中医讲究的是对证下药,所以一旦发现自己生了病,第一件事就是要搞清楚生病的原因,然后根据不同的吧病因选择合适的适量的中药来医治,等到病情好了之后,可以服用一些恢复元气的补药来调节平衡,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所以不管什么药物对身体有多好,都不要过多的去服用,任何的药超过了身体能承受的量的话,都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中药除了治病的作用之外,也有一定的以毒攻毒的效果存在,使用一味或者是几味中药服用之后,借助他们的毒性能够很好的治疗疾病,然后在服用一些其他的药物来进行中和毒性。所以说,日常服用药物一定要注意量,不能够超量服用,避免身体出现反噬或者是中毒。

  建议,日常在服用中药之前,最好能够和专业的医生进行沟通,了解自己的具体身体状况。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使用的药量一定要根据身体或者是病情变化来改变药物的使用量,避免出现用药过度的情况。

  第二、服用中药期间别吃生冷食物

  身患疾病会令我们感觉到非常的疲惫以及虚弱,甚至有精疲力竭的感觉。

  面对这种情况,中医都会在病后让患者吃一些补药,调节恢复元气,提高抵抗力。

  建议在服用中药的期间,饮食上少吃一些生冷的食物,这是因为生冷的食物进入身体后会伤害我们的脾胃健康,如果脾胃受到了损伤,那么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就会被影响。如果身体不能够及时的获得营养,那么身体恢复就会变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只有在患病的时候要少吃生冷食物,平时生活中也应该少碰生冷食物。因为生冷食物会导致内脏发生变化,血管加速收缩,身体中的血液供应情况就会受到影响。

  中医方面认为生冷的食物并不仅仅指那些冷饮或者是冰箱中拿出来的食物,例如鸭肉、乌贼、柚子、香蕉、猕猴要以及西瓜等都是属于生冷食物。

  第三、少吃辛辣食物

  吃中药的禁忌除了上面所说的别吃生冷食物之外,辛辣的食物也要少吃。

  这是要因为辛辣食物在进入身体后会加重内火,令身体出现上火的情况。如果是身体患有的热症,那么吃辛辣食物会导致疾病更加的严重。除此之外,辛辣食物会抵消掉一些药物的滋阴以及清热功效,所以说阴虚患者一定要少吃辛辣食物。专家建议,口干舌燥以及尿黄便干的患者要少吃辛辣食物,不过伤风感冒的患者则是可以适当的吃一些辛辣食物,这样有助于身体发汗,促进身体快速恢复健康。

  第四、服用期间忌烟酒

  老中医建议我们,在服用中药期间最好要少喝或者是不喝酒、咖啡,同时也不应该抽烟。

  想要令身体的疾病去除,那么静心休养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烟酒以及咖啡中所含有的咖啡因等都会起到促进神经兴奋的作用,同时还会对我们的心血管造成比较大的伤害。除此之外,很多中药中的药效成分都会和烟酒起冲突,所以在喝药期间,最好别碰烟酒或者是咖啡。

  结语:以上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内容,你是不是对中医有了大概的了解了呢?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疾病都可以用中医得到很好的治疗,中医治疗疾病治标又治本,温和又滋生,古人的智慧与结晶世世代代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果你正在被上文中的一些小毛病困扰着,不妨试试小编给大家介绍的中医疗法吧。

延伸阅读: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小窍门 中医养生 神庭穴的作用有哪些 中医养生 六腑之膀胱 中医养生 自我按摩赶走春季不适 春季养生 教你如何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与草本植物中的镁

相关文章

  • 拔罐常识 拔罐疗法发展概况

      拔罐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好多人都选择拔罐这个中医疗法来养生。那么拔罐的效果怎么样呢?拔罐发展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小编就给那些还对拔罐不是多了解的人来介绍一下拔罐知识吧,下面看小编的具体介绍吧。   拔罐疗法发展概况   拔罐法,俗称拔火罐,是以罐子为工具,用火燃烧造成罐内相对负压,使罐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及局部皮肤充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   拔罐

  • 中医失眠 失眠的中医疗法和中药治疗

      相信现在很多的人都有失眠的经历,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和生活的忙碌让很多人都没有时间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其实中医失眠的治疗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大家了解哪些中医上治疗失眠的偏方呢,还不知道哪些治疗失眠的中药的话赶紧来看看下文的介绍吧!   目录   1、老中医治疗失眠症的方法有哪些 2、常见的引起失眠的原因   3、什么原因造成长期失眠 4、失眠的症状具体都有哪些   5、如何正确预防失眠症 6、

