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轩窗

  1. 首页
  2. 中医养生

与刮痧的历史沿革

阅读:431

  大多数学者认为,刮痧疗法与砭百、针灸、热熨、推拿、拔罐、放血等方法源流紧密联系、相互演变而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刮痧疗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例如《五十二病方》多处论述的“布炙以熨”,“抚以布”。“白疟”篇云:“以蚤挈疟令赤,以口之。一日,洒,以新布孰暨(概)之,傅。如此数,卅(日)而止,令”,与《灵枢·九针》所述馋针“取法于巾针”很可能有渊源关系。《五十二病方·乾骚方》:“先孰洒骚以汤”,“抚以布”,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又如用布裹热盐“以熨头”等等,可以看出现代刮痧法之抚摩法、擦法与其有一定的渊源。《五十二病方·婴儿瘛》:“婴儿瘛者,目口口然,胁痛,息瘿瘿然,屎不。化而青。取屋荣蔡,薪燔之而口匕焉。为湮汲三浑,盛以檑,因唾匕,祝之曰:“喷者虔喷,上如笃星,下如血不血,取若门左,斩若门右,为若不已, 薄若世。因以匕周播婴儿瘛所,而洒之檑中水,候之,有血如蝇羽者,而弃之于垣,更取水,复唾匕浆以播,如前。毋徵,数复之,徵尽而止。令”。明岚认为,用饭匕,或汤匙在婴儿瘛引起手足四肢伸缩抽动部位进行播法抚摩、擦拭,抚摩、擦拭时,局部要洒以经过三浑、三澄清之地浆水,抚摩、擦拭后等待局部“有血如蝇羽”出现即可。如需再抚摩擦拭,播法如前。经过数次播法治疗,直至婴儿瘛之徵象完全消失为止。这里从播法所用工具、技术要领、方法、步骤、要求、医疗效果、适应症等来分析,刮痧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形。

  此外,刮痧疗法还与《内经》所载的砭石疗法或刺络疗法有更直接的关系。如《素问》记载用刺络疗法治疗腰痛说:“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从中不难看出,刮痧疗法与这种刺络疗法在方法、机理上的相似性。清·朱永思在评论郭志邃的著作时,即认为郭氏学说在理论与方法上都直接来源于《内经》。他说:“古帝制九针之法,以疗民病,多刺少药。即如《内经》有云:‘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注:见《素问·刺疟》)。”夫脉不见者,即集中症脉不合之谓也;制针疗病,出血去疟,即集中放血泄毒之治也。此正后人所当师其意而通其法者。”李经纬认为,刺络疗法亦称刺血法,或称之为放血疗法,与刮痧疗法最为密切,在刮痧法中原本就有刮痧与放痧两大内容,放痧法或亦可称之为放血法,这些疗法均源自民间长期经验之总结,以及保健治疗范畴相类外,还都具有简、便、廉、验的共同特质与各自特点。

  虽然刮痧疗法形成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但其长期以来流传于民间,薪火相传,沿用不废。宋元之际,民间已比较广泛地流传用汤匙、铜钱蘸水或油刮背部,以治疗腹痛等症的方法和经验,而且这些经验已引起了医学家们的注意。如宋·王荣《指迷方瘴疟论》将刮痧称之为“挑草子”。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较早地对痧证作了明确记述:“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痧。”明代有关痧症的记述更加丰富,如明·李梃的《医学入门》中载有:“将大指爪从针尾刮至腰,此刮法也。”但是李氏论述的刮法并非刮痧,而是将其作为针刺疗法的一种手法论述。其后针灸学家杨继洲编《针灸大成》一书,书中引用了陈氏的《小儿按摩经》的论述:“刮手背法:从儿手背刮至中指梢,能使儿泻。”还引用了《保赤推拿法》的“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将针灸、按摩之刮法、推法向刮痧法过渡。杨清叟《仙传外科秘方》,其中在《解救诸毒伤寒杂病一切等证》里论述到:“搅肠沙证发,即腹痛难忍,但阴沙腹痛而手足冷,看其身上红点,以灯草蘸油点火烧之;阳沙则腹痛而手足暖,以针刺其十指背近爪甲处一分半许,即动爪甲指背皮肉动处,血出即安。仍先自两臂将下其恶血,令聚指头出血为好。又痛不可忍,须臾能令人死,古方命名乾霍乱,急用盐一两,热汤调羹入病人口中,盐气到腹即定。”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霍乱》:“乾霍乱,忽然心腹胀满,搅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躁乱,愦愦无奈,俗名‘搅肠沙’者是也? ?刺

