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生儿破伤风,很多人对此都有一定的了解,新生儿破伤风也就是俗称的四六风,这是一种会给患者身体造成极大伤害的疾病,因此一定要重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看看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表现,了解一下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方法。
新生儿破伤风系由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产生毒素而引起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严重感染性疾病。随着我国城乡新法接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本病的发病率已经明显降低。但在偏远山区,农村及由私人接生者仍可发生。
病因
1.病原菌
破伤风梭状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梭形厌氧菌。本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土壤、尘埃、人畜粪便中都存在。抵抗力极强,在无光照射的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能耐煮沸60分钟,干热150℃1小时,5%石炭酸10~15小时。需高压消毒,用碘酒等含碘的消毒剂或其他消毒剂如环氧乙胺才能将其杀灭。
2.感染方式
接生断脐时,接生人员的手或所用的剪刀、纱布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密,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而引起。多数发生在出生后4~7天。
临床表现
潜伏期4~7天,此期愈短,病情愈重,病死率也愈高。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吸吮困难,如用压舌板压舌时,用力愈大,张口愈困难,压舌板反被咬得越紧,称为压舌板试验阳性,有助于早期诊断。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紧张,口角上牵,呈“苦笑”面容,伴有阵发性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呼吸肌和喉肌痉挛可引起青紫窒息。
任何轻微刺激即可诱发痉挛发作,痉挛发作时患儿神志清楚为本病的特点。经及时处理能度过痉挛期者(一般需3周左右),其发作逐渐减轻,发作间隔时间延长,能吮乳。完全恢复约需2~3个月。病程中常并发肺炎和败血症。
检查
1.周围血象
感染性血象,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2.细菌培养
脐部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破伤风杆菌,但仅部分患儿阳性。
3.脑脊液
脑脊液检查正常。
4.X线胸片
检查可明确有无继发肺部感染。
5.脑CT
无明显异常,无颅内出血表现,可与新生儿颅内出血症引起的惊厥鉴别。
6.脑电图检查
无明显异常。
诊断
病史加出生后典型发作表现,一般容易诊断,早期尚无典型表现时,压舌板试验阳性也可确诊。
治疗
控制痉挛、预防感染、保证营养是治疗的三大要点。
1.控制痉挛
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1)地西泮
首选,缓慢静脉注射,5分钟内即可达有效浓度。但半衰期短,不适合做维持治疗,4~6小时1次,重症用药间隔可缩短至3小时一次,痉挛短暂停止后立即留置胃管,地西泮改用口服制剂,由胃管注入。
(2)苯巴比妥钠
是治疗新生儿其他惊厥的首选药,但用于破伤风,难以很好的控制痉挛,可与安定交替使用。
(3)10%水合氯醛
胃管注入或灌肠,作为发作时临时用药。
(4)副醛
止痉效果快而安全,但主要由肺排出而刺激呼吸道黏膜,有肺炎时不宜采用。多为临时使用一次。
(5)硫喷托钠
用以上药物后仍痉挛不止时可选用肌注或缓慢静注。
2.抗病毒
马血清破伤风抗毒素(TAT)只能中和游离的破伤风毒素,对已与神经节苷脂结合的毒素无效。因此,越早用越好。
3.抗生素
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甲硝唑静脉滴注,可杀灭破伤风杆菌。
4.护理
将患儿置于安静、避光的环境,尽量减少刺激以减少痉挛发作。必须的操作如测体温、翻身等尽量集中进行。及时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口腔、皮肤清洁。病初应暂禁食,通过静脉供给营养及药物,痉挛减轻后再胃管喂养。脐部用3%过氧化氢清洗,再涂抹碘酒以消灭残余破伤风杆菌。
结语:看了上面的内容,想必大家应该对新生儿破伤风这种疾病有了更多的了解,这种疾病是由于不注意消毒而导致细菌入侵所产生,因此女性朋友在临产前一定要注意卫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新生儿被疾病所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