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轩窗

  1. 首页
  2. 中医养生

明代中医的发展

阅读:342

  明代 (公元1368-1644年)

  关于明朝

  明代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曾经出家为僧,最后做了起义军领袖成功推s翻元朝。公元1368年,朱元璋利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有利形势,自封明太祖称帝,改年号 洪武。

  明代初期,特别是永乐年间(1403-24),较注意恢复与发展,进行了一些政治及民生改革,使农产品和家庭工业品得以商品化。

  明代在科技与文化方面也有许多突出成就;如迁都及建筑紫禁城,编辑类书《永乐大典》及郑和下西洋等。文学名著《西游记》及《金瓶梅》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当时西方欧洲派来中国的传教士,不但带来另类宗教思想,还有科技文化。明朝的知识分子在与他们交往中,受到一定的影响,译述了一些西方科技、医学书籍。

  徐光启(1562-1633)是最早与西洋传教士密切交往的学者;他与意太利人利马窦合作, 介绍了西方几何学的基本理论及公理。

  明代末期,皇室、贵族、官僚、豪绅及地主等大量掠夺,赋役繁重,农民与城市贫民遭到残酷的剥削,他们相继揭竿而起反抗。当时边界的外族时常扰攘,国势日衰。公元1644年, 由李自成组成的农民起义军终于推翻明朝。

  明代之医学流派

  明代有很多名医,并出版了非常多的著作,对于中医药的发展贡献很大。

  这时期医家们仍旧沿袭先前医学经典继续发展,继承金元时代医家们提出的医学主张,明代也出现不同学术流派,各家互相激烈争论。当时主要分为滋阴、温补以及明末出现的温病学派。

  滋阴派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源自元代朱丹溪主张--滋阴并善用寒凉之药治病。着明代表医家包括王履及戴思恭。

  温补派

  以金代李杲的脾胃论为基础,治疗时重视温补中气的方法。代表医家首推薜己,次为张景岳及赵献可。

  薜己(1488-1558),号立斋,其父曾任太医院院使。他医学造诣较深,兼通内、外、妇、儿、眼、口齿等科。其学术思想强调真阴、真阳不足。薜己著作甚多。

  《内科摘要》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口齿类要》是中医史上最早的口齿专书,其他著作包括《外科枢要》、《正体类要》、《薜氏医案》、《疠疡机要》、《女妇撮要》、《外科心法》等。

  他推荐以苍术、人参、甘草及北蓍为主的汤剂,治疗因脾胃不和所引起的疲乏及食欲低下。根据李杲《脾胃论》之描述,都是一些"温补中气"的药物。

  张介宾(约1563-1640),字景岳,浙江山阴人。其医学主张主要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与攻伐方药。张介宾创制很多补肾方剂。

  于晚年编撰的《景岳全书》是一部综合性医籍。他亦撰写多部《黄帝内经》注释,内容浅易。

  明代另一位力倡温补的医家,赵献可字养葵。他对薜己的学说十分推祟,尤其发挥命门之说,认为命门是人身之主和至宝,于1687年特撰《医贯》一书,用意是以保养"命门之火"的论点贯穿于养生与治疗等一切问题。

  因此他用药也多采用八味丸、六味丸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描述的补阳方剂。

  温病派

  温病学说的来源久远,是中医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即是 外源性病邪引起身体发热等症状的疾病。明代以前,医家们对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认识,主要局限于《伤寒论》的范围,内容提及"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吴有性(1592-1672),名又可,姑苏洞庭人。他目睹当时疫病(又称为瘟疫病)流行的惨状,决心通过观察研究,对疫病的病因、传染途径及平日所用之验方等作详细记录,于1642年写成的《温病论》属于传染病的专着。

  他创立"戾气"之说,认为温疫之病并非由风寒暑湿所为外邪引致,而是由于感染一种外在的"异气"引起,这种"异气"他称作"戾气"。

  戾气有以下要点:

  * 物质性可服药治疗;

  * 通过口鼻侵犯体内,而致病与否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及人体的抵抗力;

  * 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会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一;

  * 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致;