  委中穴并十指头出血亦好。”万全《万氏家传保命歌括·霍乱》:“干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绞刺疼痛,蛊毒烦冤,欲吐不吐,欲利不利,状若心灵所附,顷刻之间,便致闷绝,俗名‘绞肠沙’者是也,宜用吐法、刺法、灸法……刺法:委中两穴,以冷水,手指起青,三棱针刺,去紫黑血,效。”虞博《医学正传》:“乾霍乱:忽然心腹痛痔,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是也,俗名痔肠痧即是? ? 委中穴出血,或十指头出血,皆是良法。”龚廷贤《寿世保元》:“霍乱吐泻,心腹作痛,炒盐两碗,纸包纱护,顿其胸前,并肚腹上截,以熨斗火熨,气透则苏,续又以炒盐熨其背,则十分无事。”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针灸法,刺委中穴出血,或刺十指头出血,皆是良法……今东南人有括沙之法,以治心腹急痛。盖使寒随血聚,则邪达于外而脏起始安,此亦出血之意也。”并且张氏在其著作中对刮痧疗法的作用机理及部位进行了论述:“细穷其义,盖以五脏之系,成附于背,故向下刮之,则邪气亦随而降。凡毒气上行则逆,下行则顺,改逆为顺,所以得愈。虽近有两臂刮痧法,亦能治痛,然毒深病急者,非治背不可也”。之后还有著名医学家张璐在其代表作《张氏医通》中总结性地指出:“尝考方书,从无痧证之名? ?世俗以瓷器蘸油刮其背上,随发红斑者,谓之日痧”,“俗名番痧”,“举世有用水搭肩背及臂者,有以苎麻水湿刮之者,以瓷油润之者”。

  至清代,刮痧疗法大为盛行,如清人王庭记述其家乡的情况说:“无何,则吾乡挑痧之法盛行矣。先是乡人有粪秽感痧,例用钱物蘸油而刮,及此多用挑。然行之大都妇人,以故为名医者不道。”在此基础上,古代医家对痧症的研究终于在清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主要标志就是出现了第一部痧症研究的专著—— 郭志邃撰于康熙初期的《痧胀玉衡》,该书对痧症的病源、流行、表现、分类与刮痧方法、工具以及综合治疗等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如记载刮痧法说:“其治之大略有两法焉,如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此二者,皆其痧之浅焉者也,虽重亦轻,若夫痧之深而重者,胀塞肠胃,壅阻经络,直攻乎少阴心君,非悬命于斯须,即将危于旦夕,扶之不起,呼之不应,即欲刮之放之,而痧胀之极,已难于刮放矣?? 则刮放之外,又必用药以济之”。“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刚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该书不但奠定了痧症研究的理论基石,而且总结了痧症临证治疗的丰富经验,因而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王凯于1688年编撰《痧症全书》,该书历年刊行次数仅次于《痧胀玉衡》,据统计也有20次之多,在清代为刮痧疗法的普及做出了贡献。张志聪《侣山堂类辨》:“所谓痧者,身上由斑点如痧,或用麻刮之,则累累如沙砂,故名曰砂? ?故浅者刮之,深者刺之,使邪气外泄,而痛可止。”高鼓峰《四明心法·霍乱》中叙:“有乾霍乱者,俗名斑痧,又名搅肠痧,吐泻不见,面色青冷。急刺委中部分出血,明矾调饮探吐,或用阴阳盐汤,或用菜油探吐,兼用碗刮背上,用苎麻根蘸清菜油,刮夺命穴,督脉后、天庭等处,后服砂仁细末数口,连嗳数十声,即愈。”吴尚先《理瀹骈文》是一部外治法的专著,总结了不少刮痧疗法的运用。如治疗伤寒发斑:“发斑用铜钱于胸背四肢刮透,即于伤处用蛋滚擦。”治疗阴痧、阳痧:“阴痧腹痛、手足冷,灯火爆身上红点。阳痧腹痛、手足暖,以针刺十指尖、臂上肥弯、紫筋出血;或用盐擦手足心,莫妙少磁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成在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吴道源撰《痧证汇参》,在论述“痧痢之症”时指出:“痧不兼痢,刮放即愈。”在实际经验中,强调了兼用刮痧、调气、导瘀等综合思想等。陈修园《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中有《急救异痧奇方》、《吊脚痧方论》、《烂喉痧辑要》、《喉痧正义》等,在《烂喉痧辑要·论证》中曰:“凡痧症欲出未出之时,宜早为发散,以解其毒,则为余患。”病因为“一时戾气之染”。“凡热邪壅于肺,逆传心包络,痧疹不得出,或已出而复没者,乃风寒所遏而然。若不早治,毒必内攻,以致喘急音哑而死。急用升麻葛根汤,加荆芥、牛蒡子、桔梗、蝉蜕、樱桃核、浮萍草、枇杷叶等,煎服;外用芫荽酒、苎麻蘸酒戛之。”传染病学家王孟英也特别注重刮痧疗法的应用,在其著作中多处引用了《痧胀玉衡》之论述,如“郭又陶曰: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 宜用油盐刮其皮肤,则痧不内攻”,并且在其引后按语中指出:“若乾霍乱之治,虽有探吐刮背之妙,然有不因痰湿饮食之滞??《玉衡》书具有,兹不多赘”。此外,清代编撰刊行的痧病专著不下20余部,主要者如沈金鳌的《痧胀燃犀照》2卷(1821)、孙圮的《痧症汇要》4卷(1821)、佚名的《痧症旨微集》1卷(1852)、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1卷(1885)、陆乐山的《养生镜》1卷(1905)等。

