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是一种能够导致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脑损伤的疾病,这种疾病若是治疗不及时,很可能会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发现新生儿出现异常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诊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那么你知道引起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原因是什么吗,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该怎样治疗和预防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是指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由于胆红素毒性作用所致的急性脑损伤。由于胆红素的毒性作用导致的慢性和永久性的脑损伤称之为核黄疸。
病因
1.出生早期胆红素产生过多,新生儿肝脏未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使得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多,透过血脑屏障,形成胆红素脑病。
2.新生儿出生早期血脑屏障发育未成熟,在一些病理情况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游离胆红素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形成胆红素脑病。
3.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下时,使游离胆红素增加,胆红素更易透过血脑屏障。形成胆红素脑病。
发病机制
胆红素进入脑组织造成胆红素脑病,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脂溶性游离胆红素浓度超过阈值而自由透过血脑屏障入脑;二是血脑屏障开放,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白蛋白-胆红素复合物也能通过开放的血脑屏障入脑。这两个因素在胆红素入脑的机制中起着互相促进的作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同时也受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血液酸碱度、缺氧、药物等。
(一)游离胆红素过高
游离胆红素是指在血中未与白蛋白联结的呈游离状态的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浆中绝大多数未结合胆红素联结在白蛋白上,形成无毒性的白蛋白-胆红素复合物,保证了胆红素在血浆中运输而无毒性表现。只有极少数以游离胆红素形式存在于血浆中,正常情况下游离胆红素浓度少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的1%。引起游离胆红素增高的因素有下面几种。
①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超过白蛋白的联结能力;
②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
③存在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联结位点的物质,即结合部位减少;
④酸中毒时使白蛋白与胆红素的联结亲和力下降。
(二)血脑屏障开放
完整的血脑屏障具有屏障栅栏作用,可限制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等大分子物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当在病理情况下,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通透性增高,使血脑屏障开放时,游离胆红素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同时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也可通过开放的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但有人认为后者不会引起脑细胞损伤。新生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较大,特别容易受损,尤其是未成熟儿。脑干和小脑的血脑屏障对胆红素的通透性大于大脑皮质的血脑屏障。
目前尚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能测出新生儿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故临床上只能结合是否有损害血脑屏障的病理因素存在来综合判断。
导致血脑屏障暂时性、可逆性开放的病理因素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氧、缺血、pH降低、高碳酸血症、药物(磺胺、维生素K等)、脱水、高血压、高渗透压、败血症等。但脑创伤、肿瘤、重金属中毒、辐射损伤等町造成血脑屏障的不可逆开放。
临床表现
胆红素脑病患儿黄疸多较严重,全身皮肤粘膜呈重度黄染,血清胆红素常在307.8~342μmol/L以上,小部分患儿可无明显黄疸,但尸检可证实为核黄疸,此多见于末成熟儿,特别是合并呼吸功能衰竭者。
胆红素脑病多见于出生后4~10d,最早可于出生后1~2d内出现神经症状,很少发生于12d以后,若为溶血性黄疸则出现更早,多发生于出生后3~5d。未成熟儿或其他原因所致者大多见于出生后6~10d。
先天性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症所致的核黄疸多发生于出生后2~5周。发生胆红素脑病的血清胆红素阈值是307.8~342μmol/L,在此浓度以上极易发生胆红素脑病,但当早产、窒息、呼吸困难或缺氧,严重感染,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糖、低体温,酸中毒或体重低于1.5kg时,血清胆红素低于临界值,甚至低至68.4μmol/L亦可发生胆红素脑病。
一般可于重度黄疸发生岳12~48h出现症状,出生后1~2d即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轻症者可见精神萎靡,吸乳无力,呕吐及嗜睡等,有时肌张力低下,此时如经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恢复。
如黄疸持续加重,则神经症状也可加重(锥体外系受累),可见哭声高尖,阵发性眼球运动障碍(如两跟凝视或上翻),四肢张力增强,两手握拳,双臂伸直与外展,或角弓反张,甚至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此时即使治疗存活,往往留有中枢神经后遗症(如智力落后、手足徐动、眼球运动受限、听力减退)。
检查
1.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增高,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
2.脑干听力诱发电位异常。
3.头颅MIR可显示基底神经节、丘脑和内囊的影像学异常。
预防和治疗
防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是预防高胆红素脑病的要点。
药物疗法、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均能降低血清胆红素。输注白蛋白或血浆可减少游离胆红素,及时治疗窒息、低血糖、酸中毒和感染可减少未结合胆红素发展成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性。宫内诊断和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是防止核黄疸发生方法之一。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必须及早进行处理,以防止其发展成核黄疸。
(一)产前预防
做好产前检查和宣教工作,尽量预防早产和难产。预防孕妇感染、治疗孕妇疾病、对疑有溶血病史者,可监测孕妇血清抗体滴定度、置换血浆、服用苯巴比妥、做好换血应有准备。临产前不可滥用维生素K及磺胺类等药物。
(二)产后预防
1.不宜使用维生素K3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不宜使用维生素K3、磺胺类、苯甲酸钠咖啡因及水杨酸等药物。预防新生儿感染不宜用新生霉索,新青霉素Ⅱ及磺胺异恶唑等药物。
2.黄疸
若黄疸发生早,进展快者(胆红素在10mg/dl以上)应及早给予血浆或白蛋白、减少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的危险性、同时进行光疗。既可治疗,叉可作预防性应用。
3.合并症的诊治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时,往往并存有窒息。低氧血症、低血糖、酸中毒,可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及时纠正。可避免或减少困高来结合胆红素血症发展成核黄疸的危险性。
4.药物疗法
酶诱导剂
如苯巴比妥、尼可刺米等能激括葡萄糖醛酰转移酶,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成结合胆红素,并能改善毛细胆管的通透性,有利胆作用,但作用较慢,自普遍应用光疗后,已经较少应用。
5.换血疗法
在严密监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发展的同时,作好换血的一切准备,如配血、换血前应用白蛋白等措施。
6.要及时检测
对血脑屏障功能尚未完善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或血脑屏障开放的黄疸患儿,凡出现嗜睡,反应迟钝,张力低下、凝视时即使血清胆红素不甚高,也要引起足够重视,进行严密检测及干预。
(三)对症治疗
已发生核黄疸者,根据各期表现给予对症治疗。后遗症期可指导早期干预智能和运动发育,甚至有一些孩子导致终生残疾,最好要配合医生的治疗。
结语:看了上面的内容,大家是不是对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有了初步的认识呢,对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是不是有了一定的了解呢。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会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一定要做到定期检查,发现病症的时候要及时治疗,这样才能避免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