  * 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引起的。

  古代痘疹就是天花,是严重传染病,早在汉代葛洪的《肘后方》已有记载,但一直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直到明代发明人痘接种法,为预防天花开辟有效途径, 为免疫学的早期成就,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痘接种法开始应用的确实日期仍不能确定,但是最晚在明朝年间(1567-1572)确实有文献记载其应用。

  外伤科的新成就

  这时期,外科及创伤科有新进展;医家们主张治疗外伤疾病应内、外兼顾。同时对癌症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例如认为致癌原因是情绪低落或是嗜吃油煎、辛辣、烧焦食物等。外科手术方面如止痛、消毒及止血的技术也提高了。

  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较突出地表现当时的成就。

  陈实功(1555-1636),江苏南通人。他从青年时代就专门研究外科,经过四十多年不断实践,在外科理论和手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于晚年1617年完成《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论及外科常见疾病一百多种,并选入了唐宋以来的许多有效方剂。他主张治疗外科疾病应该内服和手术并重,认为脓肿疾病应该尽早开刀,以免贻误病情。

  书内记载他曾经成功做过断喉吻合术;并在茴香散局部麻醉下,用铜筋丝线圈套及摘除鼻息肉。书内还有最早对颈部恶性肿瘤及乳癌的记录。

  另一位同期著名外科医家,王肯堂(1549-1613),撰写《疡医证治准绳》。对外科诊治有丰富的论述,主张骨伤科医生首要必须了解骨骼结构。书内有很多中医外科史上早期的记载,如气管吻合术,耳廓、唇、舌、外伤的整形术。

  当时他已认识到肿瘤不能手术治疗。

  梅毒性病

  典型的梅毒病大约在15世纪或稍前从外国经广东传入中国。明代梅毒病泛滥,医家陈可成撰《霉疮秘录》是较早的梅毒专书。书内记载梅毒不同病期症状,提出了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物治疗。

  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录。此外还论及预防梅毒的方法。

  针灸

  明代针灸继续有所发展,公元1443年明政府特定专人仿照宋代的式样,另行铸造针灸铜人。这时期出现了不少针灸著作。反映此期成就者,有高武及杨断洲。

  高武,字梅孤,浙江鄞县人。16世纪中期先后完成《针灸节要》及《针灸聚英》,前者主要摘录自《黄帝内经》及《难经》的理论编成,很适合初学者应用。

  杨断洲(1522-1620),对16世纪以前的针灸学文献进行辑录,并结合自己心得经验,于1601年完成《针灸大成》。书内论及经络、穴位、针灸手法及适应症等,还介绍了应用针灸与药物综合治疗之经验。是17至19世纪重要的有关文献。

  药物学及方剂学的发展

  明代有大量本草学及方剂学著作,其中又以个人编著者占大多数。刊行数量远较先前历代为多,内容更丰富详细。

  李时珍之《本草纲目》

  中国本草学出现了一部具世界学术地位的专着,就是李时珍编辑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共撰写过17本着作,其中以《本草纲目》最闻名,它有下列几方面的成就:

  * 总结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内容;书内所载药物增至1500余种,并附药图1000幅,药方10000余个。

  * 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

  * 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他按照"从贱至贵"的原则,即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将药物分为16部,包括60类,有系统地记载了每种药物的知识。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

  这本书不仅是药物学专着,还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本草纲目》刊行后很快传入日本、朝鲜及越南等亚洲地区,在公元17、18世纪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另一方面,李时珍是首位提出脑负责精神感觉、又发现胆结石病、利用冰替高热病人降温及发明消毒技术的医家。

  《本草纲目》的十六部:

  1. 水2. 火3. 土4. 金石(金属) 5. 草6. 谷7. 菜8. 果9. 木 10. 器物及服装11. 虫12. 水产13. 介壳类 14.鸟 15. 兽 (四腿动物) 16. 源于人类物质

  方剂学

  这时期在方剂学发展方面,对方剂的组成、药理、功效及用法都有所提高。有关的专书也明显增多。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就是产生于明代。