  解放后,19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江静波先生著的《刮痧疗法》一书,开创了现代研究刮痧之先河,将刮痧、放痧、拍法等以“刮痧”概之,使刮痧由原来局限的“痧病”和“出痧”走上了学术论坛,为之名正。90年代以来,在全球回归自然疗法的热潮中,刮痧疗法比肩成势,并有多部著作面世。吕季儒《吕教授刮痧健康法》、王敬、杨金生《中国刮痧健康法》、张秀勤、郝万山《全息刮痧法》、侯志新《经络微针穴区刮痧法》、孔垂成《中医现代刮痧教程》等10余部,使刮痧疗法登上了医疗保健的舞台。这些著作的特征有三:“在理论上,由经验刮痧发展成为中医针灸经络理论指导,循经走穴,内症外治的辨证刮痧;在实践中,扩大了刮痧疗法的应用范围,由原来的治疗痧病发展到内外妇儿等科近400种病症,并涉及到消除疲劳、减肥、养颜养容等养生保健领域。在机理研究上,从活血化瘀、免疫调节、改善新陈代谢等方面进行钻研”,使刮痧疗法与针灸、按摩、拔罐等方法成为公费医疗、医疗保险的特色项目。如今保健刮痧又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列为职业劳动技能,并制定了保健刮痧师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保健刮痧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成为广大群众自我保健和创业就业的一项劳动服务技能。刮痧真可谓是“不用手的按摩,不用针的针灸,用刮痧板的拔罐”,以其简、便、廉、验、速和易掌握、较安全、疗效好的特点,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刮痧疗法发展到现在,已由原来粗浅、直观、单一的经验疗法,上升到有系统中医理论指导、有完整手法和改良工具、适应病种广泛的自然疗法之一。其中刮痧工具由刮子脚、苎麻、棉纱线、麻线、铜钱、磁碗、磁调羹,到今天人们最常用的水牛板和玉石刮痧板;刮痧介质由水、香油、桐油、芫荽酒、盐姜汁,发展到今天刮痧专用的刮痧油和刮痧润肤乳;刮痧部位由从前单一的胸腹部、肩背部、四肢部、头项部,到今天循经走穴、内症外治,体表大部分部位均可刮拭的辨证刮痧;刮痧手法从由上而下,由轻渐重的刮摩擦之以及常常配合使用的“放痧”、“扯痧”、“粹痧”、“拍痧”、“撮痧”、“钳痧”、“拈痧”、“扭痧”、“夺痧”、“提痧”、“掐痧”等等,发展到今天的轻刮法、重刮法、直线刮法、弧线刮法、点压法、按揉法、角刮法、边刮法、梳头法、摩擦法、弹拨法、拍打法、逆刮法、揪痧法、颤刮法、挑刮法以及刮痧与拔罐、刮痧与按摩配合的各种手法近30多种;刮痧治疗范围已在传统刮痧主要治疗痧症的基础上广为扩大,已能治疗内科、妇科、男科、儿科、外科、皮肤科、伤科、眼科等1 1大类400多种病症。它已不仅仅是仍然流行于民间的特色疗法,也是当今医疗机构针对骨关节疼痛性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作为非药物外治法的刮痧疗法,源于古代,盛于明清,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相关文章

  • 中医刮痧 刮痧疗法的历史发展

      刮痧是用刮痧器具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到今天仍是备受人们欢迎,很多人通过刮痧来养生保健或者预防以及治疗疾病。今天咱们就来跟大家聊聊刮痧疗法的历史。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看看哦!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去考证它的确切发明日期以及发明人了。我们可以知道的刮痧的历史,最早来自于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

  • 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的历史起源与方法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除了在生活饮食方面之外,还会通过一些中医手法来进行养生,比如针灸推拿。这是中医领域最常见的养生方法,那么对于针灸推拿的作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让小编告诉大家吧,感兴趣的小伙伴赶快来看看吧!   1、针灸推拿的起源 2、针灸推拿的作用   3、针灸推拿的历史 4、针灸推拿的方法   5、针灸推拿注意事项 6、针灸推拿的应用要求   7、颈椎病的针灸推

