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普遍的走进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所以小编今天就整理了一些中医养生的一些禁忌,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犯这些错误哦!
中医养生学
一、中药都应趁热喝
其实,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中医说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则“冷服”效果更好。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
而一些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二、吃中药不能吃绿豆
民间有“吃中药不能吃绿豆,以免解药”的说法,于是那些正在服用中药的朋友便对绿豆敬而远之了。那么“绿豆解药”的说法是否有道理呢?
其实,服中药时能否服用绿豆,和所服中药的药性有关,在服用黄连、黄芩、等清热类中药时,可与绿豆同服,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服用人参、黄芪、等温经散寒类中药时,未经医生许可,不要擅自服用绿豆。
三、什么人都可以用同样的食疗方子
很多自封的专家都喜欢冒充中医,大谈传统养生和食疗。其实,真正的中医都是要辨别体质之后才下药的,而且药物配伍也要非常仔细地调匀寒热,而绝不可能像“大师”们那样给所有的人都开一类方子。仅就这一点,已经足以判断他们不是有资质的中医。
从营养学角度来说,也是要辨别不同人的生理状况和营养状况,按照每个人的个体情况来安排食谱。有些人应少吃红肉,有些人则适宜多吃红肉。有些人适宜多吃燕麦,有些人则不适宜多吃。如果一个营养师给什么人都推荐同样的食谱,那只能说,他不是个合格的营养师。
中医养生保健
四、慢性病可以用偏方治愈
按西医的说法,慢性病都是多因素疾病,而且终生无法治愈。这话显得很客观,但听起来不太爽,远远不如一个偏方搞定的说法那么让人心情愉快。所以,一旦听说什么药能够根治糖尿病,永远有人追捧,赶着去上当受骗,尽管内行一听就知道是骗子的话。
饮食的事情也一样。糖尿病也好,高血脂也好,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吃出来的,也的确可以用饮食的方法令其明显改善,不过这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些吃出来的病,比如糖尿病、脂肪肝等,毫无例外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长期营养失调的结果,怎么可能指望用一种食物十天八天就治好呢?要想解决问题,当然是要全面改变饮食习惯,平衡营养,增加运动,调整起居,消除病因。只要能坚持健康生活,这些“吃出来的病”自然会逐步改善。
五、看中医等于吃中药
事实上,看中医与吃中药是两码事,不是所有的中医养生都需要吃重要的。中医学博大精深,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
所采用的中医传统疗法,除了吃中药草,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众多方法,达到治疗或调理身体的效果。
六、中医疗效缓慢
很多人认为中医治疗效果慢,其实中医是以祛邪固本养生,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也是很有奇效的,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例如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如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
七、西医营养学是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很重视食物的酸碱性,主要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平衡体质。
而中医食疗是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利用“药食同源”的食物来防病治病。
中医养生知识
按按耳门防耳鸣 耳门附近有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临床上可针刺、点压这3个穴位治疗耳鸣、耳聋。平时,我们可以将两手掌同时紧压左右耳门,以出现酸胀感为度,持续5~6分钟为宜,此方法具有清窍开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有利于预防耳鸣、耳聋。在按压耳门的同时用双手的中指和食指叩击后脑,起到醒脑开窍的作用,能防治头痛、头晕等。
抵压上腭促消化 吃完饭并用清水漱口后,保持坐位,用舌尖抵压上腭数次,使唾液分泌增加,然后将唾液缓慢咽下,这样既能促进消化功能,还能改善中风后遗症等引起的吞咽困难。
屏气呼吸助健康 傍晚时分,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目养神,然后用鼻子深吸一口气屏住,再慢慢吐出,休息2分钟后,再重复此动作5~6次。这是中医调气的方法,能调节人的身体功能,改善呼吸,对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朋友很有帮助。
保暖背部抵风邪 背部是风寒病邪容易侵犯机体的常见部位之一,在天凉时候一定要注意背部保暖。当背部发僵、发紧,甚至有酸胀痛感觉,说明背部受凉。在添加衣物的同时,可以拔拔火罐,还可以将红花、千年健、桃仁、防风等药物用布包裹后放入水中蒸煮,待水温适宜时,将毛巾浸湿后敷在背部。
扩胸运动护心肺 心肺在胸中。两拳紧握,两侧上肢同时向外、向后伸开,连续做15次左右为一个过程,每天重复3~4次。还有一种方法,将手掌伸开,五指合拢,从两胁往胸口擦去,以擦拭部位感到发热为度,既能保护胸壁肌肉,还能增强心肺功能。
点按足底强整体 现代全息理论认为,足是人体的整体反映,通过足部刺激可增强人体功能。如点按足底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当第二跖骨间隙中点凹陷处),可防治高血压、便秘、咽喉肿痛等;点掐阿氏穴(大脚趾甲旁外侧约3毫米处)可以预防颈椎病,这几个动作都是以酸胀痛为度。
结语:养生保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也是一件相对意义上的大事,一点点的不注意或者疏忽都可能引起我们身体上不适或者疾病,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