  明初1406年,朱输、滕硕等编辑《普济方》。记录61739首处方,有239幅插图。书里广泛辑录历代各家方书、民间验方、单方。使明代以前的大部分方书内容得以保全,为后世研究中医药学提供了极丰富的资料。

相关文章

  • 清代中医文化的发展

      清朝 (公元1644-1911年)   关于清朝 ↓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下一页↓   由于长期内忧外患,明朝终于1644年被满清贵族推翻。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国内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   最初的几位皇帝,特别是康熙(1662-1722)、雍正(1723-35)及乾隆(1736-96

  • 近代中国的中医发展

      近代中国 (1912年)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异常复杂,中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继续发展。早在19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兴建大量医院、学校及药房,使西医学急速发展起来。另外,政府的医疗政策主导了医学发展。   例如1920-1940年国民政府期间,政府采取排斥、抵制中医的措施,认为提升西医学地位等同将国家现代化。西方医学传入后,一些医家试图将中西医学加以汇通,从理论到临

  • 中医简介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

  • 中医刮痧 刮痧疗法的历史发展

      刮痧是用刮痧器具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到今天仍是备受人们欢迎,很多人通过刮痧来养生保健或者预防以及治疗疾病。今天咱们就来跟大家聊聊刮痧疗法的历史。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看看哦!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去考证它的确切发明日期以及发明人了。我们可以知道的刮痧的历史,最早来自于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

  • 中医足疗保健的辛酸发展史

      编者按:足疗是现代人养生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你知道吗,在古代足疗的发展可经过了一番曲折!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足疗保健的辛酸发展史吧!   中医足疗保健的辛酸发展史   中医足疗保健有哪些历史流传呢?从医学发展史来看,中医足部保健的起源远远早于其他疗法。   在古代,由于自然界的意外袭击或某些原因造成身体的损伤,使身体产生疼痛不适等症状,人们有意或无意中用手或其他器具触及足部某些部位,发现疼痛缓解

  • 五代和宋代的中医发展史

      五代 (公元907~960年)   * 后梁 公元907-923年   * 后唐 公元923-936年   * 后晋 公元936-946年   * 后汉 公元947-950年   * 后周 公元950-960年   由于唐朝的崩溃,中国再次分裂,有一系列短暂的朝代在开封建立统治王朝,而其他地域也各自形成独立的州郡。   辽国 (公元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医药学是中国历代医药工作者,在长达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以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为指导,摸索总结出来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学科。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疗效之奇特确切,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医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仍在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贡献。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

  • 健全中医医疗体制 赤脚医生对中医发展的贡献

      笔者读了刘维忠厅长的两篇文章《欠发达地区中医药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医改的中医之路》感受颇深。文章的精髓是: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本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这一句话阐明了医改的正确方向。   与其他省份相比,甘肃医改有六项内容(多加了一项“中医药”),且包括六个配套的文件,全部都有中医药内容,每个环节上都谈到中医;中医的拔火罐、针灸等治疗技术新农合百分

你可能感兴趣

  • 中医挂图 人体穴位图 人体十四正经图 明代络穴位图 海报定制


  • 雷军传 成功是规划出来的 陈润编著小米传奇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史小米大事记名言录 精装线锁中国著名企业家创业发展史成功奋斗历史


  • 雷军传 成功是规划出来的 陈润编著小米传奇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史小米大事记名言录 精装线锁中国著名企业家创业发展史成功奋斗历史


  • 影楼写真明代汉服婚纱照相中式传统唐装古典明制婚礼主题摄影服装


  • 影楼写真明代汉服婚纱照相中式传统唐装古典明制婚礼主题摄影服装


  • 影楼新款明代汉服婚纱照中式传统唐装古典明制婚礼主题摄影服装


  • 影楼新款明代汉服婚纱照中式传统唐装古典明制婚礼主题摄影服装


  • 新款影楼主题服装明代汉服婚纱写真中式传统古典明制婚礼摄影服装


  • 23影楼新款明代汉服婚纱照中式传统唐装古典明制婚礼主题摄影服装


  • 23影楼新款明代汉服婚纱照中式传统唐装古典明制婚礼主题摄影服装


热门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