  • 刮痧的好处与坏处 刮痧手法及如何刮痧

      上次在澡堂中看见人家后背有很多印记,当时脑洞大开,感觉是被家暴了,后来一询问原来是刮痧导致的,刮痧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和针灸的类型差不多,一起到文章中看看刮痧的手法有哪些以及如何刮痧,当然了还有刮痧的好处与坏处。   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在身体表面通过不断的刮动。摩擦。让皮肤出现了红色粟粒状,或者是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

  • 枸杞子的历史传说和保健古方

      “枸杞子”,别名苟起子、枸杞红实、甜菜子等,味甘、性平具有补肝益肾之功效。《本草纲目》中说“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中医常用它来治疗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健忘、目眩、目昏多泪、消渴、遗精等病症。   民间有关于它的一些传说。盛唐时代,据说有一天,丝绸之路来了一帮西域商贾,傍晚在客栈住宿,见有一女子斥责一老者。商人上前责问

  • 中式按摩历史悠久 探寻中式按摩的奥秘

      编者按:中式按摩是从中医的推拿演变而来的,所以中式按摩中会有很多地方应用到穴位经络等等。你知道中式按摩的起源是在什么时候吗?   中式按摩的作用   中式按摩具有恢复体力、减轻疲劳、增强人体血液循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调节脏腑,美容减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能。   中式按摩可使人体表面毛细血管扩张,增加人体皮肤的营养从应,改善皮肤的呼吸,有利于皮肤表面汗腺和皮脂分泌,能达到美容的目的。

  • 玉米面饼的做法 从历史中走来的玉米饼

      对于面食的印象,我们第一想到的应该是包子馒头葱油饼。玉米面饼倒是不多见,但不可否认,它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营养面饼王。想知道玉米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玉米饼的做法吗?那就赶快来看看。   方法一   材料   玉米面150克、白面50克、牛奶250克、酵母粉5克、白糖25克。   做法   1、玉米面和白面放入盆中拌匀,酵母粉用温牛奶化开后倒入盆中拌匀。   2、加入白糖拌匀,此时为稍有流动性的稠面

  • 刮痧操作的注意事项 正确选择工具与手法

       刮痧是用刮痧板或钱币、匙勺、钮扣等钝缘面物体蘸油,酒或某些外用药物,反复刮动、摩擦人体一定部位或某个患处,通过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而通经活络,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并且消除组织炎症反应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简、便、验、廉的方法。 刮痧讲究技巧与力度   刮痧疗法是借助于工具直接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方法。因此,刮痧的操作技巧对于治疗和疗效有着直接且十分重要的作用。刮痧疗法的操作技巧主要有以

  • 正骨按摩历史悠久 手法知多少

      编者按:正骨按摩是在古代就被发现的,在古代的时候正骨按摩被使用的非常频繁,可是现在就基本看不到正骨手法的影子,正骨手法正在逐渐的远离我们的生生活。正骨按摩都有哪些手法?   1.手摸心会   术者以手触摸骨折部位,触摸时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远及近,两头相对,确实了解骨折断端在肢体内的确切部位,达到“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你可能感兴趣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4)曾国藩系列收官之作 张宏杰著 经济生活与官场奋斗史的力作 中国通史历史人物传记


  • DK 刀剑(视觉历史) 另荐 中国古代兵器鉴赏 铁与火之舞 全面剖析日本刀的锻造与鉴赏艺术 火器百科 一部震撼视觉的世界火器史


  • 中国古代兵器鉴赏 另荐 DK 视觉历史 刀剑 枪 铁与火之舞 全面剖析日本刀的锻造与鉴赏艺术 火器百科 一部震撼视觉的世界火器史


  • 看透财富的巨贾 沈万三 刘屹松 大明首付留放云贵 见证沈万三奋斗与智谋并重的传奇一生明朝朱元璋 中国历史人物传记


  • 看透财富的巨贾 沈万三 刘屹松 大明首付留放云贵 见证沈万三奋斗与智谋并重的传奇一生明朝朱元璋 中国历史人物传记


  • 香与历史的七个故事 渡边昌宏(日)织田信长心心念念的兰奢待 约瑟芬皇后挚爱的玫瑰香 神秘的香奈儿5号白夜之香 陕西人民


  • 正版新书 康震讲韩愈 历史人物 中华书局 康震 古典文学理论 文学评论与研究文学 国学普及读物 散文大家韩愈前半生逆境奋斗的精神


  • 正版包邮 明朝那些事儿 新版 第5部 帝国飘摇 当年明月 著 一本书写尽明朝内部争斗与外部的战争 历史知识读物 明清史书籍 畅销书


  • 汉服PPT课件基础知识简介演讲历史发展 男女装制式文化与内涵服饰


  • 汉服PPT课件基础知识简介演讲历史发展 男女装制式文化与内涵服饰


热门标签

回到顶部