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是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后在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所变成的。并且因为组成的原因有胃蛋白酶原1与胃蛋白酶原2之分。那胃蛋白酶原的具体组成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解答解答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来看一下吧。
胃蛋白酶原组成
胃蛋白酶原根据其生化性质以及免疫原性,可以将其分为2个亚群,1~组成的免疫原性是相同的,所以称之为胃蛋白酶原Ⅰ,主要是由胃底腺的主细胞以及黏液颈细胞所分泌的。
而组分6和7被称为胃蛋白酶原II,除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外,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颈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也能产生胃蛋白酶原II。
代谢
通常情况下,约有1%的PG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的PG在血液中非常稳定。血清PGI和PGII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
如果胃黏膜发生病理性变化的话,则血清PG的含量也是会随之改变的。因此,在监测血清中的PG浓度可以作为监测胃黏膜的状态。
胃蛋白酶原是由主细胞合成的,并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颗粒形式贮存在细胞内。当细胞内充满酶原颗粒时,它对新的酶原的产生有负反馈作用。
分泌入胃腔内的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作用下,从分子中分离出一个小分子的多肽,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已激活的胃蛋白酶对胃蛋白酶原也有激活作用。
胃蛋白酶能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它主要作用于蛋白质及多肽分子中含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的肽键上,其主要分解产物是胨,产生多肽或氨基酸较少。
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其最适pH为2。随着pH的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即降低,当pH升至6以上时,此酶即发生不可逆的变性。
胃蛋白酶原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有什么临床意义呢?相信许多人是不知道的。不过没关系,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解答一下。
血清活检
血清PG水平反映了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PGI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增多PGI升高,分泌减少或胃粘膜腺体萎缩PGI降低。
PGII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相对于胃窦粘膜),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胃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值有关。PGI/II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进展相关。因此,联合测定PGI和PGII比值可起到胃底腺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通过其血清测量值的不同,在各胃部疾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价值。
价差优势
胃蛋白酶原(PG)对胃部疾病的发展历程,一般可表述为:浅表性胃炎——胃粘膜糜烂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及其它疾病具有良好的诊断和筛选作用。
胃蛋白酶原Ⅰ/Ⅱ检测试剂盒用于检测血清或者血浆中的胃蛋白酶原Ⅰ/Ⅱ的含量,具有简便、快速的优势,避免了X-射线对人体的侵害和胃镜的不便。
胃蛋白酶原2偏高的原因
1.胃蛋白酶原II偏高通常提示存在胃窦方面的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是胃窦炎,还需要了解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抑酸剂、胃粘膜保护剂等进行治疗。应进一步检查确诊胃蛋白酶失调的具体原因,然后才好及时对症用药消除原因。
2.建议改善饮食条件,多吃养胃的食物,少吃辛辣食品,调整到不适症状消失后在进行胃蛋白酶原的检测,应该会回复正常。可能是您的肠胃保护的不当,又犯病啦,以后要多加注意点啊。
3.这主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轻度溃疡有关。另外,你的PGI的值也偏低,虽然没有低于临界值,但是低于正常人的平均值,因此,不排除胃体粘膜轻度萎缩的可能。
4.总体上说,胃粘膜存在轻度受损的情况,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如果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引起,那就需要进行抗菌治疗。
如果排除感染,那就是轻度溃疡,可以按照溃疡治疗。根据你目前的情况,如果没有不适的症状,可以考虑暂时不做胃镜,但是要3个月后复查,如果指标持续下降,建议做胃镜。
胃蛋白酶原1偏低怎么办
1.胃蛋白酶原(PG)的检测指标能反映胃黏膜的功能状态,PGI主要反应的是胃底和胃体的黏膜状态,你的检测结果表明,你的胃底腺黏膜轻度或中度受损,引起的原因很多,如饮食、药物、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2.理论上将应该不会有这种情况,不知平时的生活习惯是否不良,比如抽烟、喝酒、不按时吃饭等。另外,如果你现在有胃部的不适症状,那就到医院好好查查。
如果没有不适症状,建议2-3个月后复检,如果结果回复正常,表明胃粘膜没问题(问题是暂时性的,已经回复正常),如果结果还是这样低,那不管有没有症状都要到医院查查。即使你的胃粘膜出现萎缩,问题不会很大,不用过于担心
3.如果近期的饮食和休息不良,建议调整2-3个月后再次检测,如果还是偏低,说明你的胃黏膜处于长时间的受损状态,如果还存在明显胃部不适,建议就医或做胃镜。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有关于胃蛋白酶原的一些临床意义以及胃蛋白酶原1偏低的原因以及与胃蛋白酶原2偏高的原因。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此也是有所了解了。因此,不管是胃蛋白酶原2偏高还是胃蛋白酶原1偏低,我们都应该及时处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