  • 中医疗法 中医针灸和艾灸有哪些区别

      针灸和艾灸都是中医疗法中的一种,它们都具有养生治病的作用,但是两者也是有区别的,我们掌握好两者的区别,这样更加有利于身体健康。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下针灸和艾灸的区别有哪些。   你知道吗,针灸和艾灸其实是不一样的,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够一概而论,以至于,选择哪种疗法来治病,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了。   什么是针灸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

  • 强效中医疗法 和恼人“泡泡眼”说拜拜

      目录:   第一章:强效中医疗法 和恼人“泡泡眼”说拜拜   第二章:不手术也能去眼袋 6招跟眼部浮肿说拜拜   第三章:劳逸适度 5招教你对眼袋说NO   编者按:现在许多美眉都被眼袋困扰着,每天早晨起来看着肿肿的眼睛,难以见人啊!这给急坏了爱美的美眉了,该怎么办呢?如何去除眼袋?去眼袋最有效的方法有哪些?接下来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中医去眼袋妙招,赶快到下文看看学学吧。

  • 新生儿疾病 常见新生儿疾病和中药疗法

    有一个健康的宝宝是所有妈妈的希望和骄傲,但是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新生儿很容易患上某些疾病,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新生儿都容易患哪些疾病,吃什么中药能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中医的博大精深从古至今都在为我们服务着。   目录   1、新生儿常见疾病 2、新生儿湿疹   3、新生儿肺炎 4、新生儿脐炎   5、新生儿溶血症 6、新生儿败血症   7、新生儿黄疸 8、新生儿用药注意事项   新生儿常见疾病   

  • 冬病夏治三伏贴 中医疗法治疗疾病最轻松

      每年到了三伏天的时候,就是人们活跃的时候,这不仅是头伏的第一天,也是很多人进行冬病夏治三伏贴的第一天,而随着冬病夏治三伏天的越来越流行,很多人都愿意采用这种中医特色疗法进行治疗疾病。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概念如此深入人心,“三伏贴”如此红火,除了与中医的治病理念以及疗效有关之外,或许与大家的盲从不无关系。很多人心想反正是中药穴位贴

  •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在中医药学这一宝库中不但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有丰富的护理精华,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护理同样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

  • 中医养生 拔罐的基本知识

      中医治疗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拔罐。拔罐在我国有几千多年的历史了。在现代,中医拔罐治疗我们身体的各种各样的疾病有非常好的疗效,是很多西医药物和手术很难治愈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拔罐来治疗疾病。那么,我们对于中医拔罐的相关知识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小编带大家来看看吧。   中医拔罐疗法也经常被人们称为吸筒疗法。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称它为角法。拔罐疗法就是把罐作为治病的工具,用火燃烧排出罐内部

你可能感兴趣

  • 正版包邮 零起点看图学耳压 中医穴位按摩图解教程 常见病耳压疗法 学耳压推拿按摩书籍大全足部按摩手法中医推拿按摩书家庭按摩


  • MM图解易学易会足部穴位按摩速效疗法足底反射区技师按摩经络穴位手法手册中医保健养生大全足疗店用书脚底教程基本技能教材书籍


  • 图解足反射疗法轻松速学中医特色足反射疗法手法足部穴位按摩应用反射区功用主治常见病对症按摩消百病各科诊疗辨证论治望触足诊病


  • 钟士元 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 第三版+人体经筋病治疗与扳机点图解 治疗脊椎病骨科学脊柱知识全解经筋疗法正骨推拿中医骨科医学


  • 告别抑郁症 饮食理疗中医调理少年抑郁症治疗书籍森田疗法 缓解焦虑的人睡眠障碍中医养生食疗药膳家庭保健养生食谱穴位按摩书籍


  • 【正版】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中医临床证外治法针灸按摩敷贴膏药脐诊疗幼科小儿童科常见疾病非药物外治法作用机理应用经验


  • 【正版】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中医临床证外治法针灸按摩敷贴膏药脐诊疗幼科小儿童科常见疾病非药物外治法作用机理应用经验


  • 【正版】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中医临床证外治法针灸按摩敷贴膏药脐诊疗幼科小儿童科常见疾病非药物外治法作用机理应用经验


  • 【正版】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中医临床证外治法针灸按摩敷贴膏药脐诊疗幼科小儿童科常见疾病非药物外治法作用机理应用经验


  • 【正版】儿科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85法中医临床证外治法针灸按摩敷贴膏药脐诊疗幼科小儿童科常见疾病非药物外治法作用机理应用经验


热门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